APP下载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述评

2019-02-18宣莹莹张士杰

关键词:市民化测度学者

宣莹莹,张士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不断推进与稳步发展,农业转移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他们大量涌入城市务工、经商和学习,但其农民身份并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也不能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和待遇,长期处在城市的“边缘地带”,难以融入城市社会,不利于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背景下,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统筹城乡发展、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近年来,随着户籍制度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转移人口问题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逐渐加强了对其市民化的相关研究。本文主要对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内涵、障碍、测度及对策进行系统梳理,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从而更好地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内涵研究

(一)研究进展

农业转移人口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对其内涵的理解是深入研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前提。虽然目前学者们对农业转移人口内涵的理解和表述不尽相同,但基本上形成了共识[1],即由农村迁往城市工作和生活,但户籍依旧未发生改变的人群。虽然我国在不同时期对其的称谓有所不同,但是,所指向的这一特殊群体是基本相同的。党的十八大报告用“农业转移人口”代替了原有的“农民工”,体现了国家及社会对其态度的转变。

关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内涵界定问题,部分学者从广义和侠义[2]、改革逻辑、中国式转轨逻辑[3]、民生逻辑和经济逻辑[4]等不同角度阐述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内涵,观点略有差异。本文主要从生活方式改善、思想观念转变和政治认同深化3个视角进行分析。

1.生活方式改善视角

大多数学者认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指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由农村向城市转移逐渐变为市民[5],逐步迁居城市或城镇生活,平等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被城市居民所接纳[6],并具有市民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以适应城市工作和生活的一种过程和状态[7],农业转移人口对城镇化水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8]。

2.思想观念转变视角

有一些学者认为,市民化是农业转移人口在取得城镇户籍的基础上,从主客观等各个方面逐步融入城市的过程[9],表现为首先是农民工身份市民化、传统农民职工化和行为心理市民化3个阶段逐步转变为市民的过程[10];其次是制度市民化、经济市民化和文化市民化等发生转变的过程[11];最后表现为个体素质、思想观念和思想行为等层面转变的过程[12],从而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上消除城乡差别[13]。农业转移人口最终通过转变身份、转移产业、转化观念 实现市民化[14]。

3.政治认同深化视角

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不仅包括身份地位、思想行为、意识形态[15]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还包括政治参与、心理认同[1],覆盖公共服务、提高文化素质、深化社会认同[16]以及涉及经济社会结构和制度等层面的转换[17]。

(二)研究述评

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已取得了较多成果,并形成了较为一致的认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是简单地将农村户口变为城镇户口,而是包括社会身份、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社会认同、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享受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归根结底是人的市民化[18]。虽然农业转移人口是近几年才提出的,但其基本内涵与“农民工”差别不大,都是指户籍在农村、工作在城市的特殊群体,在界定上缺乏权威性,以致其未能与“农民工”等严格区分开来,存在着相互替代的现象。

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障碍研究

在城乡二元结构和现行政策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存在许多障碍,主要体现在制度、成本和个人素质等方面。

(一)研究进展

1.制度障碍

多数学者认为,户籍制度[19]与土地制度的障碍[20]和相应财政配套制度以及附属在其之上的公共服务制度[21]、社会福利制度[22]、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劳动力市场等因素[23]均严重影响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其中主要是户籍制度。目前,我国学者比较重视研究户籍制度改革。例如,魏后凯[24]认为,要按照“统一户籍、普惠权利、区别对待、逐步推进”的思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辜胜阻等人[25]提出,要通过实施差别化落户和积分制政策,通过人口管理创新来实现农民工市民化。还有学者通过研究广东省实施的农业转移人口积分入户政策[26]、广州和上海实施的居住证管理制度[27]以及成都市的户籍制度改革[28],指出了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也有学者认为,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因素是社会制度因素[29]以及政府的制度供给不足等。

目前,学术界对土地制度的研究重点是如何改革农村土地制度。例如,康涌泉[30]认为,要建立合理的融资体系,构建成本分担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安虎森[31]、韩立达[32]等人提出,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弱化农民对土地的依赖,转让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宅基地使用权。

2.成本障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认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主要是指“让农民工享有与本地市民相同的各项权利和公共服务所需的公共投入”,如城市房价虚高造成我国农民市民化成本过高,阻碍了市民化的推进[33]。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如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福利均等化[34]。陆成林[35]认为,由于对农民工市民化成本的构成及其规模缺乏清晰准确的测算,导致各级政府间尚未构建起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城市公共服务、就业能力、融入城市生活等总体水平偏低,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成本高的问题[36]。由于受市民化成本高的约束,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愿望无法真正实现。

3.素质障碍

个人素质主要包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等。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代际传承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程度均有显著影响[37],个人素质障碍对农民工在城镇的生存和发展及其市民化进程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农业转移人口的人力存量不足制约他们的市民化进程[38]。社会资本越高,农业转移人口越易融入城市[39]。文化资本的普遍不足,会直接阻碍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社会[40],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心理融合也有影响。

4.其他障碍

除了研究制度层面、成本层面和素质层面的障碍外,学者们还从其他层面研究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障碍。例如,环境障碍,包括社会舆论环境[41]和社会文化环境[42]。身份障碍,农业转移人口的特殊社会地位直接导致他们生活质量的下降[43]。

(二)研究述评

目前,学者们大多认为制度,尤其是户籍制度是阻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的关键因素。但是,实际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阻碍其市民化进程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另外,由于数据的来源不一致,学者们对市民化成本的测算存在将城镇化成本与市民化成本混淆的情况。随着我国差别化落户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制约市民化进程的阻碍因素也会发生相应变化,但学者们联系环境变化对阻碍因素的研究不足。

三、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测度研究

学者们从3个方面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测度进行了研究:一是对市民化意愿的测度;二是对市民化水平的测度;三是对市民化成本的测度。

(一)研究进展

关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的测度,学者们多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定量分析[44],发现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外出打工年限、收入水平[45]、教育情况[46]、非农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配偶居住地[47]、人力资本、社会心理、社会经济、家庭关系、就业、住房[48]等因素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具有显著影响。部分学者以区域性调查为例,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如成都市、马鞍山市。

关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的测度,张延平、熊巍俊[49]应用系统动力学构建了包括劳动力供需、农业转移人口入城规模等4个变量模型,从理论上研究城市农民工市民化适度规模的系统框架。周密等人[50]运用Biprobit模型和Oaxaca分解方法测度案例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程度及其影响因素,发现职业阶层的回报差异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程度差异的重要因素。刘传江、程建林[15]运用问卷调查数据构建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测度指标体系,对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第二代农民工处于中市民化阶段。王桂新等人[1]以上海为例考察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市民化水平,发现城市农民工总体上已达到54%的市民化水平。魏后凯、苏红键[16]从多方面测算出2011年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综合程度为39.56%。

关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的测度,一般都是基于不同省市有关统计数据先分类再加总测算得出。例如,山东省的公共成本为15.07元、个人成本为2.37万元、购房成本为12.43万元[51]。四川省的人均总成本为28.58元[52]。云南省每年人均实际财政成本为 5 530.87 元[53]。张继良、马洪福[54]通过测算江苏省两代人的市民化成本可知,一个外来农民工市民化成本需要支出12.30万元。其中,第一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成本为11.20万元,第二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成本为14.30万元。

(二)研究述评

学者们从多层面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行测度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指出不同阶段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的因素是不相同的,而且会随着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发生相应的变化。并且,由于城市规模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不同、研究方法不同对市民化的测度其结果也不同。学者们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测度,多是以某一特定区域进行实证研究,缺乏多区域综合比较研究。此外,由于不同的学者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成本界定不一致,涵盖的范围也不一样,因此,测算出的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偏差。

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研究

(一)研究进展

1.破除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障碍

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在市民化进程中面临重重障碍,既需要政府进行制度创新,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障碍,也需要社会支持,应将农民工纳入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投入,提供均等化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55]。

对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的各种障碍,应完善各项制度,尤其是户籍制度,应健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和合法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完善城市落户的办法和规程[29]。 李国平等人[56]认为,未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需要明确新形势下户籍制度改革的制约效应,通过进行有针对性的户籍和就业制度改革,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化素养,使他们完全融入城市社会[57]。

2.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的素质和能力

农业转移人口需要提升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心理资本,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就人力资本而言,农业转移人口要积极接受文化教育,主动参与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积极融入城市生活。就社会资本而言,要化解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社会资本障碍,调动新生代农民工的参与积极性,积极融入社区,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58]。就心理资本而言,心理资本不仅直接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还通过影响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间接影响其城市融入,提高心理资本是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全面融入社会、缩小与市民之间的社会距离的有效手段[59]。因此,可通过构建新型职业培训模式来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能力,强化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归属感[46],增强其融入城市的意愿。

3.构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构建有效的成本分担机制是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应针对分担主体的意愿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60],构建更为完整、统一的成本核算体系,完善新政策条件下的成本分担机制和开辟更具针对性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56],完善当前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优化财政转移支付结构[61],从而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二)研究述评

学者们提出的诸多对策建议,有利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学者们忽视了与其他进程的衔接研究,而且部分对策建议局限于理论层面,在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环境下,其操作难度较大。因此,在后续研究中,学者们应深入研究市民化与有关政策的相互影响,提出一些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对策建议。

五、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的展望

(一)加强基础理论与客观实际的结合研究

已有文献从研究农业转移人口的概念、特征到融入城市的意愿与困境,以及推进其市民化的对策建议,大多是从理论上进行的研究,缺乏与实际的结合研究。随着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也会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应该在研究中紧密联系实际,及时反映这些变化对市民化进程的影响。

(二)加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交叉研究

从已有文献看,学者们大多是从各自的研究领域进行的专题调查研究,如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法学等,缺乏跨学科的综合研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化和相关战略的出台,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交叉研究,如经济学和地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以便深刻认识和把握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的复杂性。

(三)加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比较研究

已有文献多局限于部分地区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缺乏对多区域的比较研究,覆盖面不够全面。后续研究有必要深入调查多区域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对其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发现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的共性与个性,为各地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提供参考,进而满足不同阶段农业转移人口对市民化的需求。

(四)加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动态研究

从已有文献看,学者们大多是通过对某一区域进行问卷调查,或者从统计年鉴获得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相关数据,对其进行静态分析研究,缺乏对大样本数据的分析与年度跟踪研究。随着我国大数据技术、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目前研究的数据获取形式已无法满足学者们日益增长的数据需求,而且数据的准确性也不高。因此,未来研究应充分利用这些平台获取更多的准确数据,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进行动态研究,科学分析影响因素的动态变化以及对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影响。

猜你喜欢

市民化测度学者
三个数字集生成的自相似测度的乘积谱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R1上莫朗测度关于几何平均误差的最优Vornoi分划
学者介绍
平面上两个数字集生成的一类Moran测度的谱性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西藏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