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 中孙悟空所用引语的功能价值
2019-02-17李伟
李伟
摘 要: 《西游记》语言诡谲神奇,其中大量运用的各种引语,是小说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孙悟空所用的引语占全书引语的三分之一,这些引语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及功能价值。文学价值讨论的是引语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思想主旨的深化;艺术价值讨论的是引语具有雅俗并陈、情理结合、正反论说的特点;功能价值讨论的是引语具有社会价值和语料价值。
关键词: 《西游记》 引语价值 孙悟空
《西游记》的语言,有独特魅力。明代陈元之对《西游记》的语言赞不绝,曰:“彼以为浊世不可以庄语也,故委蛇以浮世。委蛇不可以为教也,故微言以中道理。道之言不可以入俗也,故浪谑笑谑以恣肆。笑谑不可以见世也,故流连比类以明意。于是其言始参差而俶诡可观,谬悠荒唐,无端涯涘,而谈言微中,有作者之心,傲世之意。”[1]孙悟空在《西游记》中以伶牙俐齿、能言善辩示人,其引用的语言对深入理解孙悟空这一形象和领悟作品主旨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据笔者统计,《西游记》所征引的语句约300条左右,孙悟空的引语就达110条,占三分之一。本文欲从孙悟空所引用的语言入手探究它们蕴含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及功能价值。
一、孙悟空引语的文学价值
(一)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
人物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西游记》中“师弟四人,各一性情,各一动止,试摘取其一言一事,遂使暗中摸索,亦知其出自何人”[2]。《西游记》中的人物语言都是因人而设,孙悟空的引语也不例外,这些引语能充分反映并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光彩夺目。
孙悟空的主要性格特征是充满强烈的反抗与战斗精神。所以,在第七回他与如来佛祖的对话中,为了表达他对玉皇大帝长居帝位的不满,他以霹雳弦惊之势高喊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在与妖魔的斗争中,他果敢刚毅,一如他说“留情不举手,举手不留情”。孙悟空虽有心浮气躁、自命不凡之弊,但作为一名资深斗士他绝非勇而无谋。他善于观察,敏于定夺。在大闹天宫之时,他麾下的七十二洞妖王与独角兽尽皆被擒,属下们张皇失措,哭哭啼啼,孙悟空冷静地引用“胜负乃兵家之常”安慰部众,进而分析“杀人一万,自损三千”,号令部下安心睡觉,将养精神。此刻的孙悟空展示了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尽显睿智与冷静风范。
孙悟空的引语体现出他的重情重义,尤其是对唐僧的一片至情,尤为感人。他反复引用“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视唐僧为父辈亲人。即使唐僧因种种误解而将他驱逐出取经团队时,他对唐僧仍充满了深深的眷恋之情,并引用了“知恩不报非君子,万古千秋作骂名”劝谏唐僧留下自己。孙悟空这么做的唯一原因是他对唐僧的赤诚之情。孙悟空不仅自己恪守“百善孝为先”的伦理道德,而且推己及人,不遗余力地发扬中华传统的孝道文化。在第三十一回中,他批评百花公主有不孝之罪,义愤填膺,振振有词,更是引用《诗经》中的“父兮生我,母兮鞠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令百花公主羞愧难当,泪流满面。
孙悟空乃石产天候,无父无母,无拘无束,他为了寻求长生不老之方,而“在于市廛中,学人礼,学人话”[3],所以他通晓人情世故,身上弥漫出浓郁的世俗气息。当猪八戒满嘴乱喊“妖怪”,被两名女子狠揍后,他教导八戒“温柔天下去得,刚强寸步难移”。他深知“断送一生惟有酒”,酒乃人之软肋,所以果断选择酒为诱饵来降伏妖怪赛太岁。当取得真经后,团队中有人滋生了惫懒之心,孙悟空只用一句引语劝诫:“十日滩头坐,一日行九滩。”言少而意浓。由此可见,孙悟空尽得人间的处世三昧。
(二)有助于深化思想主旨。
《西游记》作为一部意蕴丰富的经典名著,其思想主旨当然是多声部、多层次的。明代李贽认为“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一部《西游记》只是如此,别无些此剩却矣”[4]。清代张书绅认为“《西游记》如许妙论,始终不外一个心字,是一部《西游》,即是一部《心经》”[5]。虽然论者说法不一,但都抓住了一个字“心”。显然,《西游记》至少是一部关于心性妙理、诚心正意之书,其旨归在劝人修心、养心。在孙悟空的引语数量中,有关此类的引语多达15条,占孙悟空引语的1/7。虽然说在西天取经的团队中,唐僧担任精神领袖一绝,但他屡次遇到高山深水都惊恐万分,神思不定,担心西天之不至,每到這个时候他与孙悟空就进行了角色互换,由孙悟空充当唐僧的精神导师,反复引用乌巢禅师的《密多心经》,如“心无挂碍,无挂碍方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孙悟空认为只要忘了“无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贼”,就会功到自然成。人的种种贪欲妄念才是心魔所在。所以,灵山其实可远可近,可西方可东土。心净者,足不出户可取得真经;心不净者,即使到了灵山也不能与真经无缘。由此可知,孙悟空是全书中取得真经第一人,他反复引证修心之语,恰恰反复点染了小说的主旨。
二、孙悟空引语的艺术价值
清代刘一明说:“《西游》立言,与禅机颇同。其用意处,尽在言外。或藏于俗语常言中,或托于山川人物中。或在一笑一戏里,分其邪正;或在一言一字上,别其真假。”[6]这段话说明了《西游记》的语言具有言近旨远的艺术性,本文还将从三个方面阐述其艺术性。
(一)雅俗并陈,亦庄亦谐。
孙悟空的引语幽默风趣,揶揄讽世,煞是好看。在第三十一回中,孙悟空欲救百花公主,其形销骨立的样子却被公主看不上,孙悟空不恼闹不急,反而笑嘻嘻地引用俗语“尿泡虽大无斤两,秤砣虽小压千金”,让人忍俊不禁,也打消公主的疑虑。同样是抨击社会上以貌取人的现象,在第六十七回中一老者被孙悟空的丑陋容貌而吓住,于是呵斥他,孙悟空引用了相法之言“形容古怪,石中有美玉之藏”,这句话显然比前句引用要庄重、雅正,但传递的却是同一道理。基本上而言,孙悟空具有谐趣的引语均来自俗谚、歇后语、惯用语或明代当时社会的流行语等,如“善猪恶拿”“强龙不压地头蛇”“说金子幌眼,说银子傻白,说铜钱腥气”。其具有雅正意蕴的引语多出自诗文典籍,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出自《论语》;“父在,子不得自专”出自朱熹《论语集注》。这些雅俗并存的引用让读者感受到了行文的错落有致、趣味盎然。
(二)情理穿插,叙议结合。
孙悟空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尤其是对唐僧。在第七十三回,当他以为唐僧已命归黄泉时,又偶遇一妇人悲切啼哭,他情不自禁地感慨“流泪眼逢流泪眼,断肠人遇断肠人”,继而眼中落泪。读此,阅者深为感动。作为一个能言善辩之人,在孙悟空的语言生涯中议论、说理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第三十八回中,孙悟空欲捉拿乌鸡国假国王,又恐情理不通,唐僧却认为合情合理,孙悟空回道:“你老人家只知念经拜佛,哪曾见那萧何的律法?‘拿贼拿赃。”[7]有理有据地驳斥了唐僧。在第十六回中,观音禅院的僧人欲偷唐僧袈裟而放火,唐僧反责怪孙悟空弄风,孙悟空道:“你可知古人云,‘人没伤虎心,虎没伤人意。他不弄火,我怎肯弄风。”[8]听得真是大快人心,出尽胸中恶气。
(三)正反论说,曲直并用。
在取经的四人团队中,各人由于性情、能力、身份地位的不同,难免会发生龃龉。孙悟空充分意识到团队不睦的破坏性,所以他反复引用有关团队协作的句子,如“放屁添风”“众毛攒裘”“总然是块铁,下炉能打得几根钉”“单丝不线,孤掌难鸣”,其中“众毛攒裘”被其引证2次,“单丝不线,孤掌难鸣”被其引证3次,充分说明了孙悟空对团队协作的重视。因此,他运用正反说理的方法。前两句是从正面言说,后两句通过反问、否定等从反面言说,却是殊途同归。
三、孙悟空引语的功能价值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只要是真正优秀的作品,无论是写实的,还是幻想的,它们都必然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反映的产物,只是反映的形态有所不同,有的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反映的,有的则是采用夸大的或者的经过升华的一种变形的形态来反映的”[9]。《西游记》虽是一部神魔奇幻小说,但其根基仍在社会生活,具有反映现实的功能价值。
(一)社会价值。
明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商品经济也随之发展,社会的商业气息日益浓厚,这在孙悟空的引语中有一定的反映。在《西游记》中有许多关于商业活动的描写,在第八十四回中唐僧师徒来到灭法国一客店,店主依据房钱的高低将客人分为三等看待,孙悟空以为“货有高低三等价,客无远近一般看”,店主人却是以金钱衡量人的价值。正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人的传统等级观念,使人的思想言行发生变化,以至于连对金钱不屑一顾的孙悟空脱口而出“行动有三分财气”。
(二)语料价值。
小说具有真实记录社会语言的功能,能充分反映時代的语言风貌。《西游记》成书于明代中后期,因为社会相对稳定,战乱较少,所以作品中的语言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这种明确的时代特征能为语言词汇史的分期研究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孙悟空的引语中颇多俗谚、成语等,它们与我们今天使用的引语有细微差别,如“虎毒不吃儿”“画虎不成反类狗”“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这些原始的引语更加准确地反映当时社会的语言特性,愈发见出语言发展的历史印痕。
孙悟空的引语看似无奇,实却鸢飞鱼跃,一派生机。又如西子梳妆,浓淡皆宜,具有感染人的艺术力量与不可忽视的功能价值,在研究中不可忽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2][5][6]蔡铁鹰.《西游记》资料汇编[G].北京:中华书局,2010:578,797,625,603.
[3][4][7][8]吴承恩.李卓吾批评本《西游记》[M].长沙:岳麓书社,2006:5,100,303,124.
[9]傅光明.话说《西游记》[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