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古诗群文阅读教学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2019-02-17唐伟
唐伟
摘 要: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给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呢?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开展诗歌群文阅读教学,采用古今对比、梳理画面、利用文本本身的关联等方式,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出知识的学习,走进思维思辨的世界,能够理性地看待学习、看待问题,从而在思辨的训练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关键词:群文阅读教学;文本规律;学科整合;思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1-15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36-0031-02
一、引言
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是在语文学习中逐渐形成的满足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发展”等主要内容。
语文教学的误区是过于注重语言理解与运用,忽略了其他部分的学习与培养,学生在重知识轻思维、重人文轻思辨的误区下,语文学习缺少了生气,也少了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表达”与“思维”位于系统的中观层面上,上涉价值,下涉知识,是沟通的桥梁,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内容。如何更好地达成要求,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解开难题的钥匙。思辨能力是追求合理、公正和创新的现代思维方式,能够培养学生分析、整合、对比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追求事实、逻辑与情理相统一的思维技能。
群文阅读教学跳出单篇文本教学的局限,运用群文教学求同比异的策略,寻求文本间的关联,深入学习文本内所存在的各种逻辑关联,以更广阔的视野,多角度、多层次、非常理性的思维形式进行思辨能力的培养。诗歌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语言凝练,意境优美,情感深沉,采用群诗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笔者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尝试:
二、古今对比,打开思辨培养的大门
中國文化一脉相承,延续几千年,这其中的奥秘是多方面的,文化的学习不仅是了解过去,更是开辟未来。古诗是古人文化的结晶,让离人们久远的古诗依然能够活在当下,让古代生活的智慧指导人们的生活,是语文教学的使命。
笔者在群诗教学“古代儿童玩什么”一课中,选取了《小儿垂钓》《牧童》《稚子弄冰》《池上》组成群诗。这是一组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诗歌。儿童的天性爱玩,古人的玩与人们今天的玩又有什么不同呢?学习时先让学生在诗中寻找在什么地方玩耍,在玩什么。这属于信息的辨识与提取,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诗中描写了这么多儿童玩耍的游戏,你最喜欢哪个呢?”学生能够把理由说出来,就由知识阅读上升到思维训练,学生对四首古诗所描绘的场景以及快乐的气氛进行比较,根据自己的喜好说出原因,就有表达和审视的思维训练,学生在表达和审视中就进行了思辨能力的培养。
“你能说说你们现在喜欢玩什么游戏吗?你觉得什么游戏更好?”学生从古诗中古代儿童的生活跳转到现在的生活,学会审视今天的游戏又有什么不一样,这种自我内省的思维培养也是思辨能力的培养。在说出哪种游戏更好后,学生从正反两个角度思辨的方式分析比较古今游戏的不同,得出结论:“今天我们的游戏更多地倾向于室内游乐场,更倾向于手机网络虚拟世界,这是不利于我们成长的,我们可以更多地接触大自然,走出网络,亲近自然,让我们的生活更加阳光灿烂。”
学生通过自省式的思辨得出的结论更能触动心灵,人总是在反省自己的思辨中成长,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学会如何健康快乐地生活。群诗的学习,将古人生活的智慧融进学生的生活里,是让古诗活在当下的最好方式,也是学生传承文化、发展文化的重要途径。
古诗的内容简单,群诗教学的思辨教学策略让古诗的育人价值得到最大利用,能够借助古诗的今昔对比,开启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大门。
三、梳理画面,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古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充满画面感。教学古诗时教师常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学习古诗。诗中各种表示独特情感的事件、表达情绪的意象有利于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诗歌,引领学生梳理诗词的画面,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笔者在设计“古诗中的春节”群诗一课时,选择了《元日》《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玉楼春·己卯岁元日》《甲午元旦》《除夜雪》组成群诗。这组诗中描写了古人过春节的习俗,描绘出热闹、和睦、幸福的画面。
让学生梳理诗中所描绘的温馨画面,这是知识信息的识别与提炼。学生可以梳理出续烛、守岁、接长筵、放鞭炮、喝屠苏酒、换桃符、莲花漏、买春钱、拜新年等画面。这些“春节符号”一幕幕地出现在学生眼前,学生仿佛融身快乐的春节中。
“谁能说说我们现在春节里的新习俗,在新旧习俗的更替中,你觉得哪个好?这些习俗蕴含着怎样的情感?”这一问题将学生从画面中抽离出来。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比,然后进行表述,还可以和同学进行辩论,各抒己见,据理力争。理性的思辨,让学生认识到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的改变,习俗也在不断改变,这也是文化生生不息、文明延续不断的动力。
画面是直观的,思辨是抽象的,直观的画面是抽象思辨的拐杖和依据,思辨让认知更深刻。
四、利用文本规律探究思辨能力培养的途径
文本是语文学习的载体。中国的文学作品是文、史、哲的统一体,这样的特质有利于利用文本的内在规律,解读文本内在的关联和逻辑关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笔者在进行“一个诗人的春天”群诗教学时,从杜甫大量的诗歌当中甄选了4首:《春望》《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通过文本的深度探究之后会发现,所有的诗都是诗人写在春天的,前后贯穿于“安史之乱”全过程,诗人在诗中营造出各种意境,表达自己的家国情怀:因人民之喜而喜,因国家之忧而忧。再从其心系天下苍生、永葆初心的角度去诠释“春”的丰富内涵,还原一个被后人称为“诗圣”的丰满立体的杜甫。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讲到“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从文本中可以发现,诗中的事物都是“有我之境”,即“物皆著我之色彩”,是写的杜甫独特的人生经历,在不同的时期所见之景,抒发的是自己个人的情怀。
再次通过意象的深入解读能够发现,《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乐景写悲,哀景写乐”的相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的“以悲写乐”的一反常态,反衬出“悲之深重,喜之忘我”的无我意境,从而看到诗人超越自我的情怀,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
若能结合文本自身的比较、延伸、对比、互印等,做整合阅读,从中探寻其中的共同规律,学生的思辨能力就能达到新的高度。
五、学科整合拓宽思辨的宽度和深度
“语文教学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学的配合。”
语文学科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其涵盖面十分广泛,“大语文观”的概念指语文教育以课堂为教学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学科拓展延伸,全方位地开展语文教学,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以及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民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大语文”观因打破了學科的界限,用更加开放的视野、更加宏阔的格局拓宽了学生思辨能力的宽度和深度。
在“古诗中的春节”群诗教学时,笔者采用“1+X”的教学模式,先重点指导学生品读王安石的《元日》。课前,让学生对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诗文鉴赏等资料进行收集、整合。课中,笔者重点指导学生联系王安石创作《元日》的背景进行解读:这首诗创作于1609年,宋神宗支持王安石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回家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创作了此诗。通过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学生能更深刻感受到诗中描写新年元日的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情景,体会诗人革新政治的理想、欢快而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接下来,学生再以小组合作形式学习其他几首古诗,梳理出续烛、守岁、接长筵、放鞭炮、喝屠苏酒、换桃符、莲花漏、买春钱等“春节符号”。有些春节元素学生并不是很了解,笔者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收集整理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栏目中介绍金瓯永固杯以及贴“福”字的片段,制作微视频,让学生能快速直观了解“喝屠苏酒”“贴福字”的小知识。同时,还运用视频拓展了中华“春节符号”的内容,让学生通过统整、对比,深刻感受到历年历代春节古诗中的传统文化,体会诗中描写的共同的意向之美。
正如黑格尔所说:“就诗的表现方式来说,诗显示出整体艺术,所以在诗的领域里,其他各门艺术的表现方式也用得上。”因此,在古诗群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科整合,学生的思辨能力能从更宽、更广的视角延伸,学生的综合素养也能得到全面提高。
思辨能力的培养不是简单的知识讲解就能达成,而应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让其在群文阅读的辅助下,有层次地提升思辨能力。
六、结语
阅读的思辨能力训练要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提高教学的思维含量,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真正达到了这个要求,学生思辨能力会在教学中得到真正的落实与培养。这样便能如作家荻马先生所说:“一个人如果真的养成了独立、自主、理性和思辨的习惯,那他已经是个现代公民了,语文教育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大半,甚至是完成了最重要的部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国维.人间词话[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2.
[3]蒋军晶.让学生学会阅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4]倪文锦.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中的群文阅读[J].课程·教材·教法,2017(6):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