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研究回顾与展望

2019-12-10姚蓓钱志刚童旭辉

关键词:国际化研究生研究

姚蓓,钱志刚,童旭辉

在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发展重要趋势的背景下,1990年以来,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1-3]。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可以有效地促进研究生国际流动,共享优质学术资源,改善研究生教育环境。在全球视野下,培养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和综合素养,是提高国内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4]。我国学界对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研究始于上世纪末,距今约20年历程。本研究旨在回顾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研究的发展历程,梳理研究成果,总结研究现状与不足,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一、文献检索数据分析

本研究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获取相关数据。为保证研究对象与研究主题的契合度,以“主题”及“篇名”为检索项,以“研究生教育”并含“国际化”为检索词,以“精确”为匹配类型,时间截至2017年12月,共检索到期刊论文116篇,其中硕士论文7篇、国内会议论文4篇、国际会议论文1篇。由于硕士论文总体数量较少,且其研究主题基本可以被期刊论文所涵盖,在此不再单独阐述。

(一)数量分布情况

最早可检索到的关于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学术论文发表于1997年的《中国电大教育》。1997—2002年一共只检索到5篇,2003年起数量明显增加,2005年全年增长至8篇,2013年全年共15篇,之后每年的论文数量均超过10篇。从数量分布上可以看出,1997—2017年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研究文献数量基本呈逐年增长趋势。

(二)来源分析

在检索到的116篇期刊论文中,从所属学科领域来看,86.0%的文章发表在高等教育类期刊。学术水平较高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34篇,分布于下列期刊中:《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篇,占55.8%;《研究生教育研究》4篇,占11.7%;《中国高等教育》《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各2篇;《国家行政学院学报》《大学教育科学》《教育科学》《比较教育研究》《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全球教育展望》《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各1篇。

(三)研究主题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篇名和关键词频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共凝练出3个研究主题:现状与问题、策略与途径、国际比较。其中,策略与途径又可归纳为3种情况:对某专业领域高校的发展策略研究、某具体高校的个案研究、某具体实施途径研究。不同研究主题的文献数量分布情况见表1。由表1可知,对目前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现状进行总体分析、找出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的文献比例最大,共44篇,占37.9%;其次是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策略与途径的研究,共38篇,占32.8%;国际比较研究共12篇,占10.3%;其他研究主题共22篇,占19.0%。

表1 不同研究主题的文献数量分布情况

二、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研究回顾

(一)萌芽阶段(1997—2003年)

1997年《中国电大教育》刊发了一篇关于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文章《国外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从标题可以看出,这并不是一篇研究中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问题的文章,其关注点在国外。1998年,史实在《成人教育》上发表了《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5]。1999—2000年未检索到相关学术论文。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WTO后,社会各领域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高等教育也不例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意识到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趋势,这不仅是适应教育全球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创建国际高水平大学的需要。2001—2003年,每年有1~3篇相关文章发表,虽然数量很少,但从这个阶段起,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问题开始受到关注。

这一阶段的研究基本从宏观层面,以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内涵为出发点,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在该阶段检索到的8篇文章中,有6篇从理论角度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问题进行了初步思考和探讨。赵伟分析了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道路上的思想障碍与行为阻力,既指出了国内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也指出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研究生教育必须扩大开放、互动发展,保持自我、占据主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6]。另外,也有少量文章开始进行国际比较研究。徐岚等人提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分为浅层次和深层次两个层次,浅层次指国际自然人的流动和学术互通;深层次指教育模式、制度、理念的国际化[7]。该文陈述了中韩两国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方面采取的举措和革新,比较了两国做法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未来策略的思考。

(二)起步阶段(2004—2010年)

2004—2010年,每年发表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文章有5~8篇。该阶段的研究特点是从宏观研究逐步向中观、微观研究发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研究角度得到扩大。除了相当比例的文章继续从理论层面探讨现状、问题与策略之外,在中观层面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等方面都有所涉及。例如,许克毅等人认证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指出了当前存在的误区,以及解决问题的关键[8]。王庆林等人以德国斯图加特大学为例,解读了德国高校国际化办学的理念,并对德国政府近年来调整教育发展战略所采取的教育改革进行了详尽的阐释[9]。罗英姿等人比较了国内外一些知名大学国际化指标体系的构建实践,提出了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5个一级评价指标:战略定位、人员要素、运作要素、财务要素和组织要素[10]。

第二,实践路径更加具体。 方小斌等人[11]、张菊[12]专门探讨某一种途径(如国际会议、国际科研合作等)所起的作用;陈瑶等人[13]从某学科领域(如工科等)角度出发,提出该领域高校如何结合专业特点,实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具体策略;崔丽娜[14]以具体某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实践为个案,分析其特色做法、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

第三,“培养质量”作为关键词出现的频率明显增多,如罗尧成等人[15]、沈以赴等人[16]。这说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国际化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性。

(三)发展阶段(2011年至今)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办学水平较高、所处区域对外开放程度高的大学,纷纷结合自身专业特色与优势,在国际化道路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探索。该阶段的研究内容丰富,具有以下3个方面的研究特点。

第一,研究内容更加多视角。例如,陈钟颀从制度建设角度,提出了改革硕士研究生修业年限、改革研究生证书、改革导师资助制度、取消博士生导师称号4个方面的建议,更合理地推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17]。汪志明从培养模式的角度,结合中国石油大学的实践做法,提出校校、校企校、校企校政等多元化培养模式[18]。

第二,研究深度明显增加。理论层面的泛泛而谈逐渐减少,结合个案的实证研究明显增加。一是出现了大量的结合具体院校实践做法的研究。刘晓黎等人以武汉大学为例,提出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支援“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必然性、基础和对策,如推动研究生海外留学纵深发展、研究生课程体系“在地国际化”、校际合作“溢出效应”等[19]。戚兴华等人以中山大学为例,指出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存在的多元需求与发展理念错位的现状,提出应顺势而为,以研究生主体需求为视角,建立以研究生为主体的资源配置与利用机制,增强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整体质量效应,寻找“生本”与“校本”结合点的发展策略。二是聚焦于某一具体实践路径进行深入探讨。例如,中外合作办学、国家公派研究生、全英文授课、建立行业性大学联盟等。蒲云、龚克提出了加入大学联盟是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优先战略,我国特色研究型大学应以传统优势学科为先导,积极参加大学联盟,借助国际组织平台迅速提高国际知名度[20-21]。

第三,开始运用量化研究。初旭新以北京地区参加中外联合培养项目的研究生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找出研究生国际化能力与高校国际化运作要素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22]。

三、对已有研究的思考

回顾20年来研究生教育国际化3个阶段的研究内容与发展特点,可以看出该领域研究内容日趋丰富,研究方法越来越多样化,研究数量与质量均在稳步发展,但仍存在一些局限。

第一,思辨研究多,实证研究少。采用定量研究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的论文不足5%,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鲜有使用。

第二,宏观、中观研究偏多,微观研究偏少。宏观层面涉及发展战略策略研究、问题与对策研究等;中观层面涉及具体的实践路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国际化与本土化关系等;微观层面涉及课程建设、国际化进程中学生的学习需求、动机、效果等。

第三,研究视角存在重复研究。有近1/4的文章是关于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策略方面的理论性探讨,内容存在雷同。对具体某一院校或某一学科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研究,有的不具备代表性,研究价值不高。

第四,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比较研究。大多是介绍欧、美、日等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方面的历史进程和经验做法,但如何将其先进经验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的研究较少。只有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深入探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关系,兼收并蓄,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之路。另外,缺乏聚焦于国际化程度高的某一具体国外高校的案例研究。

四、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正式向全世界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同样在2015年,国家颁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融合到教学科研全过程,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联合攻关。”在新时代背景下,回顾20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研究的历史进程,从以下4个维度对今后研究进行展望。

第一,服务国家战略。在新的历史时期下,从国家战略高度定位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使研究生教育更加紧密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双一流”大学建设等重大方针政策,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第二,加强实证研究。采取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或二者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形式,对参与国际化活动的人员要素(主要是研究生与教师)的个体特点、动因、需求等因素进行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获取有说服力的第一手信息。

第三,加强微观研究。加强对研究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的动机需求、融合国际化与本土化、优化培养模式、建设与完善评估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开展国际认证、加强学分学位互认工作等方面的研究。高校研究人员可根据自身专业特色与发展需求,探索个性化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校本发展模式。尝试对不同层类的研究生设计差异化的发展目标等。

第四,加强比较研究。除了欧美发达国家外,还应注重与中国国情更接近的发展中国家的关注与研究,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针对国际化培养方面有先进做法与经验的某一具体国外高校进行个案研究。

猜你喜欢

国际化研究生研究
聚焦港口国际化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