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中久酿的真情
2014-06-30何平
何平
内容摘要:《城南旧事》一书中作者选用了特定时空的文本视角,故事的情感因而变得更加真实细腻;此外,人物情感层次的深刻变化,展现了不同时期人对于情感的不同理解;最后,文本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人物形象变得更加灵动,无形中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关键词:《城南旧事》 真情 人性
优秀的文学作品一定要深刻反映人物情感,即深沉而不肤浅,浓缩而不淡薄。《城南旧事》表面是写英子的童年往事,其实是写真实的人性,如秀贞对思康真挚的爱,蹲草地的哥哥对弟弟的爱,兰姨娘对我的喜爱,宋妈对子女深厚的母爱,我与父母的爱等等,这些情感都是人与人之间最纯真的部分,所以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才会潸然落涕。
一.特定时空的文本视角
《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一部重要作品,作者以童年的视角描摹了当时在老北京所经历的一些事情,情感真实细腻,让人读过之后久久回味。特定时空的写作视角使我们感觉来到了特定的时空,与文本中人物当时的内心世界进行交流,更深层次地认识了人物的情感,如兰姨娘起初与爸爸是情人关系,便是通过英子的视角体现出来的,英子成了连接人物关系的纽带,再如草地上蹲着的男子与弟弟的感情也是通过英子表现出来的。
此外,英子作为一个儿童,她对于成人世界的认识细腻单纯,无掩饰,不造作,作品的感情真挚,如英子对于宋妈失去孩子有一种童稚懵懂的怜惜,英子希望能够见一见宋妈嘴中的小栓子与丫头,因为孩子总是有一种好奇心,特别喜欢与同龄人相处。最有趣的是,宋妈将要回家生娃去,英子十分不舍,对妈妈说:“到时候她还要给我们家当奶妈吧?那您也再生一个小妹妹。”“小孩子胡说”,妈妈摆着正经骂我。这个细微的对话反映了英子对宋妈的不舍之情,感情十分真挚细腻。
文学视角也可以实现转换,因为文学阅读是一种心理补偿活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行为与语言,可以勾起读者过往的记忆,丰富他们童年生活的篇章,进而带来精神上的补偿与审美的愉悦感。如作品中写道英子小学毕业时她哭了,很多成人与英子的谈话语气也发生了变化,如宋妈临回家时说“英子,你都大了,可不能跟弟弟再吵嘴!他还小。”兰姨娘和英子临别时说:“英子,你大了,可不能招你妈妈生气了!”蹲在草地里的那个人说:“等到你小学毕业了,长大了,我们看海去。”这些心理回忆,让我们体会到英子内心的纠结,英子希望自己快点长大,因为她要担当责任,她又不忍心离开自己童年的回忆。
二.人物情感层次的深刻变化
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最大差别在于“情感”的解释,现实生活中,人的情感往往都是隐藏在内心中的,不直接呈现出来。而文学作品则不然,人物的情感往往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让读者可以直接了当地知道人物当时的心境,读者能够更快地融入人物的情感之中。如《城南旧事》中英子与兰姨娘的感情,尽管小英子心里是对兰姨娘与爸爸“朱砂手”事件有所反感,但兰姨娘又十分让孩子喜欢,她会说,而且喜欢给英子买东西,又会玩,所以最后兰姨娘与德先叔离开的时候,英子心理十分不是滋味,这是一种依依不舍之情。
人的情感也似水流一般会有波澜,变化多样。不同的生活环境会使人物的情绪发生重要的变化,人物的情感节奏变化会加深作品的层次结构,如《城南旧事》中描绘了几个时间段,英子的性格也相应地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与秀贞相处时显得更多的是童稚,与大哥哥相处时则有一些神秘,后来与兰姨娘的相处既有警惕又有喜爱之情,对宋妈则更多的是同情,对父亲更多的是女儿的一份爱。这些情绪的波动与人物所处的不同生活阶段有着重要的联系,此外,这些情绪的变化也与情节发展的疾徐及气氛烘托等因素相关。
此外,作品中情感要具有丰富性,单调乏味的抒情会让文本逊色不少。作品的情感越丰富,思想也就愈生动。《城南旧事》中,写到妞儿与英子的友谊,妞儿在与养父母的接触中知道了自己并非亲生,故内心产生了寻找亲生父母的愿望,后来英子告诉她亲生父母是谁,妞儿就一直想见见母亲,后来寻见秀贞之后,匆匆离开,但妞儿内心应该是满足的,再如英子与蹲草地的哥哥的交往,英子喜欢听哥哥讲他的故事,但是自己在表演时却十分害羞,因为让哥哥看到了自己扮演小麻雀,后来蹲草地的哥哥被抓住时,自己对心中的哥哥又产生了些微妙变化。
三.塑造人物形象的多种手段
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往往反映了作者的情感,也会牵绊到读者的认识。文学形象源于生活,本是生活中平凡的一部分,但置于作者特殊的视角下则会被赋予丰富的意蕴。《城南旧事》中,秀贞在大家眼中是让人见了就十分恐慌的人,而在英子眼里则是一个爱笑又可以一起玩的人,她尽管会说一些自己不懂的话,但英子眼中看到的是秀贞的善,以及秀贞对思康叔叔及小桂子的爱。此外,文中也通过秀贞及旁人的口塑造了思康始乱终弃的形象。此外,文中还塑造了一个为了弟弟读书而偷窃的收废品的青年形象,但在英子眼中,他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而不是人们眼中的小偷,因为英子还没有偷窃的概念。
语言描写也是塑造人物的重要艺术手段之一,语言往往是人物内心活动的外在体现,它可以辅助人物的心理描写。很多作家喜欢用方言作为写作的一部分,《城南旧事》中,作者就用了很多方言,体现了生活的真实性,也丰富了人物的形象,如父亲经常说“惊么该”,也就是“有什么担心的”,母亲的发音与北京话也有很大的差别,“惠安馆”读成了“惠难馆”,这些都体现了生活的真实,也让人物的对话充满了趣味。语言描写往往也会与动作相配合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城南旧事》中,兰姨娘来了不久,爸爸要给兰姨娘买布料时,妈妈绷着脸,抓起那匹布的一端,大把地一攥,拳头紧紧的,像要把谁攥死。手松开来,绸子也慢慢散开,满是皱痕,妈说:“你看好就买吧,我不懂?”就连英子都看出了妈妈的不情愿。
感官描写也是烘托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可以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现出来,催发读者受到情感烘染的效果,作品中的场景有时会固化成意象,韦勒克·沃伦指出:“在心理学中,意象一词表示有关过去的感受上、知觉上的经验在心中的重现或回忆,而这种重现或回忆未必一定是视觉上的。”文学作品往往并非只是视觉上的意象,还会有其他感觉,如听觉、触觉、味觉等,这些感观效应综合起来,让人产生一种心理联觉,进而营造一种场景氛围,人物的活动就如鱼得水了,如描写英子与草地蹲着的青年之间的交往,作者描写了荒废城墙以及土坡的环境,给人视觉上一种沧桑感。“在兴华门的土坡上,我还是习惯地站了一会儿。城墙上面的那片天,是淡红的颜色了,海在这时也会变成红色的吗?”让人不禁会产生视觉上的联想,当然土坡上的青草又让人的味觉产生感应,再如英子他们在送别毕业生的晚会上,唱的送别歌曲“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英子虽然不懂得歌词,但他们却知道这首歌是为离别人所唱,他们自己也不喜欢离别,故而会产生感伤之情。文学作品同样是这样,尽管有些场景我们未经历过,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可以通过身体的各个感观去体会,感情自然也会贯穿于这些想象的场景中了。
正是这多种艺术手法的使用,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对人物有了深刻的理解与认同,拉近了文本与读者的距离。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