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提问诊断
2019-02-17余尧
余尧
摘 要: 课堂提问行为是教学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视角,通过数字化的课堂观察平台,针对近年来的典型课堂教学案例的提问行为,从问题目标、类型、候答、反馈等方面进行观察诊断并提出相应的思考。
关键词: 课堂观察 提问行为 学科核心素养
地理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定向思维而提出问题或疑问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1]。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提问水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效率。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热情,增强教学效果,对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尤其重要。
一、观察方式与对象
本文的观察对象选自教学新时空平台近年来在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典型课例,分别为自然地理部分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气压带和风带》、《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及人文地理部分的《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农业的区位选择》、《工业地域的形成》,针对课堂提问行为的设计观察量表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改进策略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反思,对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阶段新入职教师和教育硕士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二、观察量表的制定
1.目标指向。
教学目标作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主线与核心,对课堂提问教学的设计与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强调深化课程改革的重大意义[2]。各学科应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地理学科最核心、最本质的特征。为促进学生养成学科独特的能力和观念,并运用到特定情境中解决问题,课堂提问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学目标的重要呈现,对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问题类型。
课堂提问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其目的、功能等进行分类。在我国应用范围较广的是布卢姆的目标分类学提出的“布卢姆教学提问设计模式”法[3],按其认知活动的特征将这六类问题划分为“低水平”和“高水平”提问两类,将知识记忆水平的提问和理解水平的提问划分为低认知水平的提问,而把应用水平的提问、分析水平的提问、综合水平的提问及评价水平的提问划分为高认知水平的提问。
3.候答时间。
所谓候答时间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后,留给学生思考该问题的时间。课堂提问过程中适当的候答时间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课堂提问中,若等待时间过短,学生的思维活动还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便难以激发学生的潜在水平,若等待时间过长,学生的注意力又会被转移,不仅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而且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若合理利用候答时间,便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4]。根据其时间段,将指标划分为0—1秒、2—5秒、大于5秒的三个部分。
4.師生反馈。
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反馈是控制论的重要概念。在教育学领域,有的学者认为,反馈是对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的表现给予的评价性信息,通常是为鼓励学习者取得更大的进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言语、非言语等形式的回应[5]。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能否给出恰当的反馈,将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它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提问过程中,强调对学生具体行为的评判和指导,有助于启迪学生的心灵,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在结合提问目标、问题类型、候答时间、学生反馈、教师反馈的基础上,从这五个部分制定高中地理课堂提问行为的观察量表,如表1所示。
表1 地理课堂提问行为观察量表
三、观察信息的结果分析
1.问题目标指向。
在学科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有的问题指向可能涉及多类核心素养,如同时涉及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等,此时以教师课堂提问的问题本身最凸显的素养目标为主,如“修建大坝对于罗虎的生态影响”等问题,着重强调的是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目标。经过课堂观察统计分析,如表2所示,从整体上看,单以综合思维为目标的问题所占比例较多,其次为区域认知,而以人地协调观与地理实践力为目标的提问虽有一定数量,但总体所占比例仍较少。从分布上看,自然地理内容教学相对人文地理而言更注重地理实践力能力的培养与应用,但在教学过程中与人文地理教学相比,对于人地协调的观念培养不足。
表2 地理课堂提问数量及目标指向统计
2.问题类型与候答时间。
从问题类型的水平分布看,如表3所示,自然地理部分教学中,记忆类和应用类问题水平占比较多,评价类比重最小。人文地理部分教学中,涉及的应用和综合类问题水平较多,评价类问题比例最小;从候答时间分布看,0—1秒时间段主要发生于低认知水平提问的情形,而在高认知水平的提问中,大多保留充分的候答时间。
表3 地理课堂提问类型及候答时间统计
3.教师与学生反馈。
学生应答的途径、形式和水平一方面反映了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体现了教师提问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影响。在观察的典型课例中,学生的总体参与情况较好,仅有少数参与不足的情况,回答形式总体以集体回答为主,个人回答和小组交流的反馈形式得到一定应用;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归纳为主,并总结运用,其次为通过重复认可学生的想法,并继续追问激发学生思考。
表4 地理课堂提问师生反馈统计
四、课堂提问行为的改进建议
1.重视核心素养的问题目标指向。
结合近年来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典型课例,可以看出部分老师已经初步具有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意识,逐渐重视对地理实践力的要求,但总体仍以综合思维的培养为主,同时人地协调观的意识强调力度不足,无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教学,都要将人地相关的主旨这一核心理念贯穿地理教学始终,结合具体区域案例,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秉持正确的价值观,重视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体现地理学最鲜明、最本质的特征。
2.注重创造性、开放性的问题类型。
根据课堂观察,与人文地理相比,部分教师在自然地理教学中以记忆性提问为主,自然地理内容知识较为抽象,难度相对较高,更应注重创造性的思维培养。注重提出问题的层次性,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符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注重探究问题情境创设,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3.合理分配和运用候答时间。
结合不同层次的问题类型,留给学生适当的思维时间,且思考时间的安排力求照顾全体。对于高认知层次的水平要给予相应的思考时间,低认知层次的问题的候答时间不宜过长,避免节奏不当而分散学生注意力,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分配和运用候答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4.正确理答,强调师生双向反馈。
在课堂提问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利用课堂中动态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即时反馈,通过个人回答、集体回答及小组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教师面对学生的回答时除了重复认可学生的正确观点以外,更多的还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有效的总结归纳,必要时还可继续追问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即使面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时,也要有耐心地合理引导,帮助其寻找出错的原因,而不是选择忽视或回避,直接进入下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具备问题意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充分利用学生的反馈,并对课堂提问进行有效反思,重视理答环节,善于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正确反馈,更有成效地落实核心素养目标,不断改进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杨修志.从课堂提问原则评价优质课中的提问行为[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6):33-35.
[2]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30.
[3]王瑞霞.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新发展及其教学意义[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4]姚小鸽.等待时间:促进有效课堂提问的条件[J].学理论,2013(11):257-258.
[5]钱兵,张典兵.课堂提问观察指标体系的建构[J].教学与管理,20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