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恢复室患者躁动的原因与护理干预分析
2019-02-18刘晓媛罗丽丽
刘晓媛,罗丽丽,陈 易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麻醉科,宁夏 银川 750004)
引 言
在当前,手术治疗已经成为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案。但是,由于手术本身具有的有创性,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给予麻醉加以辅助[1]。麻醉的实施会使得患者的神经或者肌肉在一定时间内处于无感觉状态。但是,部分患者会因为麻醉药物的实施,从而使得其产生躁动的现象。术后躁动是全身麻醉后十分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属于不恰当行为[2]。患者表现为兴奋、躁动和定向障碍[3]。部分患者术后躁动的发作时间偏长,且逐渐严重化,还会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的存在,从而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与健康。例如,存在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脑血管意外事件、心肌梗死等风险[4]。为了保证这部分患者的恢复,医院创建了麻醉恢复室,且对这些患者进行观察和护理干预。在以往对这类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效果较差。在我院工作中,对这类患者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麻醉恢复室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行全身麻醉术后发生躁动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手术日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在观察组中,有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2个月~78岁,平均年龄(34.34±3.47)岁;在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1个月~76岁,平均年龄(34.48±3.12)岁。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进入麻醉恢复室后,均运用常规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在进入后,就其躁动原因加以分析,然后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策略。其主要内容有:
(1)疼痛护理。对于能够配合的患者,对其实施一定的安慰与鼓励,消除患者对疼痛的恐惧。同时,尽可能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引导其行深呼吸,从而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同时,对于不配合的患者,需要遵医嘱给予相应的镇痛药物。例如小剂量的丙泊酚或者芬太尼等。这些药物的运用能够有效地对患者进行镇静和制动。必要时,可重复用药,直至患者清醒,躁动消失。(2)药物干预。在手术结束前,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舒芬太尼注射液,帕瑞昔布钠等药物,能够有效地防止患者在全麻苏醒期间的躁动现象。(3)导管管理。部分患者在躁动期间会使得一些管道脱落,因此,必须要尽可能减少对尿管的刺激,固定导尿管。在患者翻身时,对其进行必要的依托、协助,从而保持尿管和身体的同步性,减轻尿管刺激引起的不耐。另外,在患者术前应当做好宣教工作,降低其心理因素产生的生理问题。(4)呼吸护理。对于患者在手术或者麻醉过程中,所出现的呼吸功能不全现象,需要密切的注意其呼吸道的畅通,同时,密切的关注血氧饱和度。另外,对于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观察其通气是否顺畅。(5)颅内压护理。对于颅脑手术患者,必须要密切的观察其在手术后的意识与瞳孔变化,同时,对其心率和血压的状况进行观测。一旦发现异常,必须要及时的告知医生。
1.3 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观察组患者躁动不安、呻吟、胡言乱语以及管道拔除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
表1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n,%)
3 讨 论
麻醉恢复室是当前专门用来对麻醉患者进行观察且加以护理,以便于其恢复清醒的地方。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以常规护理干预为主,效果较差。我院在临床工作中,对麻醉恢复室患者躁动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其主要存在:咽喉以及气管不适、疼痛刺激、尿管刺激、心理状态较差、颅内压增高等几个原因[5]。针对这些原因,采取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提高其护理的有效性。当然,在具体的工作中,也需要根据其年龄层次进行划分。例如儿童会因为对手术和注射的恐惧而影响生理,从而产生躁动;老人会因为年龄过大,从而在恢复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意识障碍与生理紊乱现象,从而产生躁动。本文仅针对所有群体的共同躁动原因进行护理干预。从观察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就可以看出该组论点的真实性。因此,笔者认为,对麻醉恢复室患者躁动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针对性的制定护理方案,能够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