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雪域高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推进能源绿色革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西藏水电发展历程和发展展望
2019-05-27谭继文
谭继文
(西藏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西藏拉萨850000)
1 西藏水电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绩
1.1 西藏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西藏位于我国西南边疆,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的主体,地形复杂多样,平均海拔4 000 m以上,境内海拔7 000 m以上的山峰有50多座,8 000 m以上的有11座,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
西藏地处南亚与中亚的结合地带,北与新疆和青海毗邻,东与四川相望,东南与云南相连,南与尼泊尔、不丹、印度、缅甸等4国接壤,边境线近4 000 km,是我国西南天然屏障和通往南亚的重要门户。西藏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重要的“西电东送”接续基地、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
西藏境内河流众多,水量丰沛,是亚洲水塔和我国水资源及水能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全区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88万亿 kW,约占全国总量的1/3;技术可开发量1.76亿 kW,约占全国总量的1/4,均居全国首位。
受经济发展和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西藏水力资源丰富的优势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截至2017年底,我国已建水电装机容量3.41亿kW,约占全国电源总装机容量和全国非化石电源装机容量的19.2%、52.5%,全国已建水电装机规模(不含抽水蓄能)约占技术可开发量的47.3%。截至2017年底,西藏水电装机容量177万kW,仅占技术可开发量的1%,远低于全国平均的47%,已在建水电站装机容量500万kW,仅占技术可开发量的2.8%。经统计,我国待开发水力资源一半以上集中在西藏,我国水力资源最为集中的十大流域中,雅鲁藏布江、金沙江、怒江3条河流待建装机容量占十大河流待建总规模的75%以上,其中雅鲁藏布江占40%以上,开发潜力巨大。
1.2 西藏水电从无到有,近几年发展速度较快,成绩突出
1956年夺底水电站的建成投产,开启了西藏水电发展的历史。但西藏水电开发基础差,受开发条件和自身用电需求小的影响,长期以来以支流中小型水电开发为主。“十二五”以来,西藏水电进入较快发展时期,相继建成老虎嘴、旁多、果多、多布、藏木等多个大中型水电站,装机容量从2010年约60万kW增加至2017年的177万kW,增加值占全区发电装机容量增加值的75%以上,在有效提高电网发供电能力及供电可靠性、不断增加西藏用电人口、实现清洁电力外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藏木水电站的投产,实现了西藏电力发展由10万千瓦级中小型水电站到50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的重大跨越,实现了在高寒高原地区建设世界上海拔最高大型水电站的重大突破。“十二五”末金沙江苏洼龙水电站的核准开工,标志着 “西电东送”能源接续基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水电建设方面,目前全区多个大中型水电站正在建设中,在建水电装机规模556万kW。河流水电规划方面,金沙江上游、澜沧江上游、雅鲁藏布江中游等水电规划完成审批,帕隆藏布、易贡藏布、怒江上游、那曲河水电规划待审。项目前期勘测设计方面,开展前期勘测设计的水电项目30多个,总规模达到2 800万kW。能源战略规划方面,完成了水能资源复查工作,进一步摸清全区资源家底;完成清洁能源示范省区规划、藏东南水电能源基地规划等研究工作;基本完成了西藏水电开发生态红线划定工作和藏东南水电开发与国际关系研究。
西藏水电的开发与建设大大提高了西藏能源电力供应保障能力,在保护西藏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发展西藏水电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1 发展西藏水电是西藏实现以清洁能源体系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任务
西藏工作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定不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坚定不移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确保国家安全和长治久安,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确保生态环境良好。六次会研究部署了进一步推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为推动西藏发展稳定提供了强大动力。当前,西藏进入了发展稳定的最好时期,连续多年GDP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长速度名列前茅。各民族团结和谐,社会持续全面稳定,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能源的保障和支撑。西藏生态敏感脆弱,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和环境保护要求严格限制化石能源消费。西藏有着丰富的水能、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具备以清洁能源体系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条件。西藏电网规模小、调节能力差、结构薄弱,限制了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的规模接入和消纳。受到技术经济等因素的限制,光热也不具备大规模开发条件。因此,西藏能源生产和消费均应以水电为主,发展水电是西藏实现以清洁能源体系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任务。
2.2 发展西藏水电是西藏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增加自身造血功能、实现富民兴藏的重要手段
西藏经济发展长期靠“输血”,自我“造血”功能严重不足。水电开发将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在我国当前的脱贫攻坚战中,水电是优先选择的扶贫能源项目之一。水电资源是西藏的优势资源,开发西藏水电是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水电开发扶贫精神,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的重要举措。开发西藏水电可有效拉动西藏经济增长、显著提高西藏财政收入、显著带动西藏产业发展与结构优化,有助于促进百姓脱贫致富、推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对全力推动西藏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3 发展西藏水电是推动实施能源生产消费革命的有力保障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能源需求将持续增长。我国能源和电力的生产和消费均以煤炭为主,煤炭所占比例均超过了其在剩余可开采储量中的比例,能源电力生产消费结构存在严重的不合理,导致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同时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必须推动实施能源生产消费革命,坚持实施能源的绿色发展战略,即加快调整能源电力结构、增加清洁能源供应,实现终端能源消费清洁替代。我国常规能源构成及能源生产消费结构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常规能源构成及能源生产消费结构
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中,煤炭占75%,石油和天然气占16.5%,在我国剩余能源可开采量中占有重要比重的水电仅占6.7%。我国能源消费中,煤炭占67%,石油和天然气占25%,水电仅占6.2%。能源生产消费结构均存在严重的不合理。
西藏是世界上清洁能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在确保生态安全的情况下,西藏清洁可再生能源可开发量约10亿kW,其中水电1.76亿kW,是我国常规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将成为我国未来电力发展的重要来源。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加快构建以水电为主、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体系,建设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是推动能源生产消费革命、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富民兴藏的战略选择。
综上,发展西藏水电直接关系到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是推动实施能源生产消费革命的有力保障。
2.4 发展西藏水电是促进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建设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能源发展战略思想,把发展水电作为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举措,提出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坚持实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坚持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我国水力资源居世界首位,加快开发水电是实现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西藏水力资源技术可开发量约占全国总量的1/4,全国待开发水电中约50%分布在西藏,西藏水力资源具有显著的资源优势和后发经济优势,是深入实施“藏电外送”和“西电东送”能源接续的战略核心。发展西藏水电,建设“西电东送”接续能源基地,参与全国一次能源平衡及电力平衡,是我国能源和电力结构转型的需要,是壮大国家清洁能源产业、调整能源结构的需要,是西藏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接续川滇送电、使我国水电西电东送永久利用的需要,是带动西藏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开发和外送、实现我国非化石能源发展目标的需要,是拓展我国在南亚地区的战略空间、保障国家水资源安全、提升国防保障能力的需要。
因此,发展西藏水电是促进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
2.5 发展西藏水电是保护雪域高原生态环境、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西藏雪线呈现上升趋势,对雪域高原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同时,我国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多地区雾霾频发,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美丽西藏,并确保实现国家减排目标和对国际社会的承诺,必须坚持实施能源的绿色发展战略,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重。
与其他可再生能源相比,水电具有显著的技术经济优势。截至2017年底,全国尚有一半以上装机近3.5亿kW的水能资源未开发利用,其中金沙江上游、澜沧江上游、怒江上游以及雅鲁藏布江等藏区水电技术可开发量达2亿kW,而雅鲁藏布江干支流待开发装机超过1亿kW。远景若按照将1亿kW西藏水电调入潜在受电区,将可满足我国未来新增电力需求的37%,将占目标市场发电能源结构的6.2%,每年可提供5 000亿kW·h电量,每年可节约燃煤近1.6亿 t、减少CO2排放3.8亿 t、减少SO2排放约1 160万t、氮氧化物670万t,这将大为改善我国能源结构,改善局部气候和生态系统。同时,高质量的水电集约开发,可使我国土地资源高效合理利用,实现更大范围的生态环境保护。另外,水电开发可使西藏全面实现清洁能源电气化,推动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和绿色转型,减轻对生态脆弱地区发展的承载压力,形成良性发展。
因此,发展西藏水电是西藏生态屏障建设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3 西藏水电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
3.1 资源特点与电力需求特性间的矛盾
目前西藏已建内需电源以中小型水电和光伏电站为主,已建水电调节性能差,枯水期发电能力不到丰水期的20%,而用电负荷又呈现冬季高、夏季低的特点,进一步加剧了冬春季节的电力供需矛盾;大型光伏电站的发电具有较大随机性,且晚上不能发挥作用,西藏电网冬季枯水期结构性缺电和夏季丰水期弃水弃电并存的现象仍未改变。从西藏水电资源禀赋及未来发展看,电源结构性矛盾和枯水期严重缺电问题仍是关系西藏能源电力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
3.2 满足区内需求的水电电源项目储备不足,电源规划方案不确定性大
由于资源条件及电网规模的限制,未来一定时期内满足区内用电需求的电源以水电为主。西藏水电开发条件和经济性相对较差,自我发展能力弱,水电前期工作程度总体较低。从“十二五”规划电源实际执行情况及“十三五”规划评估结果看,满足区内需求的水电电源项目执行情况不容乐观,项目储备难以支撑“十三五”后期乃至“十四五”期间的用电需求。
3.3 电源经济性差、电价承受能力有限,项目推动困难
西藏水电资源多位于高寒、高海拔、高地震烈度的区域,地质条件复杂,对外交通条件差,大多数工程自身造价较高,相应减低了市场竞争力和项目收益率。西藏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电价承受能力有限,水电开发市场化推进难度大。目前主要采取国家财政一次性补贴建设资金的办法来补贴发电企业建设和运行成本,但财政补贴争取难度大,项目推动困难。
3.4 生态环境保护对水电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提高,党中央多次提出要加强和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经济发展理念。西藏生态系统脆弱,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区内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生态环保敏感因素相对较多。处理好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西藏水电开发必须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根据目前成果,初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占全区国土面积的48%,其中水电项目用地与生态保护红线重叠区域约2 700 km2,生态环境保护对水电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5 水电开发迁移人口安置问题需妥善处理
西藏水能富集地区大多地形复杂,山高谷深,耕地很少,宗教设施数量多,水电开发区域涉及迁移人口虽少,但主要是藏民族,耕地资源缺乏及宗教信仰影响等问题相应加大了工程移民安置难度。
3.6 水电开发条件与水电科技水平制约
我国已设计和建设了众多世界级水电工程,在水电规划、勘测、设计、施工、设备制造、建设和运行管理等方面拥有了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和经验。但西藏待开发水力资源大多具有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复杂、地震频发烈度高、环境敏感因素多、生态环境脆弱、工程规模巨大、交通运输条件差、工程技术难度大的特点,其开发仍面临诸多关键工程技术问题,如高地震动参数、超深厚细颗粒覆盖层上筑坝技术问题,落差集中河段深埋超长引水隧洞群的布置,高水头、大流量、超高PD值压力管道及岔管的布置,多机组大型地下厂房洞室群成洞条件,高寒缺氧地区的施工技术,高水头大容量水轮发电机组设计制造技术水平,截弯引水开发沿支流河谷布置梯级的安全运行问题等。以上问题使西藏水电开发面临巨大的挑战,需进一步加强工程技术的科学研究,依靠科技支撑,确保西藏水电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3.7 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要求日益迫切
受自然条件及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西藏电力领域尚未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自我发展的机制。目前西藏电力经营和管理尚未完全实现“厂网分开”,现行的上网电价不能客观反映水电站建设和运营成本,水电建设经营企业总体处于亏损状态。这些都影响和制约了西藏水电事业加快发展。另外,同全国其他地区水电一样,西藏水电工程大多承担着一个或多个综合利用功能要求,发挥着社会效益,但政策倾斜上却没有相应体现,致使工程建设运营成本与效益回收不匹配,降低了项目自身的财务生存能力。
现阶段以至今后一个时期,亟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建立水电开发利益共享机制、水电开发投入长效机制和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提高政策支持力度,健全水电开发效益回收机制。
3.8 外送经济性差对西藏水电大规模开发利用形成制约
西藏水电是我国未来电力发展的重要来源,是我国实施能源和电力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支撑,西藏大规模水电开发主要用于电力外送。但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开发条件较差,西藏水电建设和输送成本均较高,在缺乏扶持政策的前提下,在受端市场缺乏竞争力,影响了企业投资开发的积极性。西藏水电的有序开发和合理消纳,需要协调发、输、用三方利益,提高水电开发和输电投资效益,采用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机制,统一规划消纳市场、外送通道和电源点开发。需要进一步认清水电特性和优势,反映水电在受电区的环境效益价值,合理制定西藏水电外送电价机制和国家补偿机制,促进水电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3.9 水电开发的国际压力
西藏外流水系约占西藏总面积的49%,流域面积约58.88万km2。我国在跨境河流上水电开发起步晚,开发程度低,发达国家在跨境河流上的水电发展已经完毕,目前国际上对跨境河流的开发存在诸多不合理的限制,这些限制使我国上游国、源头国的地理优势很难发挥,以后的争议还将日益增加。事实上,我国的水电开发不仅不影响下游国家水资源安全,还在下游防洪抗旱、流域上下游信息合作、跨境河流全流域开发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因而,如何突破限制,在最大限度地开发水力资源的情况下,促进信息对等交流和国际合作,维持与周边国家的良好合作关系,避免跨境河流争端的发展,就成为西藏乃至我国水电开发中需考虑的重要问题。
4 西藏水电发展展望
西藏水电资源尤其是以藏东南水电能源基地是我国重要的战略储备资源,加快推进西藏水电开发,在提升西藏经济发展能力、实现我国能源电力结构性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对于深化国际能源合作,建设“一带一路”面向南亚开放重要能源通道,增强区域能源安全协同保障能力和流域防洪能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遵循十九大提出的能源发展战略思想,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妥善安置移民的前提下,积极推动开发西藏水电,把发展西藏水电作为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确保能源安全、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围绕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及能源发展总体思路、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分析西藏水电资源特点和前期工作情况,提出西藏水电发展近期发展规划和中长期发展展望,如表2所示。
表2 西藏水电电源建设规划和中长期发展展望
4.1 近期发展规划
西藏水电近期发展规划思路为:大力开发水电、打造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2020年实现电力装机容量翻一番,清洁能源基地外送实现突破。
近期水电发展重点任务:加强水能资源复查和开发利用布局,加快推进内需水电工程建设,积极打造水电战略支撑产业,不断推进开发机制改革,推进科技创新。
“十三五”水电发展中期评估结果显示,由于受电力市场、通道建设、经济性、体制和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个别水电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和建设推进程度滞后,加大了近期规划目标完成的难度。
4.2 中长期发展展望
西藏中长期水电开发一是满足区内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二是实施藏电外送,建立水电战略支撑产业。需充分考虑西藏特点,结合西藏实际,科学合理规划、有序加快开发。
4.2.1内需水电
西藏内需水电开发主要集中在雅鲁藏布江干流中游及其支流(帕隆藏布除外),怒江、澜沧江支流(玉曲河除外),开发条件较好的国际河流和内陆河流等。重点按照满足用电需求、优化电源结构、多电源互补的原则,提出内需水电发展规划。
按照相关规划研究,2030年前重点项目主要有:雅鲁藏布江中游街需、冷达、仲达、巴玉,多雄河林芝,朋曲康工水库,易贡藏布忠玉水库,澜沧江侧格、约龙,金河瓦托、勒珠,象泉河阿青水库,那曲江达水库。2030年后将重点开发以上河流剩余梯级。
4.2.2外送水电
西藏外送水电集中在雅鲁藏布江干流下游及其支流帕隆藏布(含易贡藏布下游部分河段)、金沙江上游、澜沧江上游、怒江上游及其支流玉曲河。以全国能源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统筹考虑藏东南水电及西南水电的开发时序,合理利用西藏及西南水电送电通道,提出西藏外送水电建设规划。
2030年前重点项目主要有:金沙江上游叶巴滩、巴塘、拉哇、波罗、昌波、岗托,玉曲河轰东、扎拉、碧土、中波,怒江松塔,澜沧江班达、如美、古学、曲孜卡。2030年以后除继续开发以上河流剩余梯级外,将重点转向雅鲁藏布江下游和支流帕隆藏布。
按照目前研究成果,至2050年西藏水电基本开发完毕,2020年、2030年、2050年西藏内需和外送水电装机规模合计分别为310万、2 100万、1.16亿kW。
开发西藏水电资源,建设“西电东送”接续能源基地,深化能源国际合作,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是西藏人民的福祉。我们深信,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自治区党委和各级政府的坚强领导、西藏人民
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西藏水电发展面临的问题一定能够得到解决。在这里,我呼吁各能源央企和发电企业积极投入西藏水电建设事业,各有关部门、各研究单位和设计院进一步关注和支持西藏水电技术发展、政策研究和人才储备,作为西藏本土企业的西藏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也将努力为推进西藏水电的科学有序开发、实现雪域高原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的同时,为国家能源安全及电力结构调整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