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2019-02-17蔡滨
蔡 滨
(闽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福建漳州 363000)
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达820万,再创历年新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如何,事关广大高校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尤其是进入新时期,面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面对新的历史机遇和发展挑战,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更是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因此,在新时代,无论是国家层面、社会层面或是大学生个体层面都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和期待。为此,本文阐述了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作用与意义,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新时期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提升路径与措施,以期为开展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提供借鉴。
1 新时代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质量提升的现实意涵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立体化、系统性的综合工程,开展多层次、全覆盖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能较好地帮助大学生确定科学的职业目标、制定可行的职业规划,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就业满意度[1]。
1.1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最直接、最直观的试金石。当前,“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在一些高校和地区仍不同程度存在。究其原因,一方面,个别大学生缺失奋斗目标,学习较为松懈,不具备真才实学,不能胜任岗位所需;另一方面,个别大学生虽具备了一定能力,但因错误的就业观而导致就业困难或就业失败。有序的高校就业指导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
1.2 帮助大学生有效提升职业能力 从一定层面上看,职场的准入和就业的成功是对一个毕业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实际考量。开展及时有效的就业指导,不仅能帮助大学生对今后职业工作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能为大学生释疑解惑,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而且能给大学生传授择业方法和就业技能,帮助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综合能力,帮助大学生尽快了解职场、适应职场、把握职场,做好身份与角色转变,更好的适应社会需要和时代要求。
1.3 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毋庸讳言,当前个别地区出现了就业“两张皮”的现象。一面是个别大学生就业难,而另一面却是个别单位,尤其是个别企业招工难的现象,就业市场和就业生态出现一定程度的失衡。因此,有序开展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辨析自身所学专业与社会工作岗位的关系,更好地了解不同行业岗位的就业竞争情况,更好地结合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找准就业方向,促进人职匹配,平衡求职和用人关系,实现大学生就业率和满意率的双提升。
2 新时代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基本困境
2.1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思想有待匡正 当前,个别高校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呈现出重就业率、轻满意度的评价倾向。个别高校把就业指导的目的简单归结为大学生毕业时找到一份工作,就业指导的工作思想存在一定偏差,就业指导的工作方式相对滞后,难以凸显就业指导的工作效果。与此同时,由于个别教师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方法欠缺,导致一些高校在就业指导的具体实操中仍不同程度存在“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包装”不那么时尚,缺乏一定的亲和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质量难以真正有效提升。
2.2 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团队有待强化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质量的提升则有赖于一支专业化水平高、善于做人的工作的教师团队。当前,不少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仍主要依托于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以及辅导员和班主任。由于事务性工作比较多,以及缺乏相应的知识背景、专业技能和业务培训,不少教师尤其是辅导员很难抽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开展具体的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相对不足。面对高校就业的新形势、新问题,加快组建和培育一支责任心强、业务精湛的就业指导团队已势在必行。
2.3 高校就业指导教学内容有待丰富 高校就业指导是一项实践性和经验性很强的工作,因此,高校就业指导的教材与教法也应与一般理论性课程有较大不同。当前,一些高校就业指导的教学方式单调、教学内容单一,习惯性依赖课堂理论讲授,内容主要涉及讲解就业环境、剖析就业形式、指导简历制作、分享面试技巧等,而对于职业规划、职业发展等内容缺乏指导,忽视了大学生内在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塑造,缺乏长期的就业指导和生涯辅导[2]。此外,当前高校运用新兴媒介开展就业指导的热度仍相对较低,一些高校就业指导的个人网上咨询、电话咨询等处于“红而不热”的状态,就业指导的总体成效不够明显。因此,高校需要不断努力创新就业指导的教学方式,丰富就业指导的教学内容,进一步提升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4 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当前,不少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集中在新生入学第一年和毕业前的最后一年,主要是通过简单的新生入学教育,让大学生对自己所学学科专业、未来就业方向等有大体了解;随后,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以课堂讲授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职业规划。而在大学的最后一年,则主要通过一些讲座、发放就业宣传材料等形式,让大学生了解就业环境、政策,指导就业准备,助推学生成功就业。总的来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整体态势,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模式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尚未真正形成。
3 新时代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质量提升的实现路径
3.1 提高思想认识,强化责任担当 高校就业指导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科学认识自身和外在环境,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最终实现顺利就业、高质量就业。高校要把就业指导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性的重要任务抓紧抓实,把就业指导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之中,做到与业务工作一同规划、一同布置、一同检查。同时,高校领导和全体教师要提高思想认识、强化责任担当,将就业指导工作与良心工程、民心工程放在一起,从思想上提高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助力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另外,要进一步强调就业指导工作的整体性和必要性,要清醒地认识到,就业指导不仅仅是某些特定教师的工作,而应该是全体教师的责任,要利用好各种途径,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职业观,助推学生更好更快地成长。
3.2 组建师资团队,完善培训机制 当前,不少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挂靠在高校招生就业部门,由辅导员、班主任等一线学生工作教师负责具体工作。主要原因是一线学生工作教师比较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能够利用自身的工作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但也普遍存在应接不暇、分身乏术的问题。为此,要尽快组建由招生就业部门牵头,辅导员、班主任、专任教师、职业指导师、优秀校友等多元群体共同参与的“一主多元”复合型就业指导工作团队,开展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就业指导服务;要择优选配一支就业指导专职教师,统筹规划就业指导培训,开展就业咨询、答疑、实训、招聘会等具体事宜;要充分开发和利用优秀校友资源,通过优秀校友深刻的行业认识和实用的求职技巧,帮助大学生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要聘请资深职业指导师定期为教师做就业指导专业培训,推动专业化、职业化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形成,确保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有序开展和永续发展。
3.3 丰富教学内容,强化实践课程 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必须丰富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让学生学得进去,学出效果。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平台,科学融入案例分析、个案咨询、职业测评、情景模拟等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活力,提升课堂成效;要科学设置教学实习和专业实训内容,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商务礼仪文化大赛等与大学生就业择业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支持和鼓励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锻炼中成长;要利用好实践资源,强化校企合作,将就业指导工作与专业教学实习相结合,加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让学生较为真实地体验相应职业的工作环境,了解职业性质,以此提高学生对相关职业的认知,并根据体验的真实情况修正职业定位,完善职业规划[3]。
3.4 加强家校联系,全程就业指导 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和终身性,对学生的职业抉择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应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增强家校联动,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职业观[4]。要注重精细化、全程化施教,把就业指导工作当做是一项系统工程来开展,做到有规划、有步骤、有安排,有理论教学,有实践体验,充分发掘学生的性格、兴趣、特长,让家庭和学校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工作坊,择业就业的加油站;要注重点面结合,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在做好整体职业指导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帮扶,通过量身定制、量体裁衣,做到精准指导,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