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水电发展与思考

2019-02-17陈东平

水力发电 2019年2期
关键词:雅鲁藏布江水能澜沧江

陈东平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北京 100048)

1 西藏水能资源概况

西藏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其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从能源利用角度看,水能、太阳能和地热能是西藏最主要的几种能源资源。从资源的分布、密度和规模性开发价值看,西藏水能排位当属第一,其次为太阳能,再就是地热能以及风能等。

我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近7亿kW,为世界之最,素有“中国水电甲天下”之称。而西藏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2亿kW多,居全国之首。因此,也可以说“西藏水电甲中国”。

西藏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藏南和藏东。即,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干流。其中,雅鲁藏布江流域干流水能最丰富,理论蕴藏量近8 000 万kW,而雅鲁藏布江下游大拐弯地区更堪称世界水能富集之最。

2 西藏水电开发历程

西藏自治区电力供应一直以水电为主。20世纪80年代,西藏自治区启动一江两河电力规划,开始分别在年楚河、羊卓雍湖等建设了小有规模的水利水电工程(满拉2万kW,羊湖蓄能10万kW等),之后又先后在那曲、山南、昌都、拉萨和林芝等地区建设了查龙(1万kW)、沃卡(2万kW)、金河(6万kW)、雪卡(4万kW)、直孔(10万kW)和老虎咀(10万kW)等规模在1到10万kW装机的水电站。

2003年以后,随着国家电力体制改革,国有电力企业陆续开展了西藏水电的开发研究工作,五大电力公司、三峡集团以及水电建设等国有企业在西藏已经实质性开展水电开发和研究工作,国家也加大了对西藏水利水电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目前,拉萨河的旁多水利枢纽(16万kW)、雅鲁藏布江中游藏木水电站(51万kW)、林芝尼洋河多布水电站(12万kW),以及昌都扎曲河果多水电站(16万kW)等都已进入投产发电期。

为了今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西藏主要流域也都在积极开展流域规划研究,西藏水电开发逐渐步入持续发展阶段。

3 西藏水电开发机遇

西藏自治区地处边远,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于内地,以往发展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支持和内地援助。之后,随着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对西藏的援助力度也在逐渐加大。电力无疑是西藏发展的源动力,充足的电力可以使西藏迅速共享内地发展的成果,电力如同一条纽带,将内地与西藏综合发展水平的落差迅速减小。因此,电力对西藏经济拉动一定是跨越式的;同时,西藏的跨越式发展也必将对电力发展提出更多的要求,这也正是西藏水电发展的战术机遇期(藏区供电阶段)。

随着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电力供求与结构性矛盾将会不断增加,不仅仅是发电能力问题,人们对大气环境质量的要求会呼吁更多的清洁能源发展。水电属于清洁可再生能源范畴。相对于风电和光电来说,水电是太阳能的最集中表现,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越早开发越好。西藏水能资源得天独厚,长远发展意义重大。随着藏电外送工作的逐渐推进,西藏正在面临水电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藏电外送阶段)。

4 西藏水电开发思考

西藏特有的地理位置、综合环境条件,以及水能资源的分布情况,决定了西藏水电的发展将有别于内地水电开发的常规。简单套用内地成熟的开发模式与经验不利于西藏水电的持续健康发展。西藏水电开发应坚持因地制宜,理性思考的原则。

4.1 西藏水电发展需求

西藏自治区目前人口300万左右,人均理论水能资源占有率约60 kW,其次应该是云南,人均在10 kW以上。如果充分满足西藏自身用电来说,从西藏水电的富集程度看,水电开发的绝大部分一定是送出需求。根据规划和目前发展情况看,西藏已于2017年底实现主网水电装机近180万kW左右,电力总装机近300万kW,接近全国人均水平。在西藏水电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快速发展将必然遇到西藏有限电力需求的制约。后续发展将要面临区内电力结构优化和切实启动藏电外送的系统性工作。电力由内需向外送的转折已经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

4.2 西藏水电发展布局

宏观分析来看,西藏水能资源主要分布于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以及它们丰富的支流上。到目前为止,已经在雅鲁藏布江、怒江及澜沧江的西藏段开展了一系列水电开发的工作,目的主要是西藏电力内需。待加查和大古等水电站全部实现投产,西藏电力发展内需的主要矛盾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由电量需求向电力结构优化转移(量向质的转变)。同时,西藏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西藏丰富水能资源的持续开发,必然急迫推动藏电外送工作的实质性进展,西藏电力发展将进入结构性转型期。

4.3 西藏外送电力格局(电源)

从理论和实践意义上看,西藏丰富水能资源的绝大部分需要外送。主要水电输出资源分布有:雅鲁藏布江下游大拐弯段,怒江上游西藏段,澜沧江上游西藏段,金沙江上游川藏交界段。

从现实外送综合条件分析看:

(1)金沙江上游。金沙江上游的四川与西藏交界段,规划8个梯级,装机容量在900万kW左右。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电站开发后即进入四川电网,实现藏电外送。但是,如果把金沙江上游看成四川境内的一条河流,那么它的送出将跨经雅砻江、大渡河、岷江等水能资源大河,在总体发展与送出规划、地理位置和现实需求来看,金沙江上游开发统筹送出难度较大。

(2)怒江上游。怒江西藏段全长约1 360 km,对中下游约700 km河段规划推荐“两库十二级”开发方案,总装机容量近1 500万kW。但从目前怒江实际开发程度看,仍然处于初级开发阶段,短期内难以形成具有对外送电的规模性效应;同时,怒江西藏段的送出或跨越澜沧江向东,或借道澜沧江向南网送出(怒江云南段目前未形成水电流域开发与送出规模),如果等待国家电网规划的藏电外送通道的建立,绝非指日可待,因此怒江西藏段送出综合难度很大。

(3)澜沧江上游。澜沧江上游西藏段具有800多万kW左右的水电可开发资源。其中,昌都以上(扎曲)含5个梯级,共52.5万kW;昌都以下为8级开发,如果含滇藏交界的大古水电站,装机容量合计为807万kW,目前主要由华能澜沧江上游公司负责开发,是澜沧江全流域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澜沧江流域开发主体是华能澜沧江公司,该公司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投产与在建、筹建的总规模约2 600多万kW(不含上游西藏段)。澜沧江上游西藏段的开发在体制上、管理上、地理上、经济和技术上具有综合优势,是西藏电力外送最具实质性率先突破的力量。

(4)雅鲁藏布江下游。雅鲁藏布江下游(俗称“雅鲁藏布大拐弯”),堪称水电资源富集度世界之最,开发综合难度也为世界之最,是我国水电资源的战略储备,水电开发总量可在6 000~7 000万kW。可以认为,雅鲁藏布江开发结束之日即为我国水能可利用资源开发完毕之时。

综上所述,金沙江上游因临近四川,具备送出的相对地理优势,但相对四川送电的综合优势缺乏;怒江上游送出条件较差,周边关系复杂;雅鲁藏布江下游是藏电外送的主力,需要克服若干世界之最的难题,在开发体制、送出规划、环境保护、对外关系、宗教文化等方面必须站在国家层面考虑,并且要在地质与技术等方面经受重大考验;澜沧江上游具备率先规模性水电开发与外送的综合条件,但仍需解决诸如电价、送出等政策问题。

4.4 西藏电力外送格局(电网)

西藏电力送出的几个主要方向已经逐渐清晰,青藏线路,川藏线路,滇藏线路,以后还有可能对印度等周边国家送电等线路。

目前,青藏联网(西宁-格尔木-拉萨)已经实现百万千瓦左右的电力输送能力。川藏联网经昌都向东联接川渝,经澜沧江、金沙江,再通过雅砻江、大渡河和岷江入主网核心地带。目前已经实现四川到西藏昌都的联网,并向西藏主网形成50万kW左右的电力输送能力。

第二条青藏联网线路由西藏昌都经青海玉树方向,该线路位于西藏东南部,与将来藏电外送主力电源接驳较拉萨-格尔木线更便捷。

滇藏线路可借助澜沧江的流域开发顺势联接云南电网。澜沧江上游扎曲和青海相连,因此可以通过澜沧江流域开发建立起青藏与滇藏线路的联接,使得澜沧江上游水电的送出可上至青海,下可至云南,东可入四川,送出相对便捷灵活。

目前实施的青藏联网和川藏联网,从规划目的上看,主要是为了解决西藏内需电力问题,并有利于促进西藏区内电力结构的优化调整。如果真正实现规模性藏电外送,需要配套送出电源开发同步进行,非指日可待。

4.5 西藏水电发展的风险分析

鉴于西藏特殊的地理与自然环境,民族与宗教文化、社会与经济发展,以及政治与国际环境等等,电力发展相比内地将会面临更多的风险与挑战;需要格外认真处理发展与风险的关系,在应对各种可能风险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在西藏电力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坚持科学理性的思考。其可能遇到的风险可以从客观(外部)与主观(内部)两大因素进行考虑。

4.5.1客观风险因素(外部)

客观风险相关于自然规律与社会发展环境等外部因素。针对西藏的特殊性,主要反映在如下几方面:

(1)自然因素。西藏地处高原,空气稀薄,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由此会产生诸多对工程建设的不利因素。

(2)文化因素。西藏具有浓郁的藏传佛教文化,与内地文化的差异使得如何处理和协调社会关系成为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3)地理因素。由于西藏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之当地工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使得电力发展普遍存在交通运输和电力外送难两大瓶颈。

(4)国际因素。西藏的四大河流除金沙江以外,澜沧江、怒江和雅鲁藏布江都是流经国外的国际河流,特别是雅鲁藏布江直接流经印度,因此外交问题不容忽视。

4.5.2主观风险因素(内部)

主观风险主要来自人类活动诱发的内部因素。针对西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技术层面。由于外部(客观)风险因素的复杂性,大幅增加了水电工程规划设计与建设施工(主观)的复杂性与难度。

(2)社会层面。由于西藏社会,特别是电力的跨越式发展,必然带来综合环境的巨大变化,并衍生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对电力的可持续发展会形成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主观(内部)与客观(外部)风险密切相关,具有相对概念,自然与社会的外部条件的复杂程度,直接关系到人类活动所诱发风险的程度,客观条件决定了主观能动的风险度。

4.5.3发展风险防范

西藏水电发展的风险防范应依据对风险的分类与分析,有的放矢地开展应对研究。风险研究具有战略性属性,针对西藏水电发展的总体分析上,应注重理性思考。

(1)客观(外部)风险具有必然性与天然的不可抗拒属性,规避风险的主要方式具有被动性属性。主要通过经济补偿,社会协调,政治应对,以及可以通过发展方式的转变来减少和化解风险的影响。比如,由于西藏电力发展速度加快,在逐渐满足社会电力需求的同时,电力结构性矛盾会逐渐显现出来,是潜在的影响西藏水电持续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这是由于主观因素引发了电力在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内部风险);同时,由于西藏存在电力送出瓶颈问题(相对西藏是客观因素),因此发展的需要诱发了送出瓶颈风险的展现(外部风险)。仅仅依靠西藏自身力量是无法克服送出瓶颈问题,只能依靠外力(被动应对);亦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解决目前电力结构性问题,暂时规避送出瓶颈风险。

(2)主观(内部)风险具有被动诱发属性。风险控制具有主动性属性,主要通过工程技术处理方法和风险损失转移方法化解。工程技术处理方法可以广义的包括针对工程风险因素采取的一切技术手段与策略等,以此规避和降低风险损失。比如,水电工程开挖过程是一个重要的风险阶段。开挖施工过程中极易触发地质灾害风险(主观诱发),风险的程度取决于主动行为方式。为了有效降低阶段性风险,可以通过相对更加科学的施工与管理手段设法降低风险程度(主动应对)。

(3)无论外部和内部风险,通过诸如建立风险统筹机制(保险),实现风险适度转移,降低和分散风险对本体造成的直接损失,并保证在出现风险后能够不因风险损失而丧失或减弱继续发展的能力(风险转移)。

综上所述,西藏水电后续发展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发展过程中。西藏水电即将面临藏电外送的战略转移期,电力外送问题、电力价格问题,以及电力发展的政策问题已经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理性思考和科学分析发展中的风险,站在国家和战略层面上做好研究与规划,才能有效推动西藏电力的持续健康发展。

4.6 西藏水电发展的前景

西藏水电甲中国,藏东南丰富的水能资源,形成了我国重要的水电基地之一。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后,西藏水电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目前,随着藏木、果多与多布等水电站相继投产发电,有效缓解了长期困扰西藏发展的电力瓶颈问题。另外,西藏内需为主的后续电源项目多数已经进入前期工作和施工准备期,随着其有序开发,将有效保证西藏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对电力的需求。

目前,随着国家对西藏诸大河流规划工作的开展,西藏电力发展必将迅速面临结构优化问题和进入内需向外送的转移期。电力结构的优化应从综合能源发展布局,社会产业结构调整等多方面,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去争取科学合理的电力消纳,实现电力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电力外送更涉及到电价与送出的综合政策问题,需要站在国家电力发展的高度去思考、研究与应对。在开发与管理体制上应强调政府综合协调下的有序竞争,强化国家层面的统筹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应对诸多世界之最的难题。

西藏丰富的水能资源禀赋是国家优质能源的战略储备、绿色能源和电力结构优化调整的宝库。西藏水电发展应坚持科学与理性思考原则,充分考虑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可能风险,清醒的认识到西藏水电发展绝非一蹴而成,仍需几代人的艰苦努力,举国之力,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雅鲁藏布江水能澜沧江
依傍着澜沧江的秘境 临沧
澜沧江源头
第三章 水能载舟,亦能煮粥
第三章 水能载舟,亦能煮粥——水能
第三章 水能载舟,亦能煮粥——水能
澜沧江之波
澜沧江之恋
水能生火
中国与孟加拉国在雅鲁藏布江河流治理中的合作与问题探究
西藏雅鲁藏布江区桥梁水文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