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芷江抗战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

2019-02-16许健柏

文教资料 2019年34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

许健柏

摘    要: 将芷江抗战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以拓展教学内容深度、增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其中,芷江抗战文化遗址、抗战档案史料及抗战精神是非常适合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特色素材,通过将芷江抗战文化核心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理论讲授、注重学生情境体验和开展多样化教学实践及利用芷江抗战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教学等路径,可以充分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 芷江抗战文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教学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用鲜血与生命逐渐培育出来的独特的文化资源,具有物质和非物质两种表现形态[1]。当今,开发好、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将当地有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应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堂,对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一、芷江抗战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的优越性

地处湘西边陲的偏远小城芷江在抗战期间留下了大量历史遗迹、文物和史料,同时在抗战期间芷江各界纷纷成立抗日救亡团体、公共舆论界有力宣传抗日、教会医疗救死扶伤等,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抗战文化精神。无论物质类和非物质类的芷江抗战文化资源,都是当今研究中国近现代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文化资源和人文财富,对改善“纲要”课传统说教式教学具有极强的优越性,主要如下:

1.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芷江抗战文化资源作为全国优秀红色文化资源之一,将其融入“纲要”课理论教学,能很好地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相对来说,芷江抗战文化资源的价值在于它的唯一性及特殊性,芷江在抗日战争期间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被誉为“远东第二大空军基地”“湘西会战指挥中心”“抗战胜利受降名城”等,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锻造了极具地域及国际意义的抗战文化。因此,将此极具教育意义的教学素材融入纲要教学中,既能补充学生的历史知识,又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如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等APP,投屏展示芷江抗战遗址的图片、英雄人物和事迹,立刻便能吸引学生们的目光。其后,教师抛出问题、展示史料、引发讨论等,能极大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吸引他们继续深入了解芷江抗战文化的历史。

2.拓展内容宽度,增进爱国情感。

芷江抗战文化是抗日战争研究的方向之一,但不在“纲要”教材安排之列。通过挖掘芷江抗战文化资源,探讨极具英雄色彩的事件及英雄人物,融入“纲要”课教学中,能有效扩宽讲授内容的宽度与深度。一般而言,课堂讲授内容越宽、知识量越大、学生收获就越多。通过大知识量的互动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芷江抗战文化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通过教学展示芷江大量的抗战遗迹、文物、抗战档案及塑造的抗战精神等,使学生穿越在历史遗迹中,进入真实历史事件的现场,切实感受和触摸曾经那段苦难峥嵘的历史,显然比单纯的理论灌输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在生动的讲授中感同身受地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激发热爱国家、民族的真切情感。

二、芷江抗战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的特色素材

芷江抗战文化是既具地域特色,又具国际意义的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的文化资源具有内涵丰富的特殊价值和意义深远的历史传承,蕴含较多能充分融入“纲要”课教学的特色素材。

1.抗战遗址。

芷江抗战文化资源有丰富的历史遗址,其中有建于1937年、建筑面积达1164.24平方米的三栋双层木结构平房的抗日受降旧址;有建于1947年、高8.5米、宽10.64米、厚1.16米的抗日受降纪念坊;有建于1937年、占地2000亩的芷江机场和空军指挥台;有建于1942年、建筑面积达到450平方米的大型平房“中美空军联合俱乐部”[2]。其中,2005年,为表彰由陈纳德率领的飞虎队对打击日本空军及地面部队做出的巨大贡献,国家拨款建成飞虎队纪念馆,珍藏有大量珍贵文物,如飞虎队战机、飞虎队员使用过的物品、文献资料和珍贵图片等。

这些抗战遗址具有独特的环境、珍贵的历史文物和极具感染力的现场,是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当学生们亲临这样的现场,看见当时的历史遗址,身心将受到震撼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洗礼。即使其他地方的高校不能亲临芷江抗战现场,但是通过网络对芷江抗战遗址的相关文物图片、史料等素材进行挖掘分析,能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感受到那段烽火连天的战争历史,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志。

2.抗战档案史料。

芷江抗战受降纪念坊珍藏部分档案史料,该部分史料经过遴选用于“纲要”课教学,能有效提升课程教学内容的广度及深度。这部分特色档案史料主要有国民党陆军总指挥在芷江签发的受降命令备忘录24件和今井武夫签字的受取证2件,以及相关电文、各地报社电讯等内容。经过整理,还有国民党受降主官何应钦和日本投降主官岡村宁次、今井武夫会议录4件,参与接受日本乞降的相关人员的会议录,等等[3]。

以上珍贵的抗战档案资料是融入“纲要”课教学的特色素材。通过文字的选取、摘引和佐证能生动地展示抗日战争的真实图景,给学生以强烈的情绪感染力和事实说服力。尤其,当教师有条件展示日方相关人物的图片和相关记录等稀少史料,对增强课堂讲授的吸引力、说服力、感召力很有帮助。

3.芷江抗战精神。

芷江抗战精神是芷江在抗战期间形成及凝练的精神文化遗产。据学者研究,芷江在抗战期间凝练成了“勇于牺牲、团结协作、宽大包容”的芷江抗战精神,凝结了侗族人民勤劳勇敢、崇尚和平、反对战争、强烈的民族意识、强有力的民族凝聚力、博爱包容的多元宗教信仰等特质,是一种颇具少数民族地方特色的抗战精神[2]。

从1937年起,芷江作为盟军在远东的第二大机场,也是当时国内唯一能起降远征轰炸日本本土飞机的機场。由于该机场的重要性,日军为摧毁该机场的需要,对该机场及芷江县城进行多轮轰炸,芷江人民不畏伤亡,自觉迅速抢修。据研究显示,遭遇日军轰炸下的芷江人民,展示空前的团结协作、无畏牺牲的精神。为保证芷江机场的顺利使用,芷江人民冒着敌人的轰炸,昼夜不息地修补机场,成功地完成任务,也为此付出巨大的牺牲。今天,我们将历史凝练成的芷江抗战精神有效融入“纲要”课堂,对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面对当今西方强势话语,芷江抗战精神作为优秀红色文化对抵制西方话语,增强高校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培养大学生的和平胸怀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三、芷江抗战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程的路径选择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内容的取材、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手段的辅助使用等。要把芷江抗战文化全面融入“纲要”课程教学,就要结合“纲要”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探讨教学内容素材、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创新。通过不同创新形式的教学,增强芷江抗战文化融入“纲要”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芷江抗战文化核心融入“纲要”课程理论教学内容。

中国近现代史其实就是一部近代民族抗争史,在近代遭遇列强入侵的危机下,始终贯彻整个近代中国抗争历程的是民族勇于牺牲、奉献和追求和平的精神。芷江抗战精神作为近代民族伟大抗争精神之一,生动诠释了芷江人民在抗战期间敢于牺牲、勇于奉献和追求和平,恰是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的。结合“纲要”课程的具体内容,重点讲述“纲要”课程是如何与芷江抗战文化资源融合的,既要讲清芷江抗战文化的历史背景、内涵和价值,又要挖掘背后的红色故事,将理论与故事相结合,让学生从故事中得到感染,深刻领悟和把握芷江抗战文化的内涵和实质,最终化为指导自身前进的无穷动力。

芷江抗战文化的核心是敢于牺牲、勇于奉献和追求和平精神,在讲述“纲要”课的时候,运用多种材料,从多个角度阐释芷江抗战文化。结合芷江抗战期间涌现的英雄历史人物及事迹,塑造革命人物为追求国家独立而英勇抗争、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同时,对芷江抗战文化事例进行深入挖掘,彰显芷江抗战文化的英勇形象,向学生们传递热爱祖国、热爱家乡、追求和平的美好愿望,这是芷江抗战资源与“纲要”课程结合的重要途径。

2.注重情境与体验,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

高校思政课堂的实践教学是强化思政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通过注重现场情境与体验的实践教学,推进芷江抗战文化资源与“纲要”课内容的有机融合,尽可能避免脱离学生实际的空洞说教,是未来思政课实践教学发展方向。融芷江抗战文化精神于“纲要”课实践教学之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比如,可以开展芷江抗战文化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抢答、微视频比赛、演讲比赛、主题征文比赛,等等。把敢于牺牲、勇于奉献和追求和平的芷江抗战精神融入精彩纷呈的实践教学活动之中,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凸显实践教学的红色底蕴,发挥芷江抗战文化的引领作用。特别是可以结合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芷江抗战纪念馆开展芷江抗战文化纪念图片展或者红色影视展播,让学生在现场接受浓烈的爱国主义教育,感受抗战期间中国人民为追求民族独立而勇于奉献、牺牲的伟大精神。同时,在上述活动之后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要求学生撰写学习心得,借此开展征文大赛等。在活动中,让学生既在现场接受最真切的爱国主义教育,又结合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实践活动的吸引力、引领力和感召力。

3.利用芷江抗战文化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也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芷江抗战文化资源作为优秀的红色文化资源,可以依托这个优秀的红色平台进行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教学。例如,组织学生考察芷江抗战红色遗址、基地实践和社会调查等,把芷江抗战文化精神实质与相关实践活动有效结合,突出体现实践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还可以利用芷江抗战纪念馆,组织教师在现场给学生们授课,让学生切身体悟革命先辈为民族独立、自由而不懈奋斗、勇于牺牲的伟大精神,同时组织学生开展红色人物访谈、祭扫烈士陵园,在实践中践行芷江抗战精神。总之,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让抽象的历史变成具体的实物,对历史产生生动而立体的深刻认识。

总而言之,将芷江抗战文化资源引入高校“纲要”课教学,对提升高校“纲要”课的教学实效很有帮助。它适应了党和国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总要求,是对真正实现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的有益探索。鉴于芷江抗战文化资源的优越性,应大力挖掘芷江抗战文化与“纲要”课程融入的素材及路径,发挥芷江抗战文化对思政课程价值引领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实现思政教育功能,真正令学生感到思政课堂既生动有趣又入脑入心,从而让思政课堂真正“活”起来。

参考文献:

[1]项福库.渝东南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调查、开发与利用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29.

[2]杨秀春,彭丽珊.略论芷江抗战文化[J].怀化学院学报,2017(3):29-30.

[3]湖南芷江县志办公室,芷江抗战文化研究所.抗战胜利受降芷江纪事[M].芷江:湖南芷江县志办公室、芷江抗战文化研究所,2002:96.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人物说史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正确树立唯物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