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环境保护法》课堂效果调查分析
2019-02-16彭宏艳侯绍刚
彭宏艳,侯绍刚
(安阳工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作为应用型本科大学,所设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而环境工程专业作为工科门类,其就业路径广泛,知识面要求也需要宽基础。针对该专业这一特点及目前专业认证的要求,我院专门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开设了《环境保护法》,目前已有两届学生进行了《环境保护法》的系统学习,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在所开设班级专门做了课堂开展情况的问卷调查。
1 问卷调查的开展
经过两届学生的系统学习,让我看到了课程开展的效果的同时,也让我开始思考如何让该门课程在环境工程专业中发挥到应该有的作用。
毛主席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为了更好的在环境工程专业中开展《环境保护法》课程教学工作,趁本学期该门课程结课之际,我们在2016级环境工程专业班举行了问卷调查工作,具体是通过发放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的。
本次调查问卷共有五个题目,分别为:(1)课程结束时能回忆起来的内容有哪些;(2)哪个章节与自身专业结合最紧密;(3)授课过程中的案例分析、相关视频、哲理故事等课程导入方式,哪种效果更好;(4)该课程需要完善的地方;(5)该课程合适的考核方式。
调查问卷以班级为单位发放67份,收回67分,有效问卷67份。结合学生的问卷结果显示:(1)课程结束时认真听过课的学生回忆起来的大多为课堂上反复强调的重点制度和相关法律规定,而部分学生则会出现模糊作答,大约占5%。该内容的作答从另一方面体现出学生上课的听课情况;(2)对于和自身专业结合比较紧密的内容,问卷显示还是比较一致的,有99%的学生都认为课程总论部分的第四章基本制度和分论部分的水、大气、固体废弃物等专业课程与其专业相关度较高;(3)对于案例分析、视频、哲理故事的课程导入方式,因人而异,各有喜爱,有同学指出视频的剪裁问题等;(4)课程需要完善的部分也是考虑到为下一届学生授课时要注意的问题。有学生反映课时太少,建议增加课时,以便有充分的时间让大家参与到案例分析中来;也有学生要求布置更多的作业以提高他们的法律思维;还有学生希望更多的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参与度等等;(5)关于该课程的考核方式,问卷显示,部分同学希望开卷考试,也有提出闭卷考试,即以考试方式进行考核的占到90%,还有个别要求案例分析PPT或论文结课。
2 社会需求
一方面,国家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如二〇一三年九月七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就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随着青山绿水理念的提出,环境保护的地位更为重要。而我国目前环境保护的实现形式主要采取依法处理、行政管理、经济处罚、宣传教育等。同时更应该重点从提升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出发,从我们的高校教育入手,让我们的毕业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具有环保法律知识,为实现我国山美水美的全面小康社会,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长期和谐发展打好法律基础。
另一方面,社会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单单表现在公众的环保意识,更体现在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如我院每年定期举办的社会企业专家论坛会,与会企业代表曾直接提出:“我们需要引进的人能够快上手,懂一些相关法律”。即除了专业知识的基石,还需要了解相关的法律规定,也由于此种社会需求,考虑到工科学生大学阶段增加一些文学素养的需求,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环境保护法》成为就业所需。
再者,我国《环境保护法》经过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被称之为自《环保法》制定以来最严厉的环保法。特别是生态环境部的组建,足以体现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重视。
而作为我们高校教育,在《环境保护法》的课堂知识的传授中作用尤为重要,探索完善《环境保护法》课堂的路径是实现知识有效传播的必由之路。
3 课堂完善的路径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显示,在环境工程专业开课《环境保护法》,其上课效果整体还是不错的。为了更好的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使得该门课程起到自己应有的作用,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完善。
3.1 合理删减,突出重点
在课时量不变或减少的情况下,重点讲解与环境工程专业结合紧密的部分。
目前我们所开设《环境保护法》课程的两届学生运用的教材都是韩德佩老师主编的《环境保护法教程》,该教材是法学专业学生学习必备教材,内容较多,基本囊括了整个环境法律相关的内容。对于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讲,环境保护法是他们大学阶段开设的唯一一门专业法律课程,其法律基础相对薄弱,全面兼顾整个教材内容,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讲,有些概念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结合课堂学习效果调查问卷的结果,在以后授课中考虑删除部分章节,具体来讲可以将总论部分的环境及其环境法的概念作为普及内容,而第三章的基本原则、第四章的基本制度仍然作为重点讲解内容,讲细讲透,真正让学生理解了,能做到运用于实践;而对于分论部分的大气、水、固体废弃物等与其专业结合紧密的相关法律规定做到知悉,能用;最后的落脚点是违法责任的承担问题。经过这样的删减,或许会更贴近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真正起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3.2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案例活起来
案例教学已经不再新鲜,已经广泛运用于大多数课堂。而要让案例活起来,就需要我们去尝试各种方式,如分组讨论,最后组员代表发表自己小组意见,让同学们在讨论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如开展辩论赛的形式,使得案例中蕴含的法理越辩越明,让学生在辩论中形成自己对所学的法律的认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开展模拟法庭的形式,让工科学生也在大学生涯中体会一次法官的经历,对案例做到理解和应用。
环境保护法案例库的方式也值得我们借鉴,可以参考在法学实践教学体系中运用于课堂教学,比如模拟法庭教学、法律诊所教学、法学实践基地教学和法学实验室教学都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实践教学方式各有特色,互相配合,共同提高环境保护法案例教学的实践教学效果[2]。
通过上述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课堂让位与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教师个人需要根据课堂内容选择合理的方式,持有宽容的态度,并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唯有学生和教师双方共同努力, 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理论学习的效率和实务操作的能力[3]。
3.3 让视频、哲理故事的课堂导入方式更接近课堂
播放剪短视频和讲解短小哲理故事的初衷是为了紧贴课堂内容,让学生尽快进入课堂角色。比如在讲解“生态红线制度”时就通过给同学们讲解“红线-边界线”的哲理故事,让学生们在生动形象的故事里很快进入了课堂内容的学习,日后回忆起来这个基本制度时印象还是蛮深刻的。再比如在讲解“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时会利用现阶段最新的案例,特别是在全国范围内影响力较大的典型案例的视频导入课堂内容,有时大型的案例往往会经过初审、再审等步骤,时间跨度比较大,就显得比较耗时、不够简洁明了,这就需要我们自己下载后进行拼接视频,可能就需要相关专业技术。
可见,真正让一门课课堂活跃起来,特别是让纯粹法律性的东西在工科类学生中学有所用,发挥课堂的学习效果,往往需要教师把功夫做在平时,即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以工程认证体系为标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尝试多种方式,进行课堂改革,使得课堂进一步完善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