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如何实现“以生为本”
2019-02-16张发斌
张发斌
摘 要: 在教育事业改革深化下,我国艺术院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招生规模越来越大,招生数量越来越多,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问题。本文探讨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如何实现“以生为本”,以供参考。
关键词: 艺术院校 学生管理 “以生为本”
“以人为本”是我国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观,将之应用到教育领域中,就是各大教育类院校应当“以生为本”实现院校与学生的共同发展。在信息时代下,艺术院校学生的思想观念越来越主张“个性化”发展及“主体化”发展,这就对艺术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对现阶段艺术院校学生管理现状进行客观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传统学生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与优化,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才能实现“以生为本”。
一、“以生为本”的概述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理念的第一次提出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之后,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以人为本”的重要性。
将“以人为本”落实到教育领域,就是“以生为本”。从字面上解释,“以生为本”的意思是以学生为根本。应用到学生管理中,就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成长需求,围绕学生的根本利益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成长潜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以生为本”的学生管理需要重点突出以下两方面。第一,尊重,即学生管理要尊重学生的尊严、尊重学生的权利,结合学生的特点及切身利益营造一个适合学生成长的环境。第二,发展,即学生管理工作要有一个明确的管理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后根据实际情况优化艺术院校的校园环境,通过校园环境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及道德修养,实现学生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协调与统一[1]。
二、现阶段艺术院校學生管理中的各种问题
与普通院校学生相比,艺术院校的学生更为特殊。而当“90后”“00后”进入艺术院校之后,艺术院校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情感方式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由此暴露出来的艺术院校学生管理问题越来越多。
(一)缺乏多样化的学生管理手段
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与研究发现,我国部分艺术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主要交由学生工作部门负责,由学生工作部门的学生管理人员负责。而艺术院校的行政人员及专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自身的学生管理职责,没有意识到自身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另外,目前已经是信息时代,学生通过手机、电脑、平板等终端可以随时随地获得自己所需的各种知识,包含课堂教学内容及课外辅导内容。但是由于学生没有形成稳定的性格和思想,他们在互联网中搜集自己所需信息的时候,难以对信息的对错与否进行正确的判断,从而在接受正确信息的时候受到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然而学生管理部门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时候,因为难以充分利用网络新兴工具,所以在信息获取时间方面并不占上风。导致学生管理人员难以及时获取艺术院校学生的思想变化及行为动态,学生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面临阻碍[2]。
(二)没有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在艺术院校招生数量日渐增长的形式下,越来越多的艺术院校开始重视学生管理工作。虽然艺术院校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一些学生管理制度,但是管理原则以整体、统一的限制性管理为主。大多数“90后”“00后”学生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倾向于个性化发展,所以这部分学生很容易因为不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学生管理制度而与学生管理人员越来越疏远。另外,走进艺术院校的学生,自我意识强烈。少数经济条件一般的学生,在了解自身与其他学生家庭条件的差距之后,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进而表现出难以融入集体的问题。而且,每一所艺术院校还开设不同的专业,每一个专业的课程需要学生花费两三年的时间才能全部修完。不同阶段的学生、处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忽视学生的这些差异,一味地强调统一管理,就会对艺术院校学生管理的有效性产生限制,难以发挥学生管理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缺乏完善的教学机制与评价体系
与普通院校相比,艺术院校的招生标准更加强调其艺术素养,对于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要求并不严格。导致艺术院校吸引进来的学生在文化课基础方面存在差异,整体生源水平参差不齐,这样会进一步加大学生管理难度。如果艺术院校使用统一的教学机制及教学评价体系,那么学生就会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性。首先,由于统一的教学安排,学生不能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选择想上的课程和教师。其次,文化课基础好的学生和文化课基础差的学生安排在同一个课程体系下,会加剧班级内的两极分化问题,文化课基础好的学生要求学习更加深奥的内容,而文化课基础差的学生则容易出现自我放弃行为。再次,网络测评方式对学生的切身利益影响不大,所以学生在进行测评的时候随意性很大。最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更加强调学生的智育成绩,轻视学生的德育成绩及能力成绩,导致学生过于追求考试成绩而忽视自身全面发展[3]。
(四)校园文化建设不够全面
在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沟通交流的机会,进而引导学生参与艺术研究及艺术创新,提高学生的艺术研究能力及创新能力。所以,加强艺术院校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环境及场地等条件的限制,部分艺术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首先,是校园内生活区设施和活动区设施并没有有效对接。其次是部分教师仅在上班时间在学校,仅在上课期间与学生交流,课下与学生交流的时间有限。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及思想交流就有限,难以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不符合“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4]。
三、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实现“以生为本”的途径
在分析了艺术院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之后,艺术院校及相关学生管理人员应严格遵循“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结合现阶段艺术院校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需求,不断地创新学生管理方法,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真正实现艺术院校学生管理的“以生为本”。
(一)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学生管理
艺术院校学生管理要实现“以生为本”,就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学生管理工作。因为与普通院校的学生相比,艺术院校的学生具有更加鲜明的性格特征,具有更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所以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应当更注重学生的差异化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首先,艺术院校可以构建平级管理机制,让管理人员与学生之间处于平等地位,摒弃传统管理机制中学生处于底层的思想。可以引进学生听证制度,尤其学院要制定或者出台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举措时,要积极听取并有针对性地采纳学生群体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其次,艺术院校应当为学生构建不同层次的职业规划,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实现更高的自我价值。例如,针对有着较强舞台表现力的学生,可以引导学生朝着专业表演团体演员而努力;针对专业技能一般的学生,可以引导学生多涉及社会实践工作,提高就业竞争力;针对各方面条件较差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制定阶段性学习任务及阶段性学习目标,逐步开发他们的发展潜力。最后,艺术院校应当重点对特殊学生予以帮扶。尤其是家庭经济比较贫困的学生,要辅助其参与勤工俭学活动,辅助器做好学习功课,引导其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另外,针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院校还要给予其更加专业的心理疏导,为其创造和谐、宽松的校园文化环境[5]。
(二)创新学生管理手段
艺术院校学生管理要实现“以生为本”,就要创新学生管理手段。尤其在信息技术越来越普及的今天,实现学生管理手段的与时俱进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QQ、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已经在校园内得到普及,各大专业教师要以班级为单位积极创建QQ群、微信群,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创建学生管理系统,提升学生管理的规范性及系統性。其次,艺术院校要整合院校内所有任教教师、辅导人员及行政人员的力量,构建“全员育人”机制。艺术专业的学习方式以言传身教为主,所以学生对于专业授课教师都有很强的信任和依赖。借助这一特点,艺术院校可以与专业授课教师协商,使其担任学生的班主任,参与学生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作用。最后,将艺术院校的文化课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结合在一起,从而在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提高其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6]。
(三)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艺术院校学生管理要实现“以生为本”,就要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机制。首先,构建“四位一体”评价机制,引导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等方面参与学生的综合素质考评。其次,使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例如真实性评价方法、动态性评价方法、表现性评价方法及间接性评价方法,通过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加强学生学习过程及成长过程的关注,充分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能。再次,针对评价内容,要使用多种评价类型,例如设置性评价及诊断性评价等,通过评价对学生产生有效的激励,帮助学生不断改善自身的缺点,发扬自身优点,实现全面提升。最后,艺术院校的思政工作者要对学生进行多角度的分析、评价及接纳,引导学生更加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潜能优势及智能优势,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另外,学生要进行自我评价,肯定自身的优势,正视自身的缺点,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四)完善校园设施建设
艺术院校学生管理要实现“以生为本”,就要完善校园设施建设,营造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加艺术院校的文化底蕴及艺术底蕴。首先,艺术院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艺术教育契合点的探索,引导校内学生对艺术前辈充满崇拜之情,使其以此为发展动力,不断提高艺术修养,追求更高的艺术造诣及艺术境界。其次,艺术院校要实现艺术专业与文化教育的协调发展,让学生在不断提升自身艺术修养与专业技能的同时,获得精神境界的提升,实现人格的升华。最后,艺术院校既要不断地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类型,增加校园文化活动数量,又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基础教学设施与设备。例如,艺术院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设大型广场,为学生尽情地进行专业学习及实践打好环境基础,为教师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创造有利的条件。只有教师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才能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艺术研究与实践。
综上所述,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实现“以生为本”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的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却存在缺乏多样化的学生管理手段、没有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缺乏完善的教学机制与评价体系、校园文化建设不够全面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以生为本”的学生管理,艺术院校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学生管理、创新学生管理手段、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完善校园设施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倪漫.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模式探析[J].绿色科技,2019(07):289-290.
[2]张立.借鉴国外高校柔性管理经验 创新我国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工作[J].音乐生活,2019(02):65-67.
[3]夏治国.艺术类职业院校互联网+学生管理系统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8,31(24):52-53.
[4]刘杨.艺术院校思政教育及学生管理工作浅析[J].中国报业,2018(12):95-96.
[5]庄浩.艺术院校辅导员的学生管理艺术[J].艺海,2018(06):131-132.
[6]叶丽霞,丁剑锋,王立楠.艺术院校管理育人工作探析[J].艺术教育,2018(12):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