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创新模式初探
2019-02-16申敏
申 敏
(成都中医药大学离退休工作处,四川 成都 611137)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在高等学校管理的各个层面中,使教职工的工作、生活发生了重大改变。科学的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处理构建新型的适合高校自身特点的系统化财务管理模式、优化财务管理的时效性与创造性,保证高校各项工作的有序运转,更好的为师生服务,成为高校日常财务管理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挑战。
一、我国高等院校财务管理模式的发展变化过程
在我国,高等院校的财务管理模式经历了传统模式和现代模式两个阶段。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作为单一性的投资主体表现出的高度集中的管理方式,突出了传统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特点。在这一时期,财政划拨作为高校唯一的经费来源,使得政府扮演了管理者、办学者的双重身份,进而导致高校财务管理较为固化,缺乏活力,创新性与主动性也不够,财务经营管理效率较低。其特点主要包括:全面围绕计划展开,轻视按实际情况决策的重要性;财务管理中未形成积极有效的应对突发事件的风险管控意识;高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不突出,管理系统不完善[1]。在市场经济时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教育体制也随之不断变革,赋予了高校更多的自主权、经营权,现代管理模式要求高校以更加独立、灵活的方式参与到经营活动中,经费来源在政府拨款的基础上,筹资、融资渠道更加多元。财政拨款也逐步向分级计划拨款转变,网络化管理和“共享云”的互联网技术在财务管理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高等院校的财务管理逐渐走向更加精细化和科学化的预算控制体系,更加注重绩效评价与拨款的结合,实现了财政资金事前、事中、事后的适时监控。另外,近年来部分高校在财务信息化管理中的不断探索和尝试,使财务信息化管理既满足了会计核算的要求,又提供了货币资金的管理、项目经费使用、往来款项管理等辅助功能,同时还集合了工薪发放、学费收缴、固定资产管理等模块,整个高校的财务系统穿插了财务信息查询功能,教职工可以随时登录学校官网查询,实现一体化的、多功能的网上查询、网上支付、网上缴费等财务信息化功能,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资金使用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建立了经费使用激励机制,增强了高校自身的造血功能和竞争力。标志着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实现了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模式的转变。
二、高等院校财务信息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我国高等院校财务管理工作中,虽然已经加强了预算控制、项目管理等方面的职能,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得以有序、规范地展开。但在实务中,还是存在信息化建设缓慢等问题。由于没有统一的高校财务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标准,很多高校对于校内财务资源的管理统筹力度都不足,不注重成本核算,造成部分资源浪费[2]。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信息化建设进度过慢
由于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的财务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晚,且多处于局域网阶段,普遍存在财务软件和附加软件并存的现象,财务软件功能主要集中在凭证输入、报表生成、项目经费总量控制等财务基础核算功能上,主要侧重于财务核算功能,财务软件功能相对单一,加之全国也没有财务信息管理方面统一的信息化规范标准,相关各职能部门的办公系统间缺乏数据接口,数据形成信息孤岛,难以做到财务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的信息共享、信息互通,财务部门和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程度较低。
2.忽略了成本核算
在高校财务会计软件开发过程中,由于对信息软件的开发、应用重视不足,财务信息流通不畅,无法满足现代高等院校灵活多样的的管理要求,对成本控制、报表的分析无法充分发挥,不能较好的为高等院校内部管理决策者提供动态直观分析数据。
3.缺乏熟悉数字化管理的专业财务人员
高校财务工作人员,主要是财务方面的专业人才,缺乏数字化管理专业技能,习惯于传统的财务管理,对信息化建设开发应用欲望不强烈,加之相关信息化、数字化管理人才资源缺乏,造成有的高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缺乏对现有软件的深度开发应用。
总之,目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对财务信息的利用和处理效率还不够高效,还没有完全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优势处理财务出现的问题,财务工作为管理服务的职能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以信息化技术创新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对策
随着现代管理模式的不断深入,信息化技术已广泛的运用在高校财务管理中,为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高校财务管理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提升:
1.建立分层的财务管理模式框架
高等院校财务理信息化模式在利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应构建完善的管理体制,坚持公开透明、便捷易于操作的基本原则,改变传统财务缺乏竞争压力的管理机制,从不同角度加强财务管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管理的效率[3]。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开发实用性的软件系统,全面反映校内各业务科室的主要业务。第二层,开发包含校内各部门的信息系统,如科技处、人事处、设备处等,为各部门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数据分析、内部控制手段。第三层,为校外相关服务部门提供信息系统支持,主要包括协作单位、供应商等。
2.完善信息化的财务管理模式内容
(1)提高预算的科学性、预见性
由于财政体制的改革,高校各部门预算的编制,已越来越重要,并要求预算的编制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和预见性,从而提高财务管理的计划性、全局性、综合性,体现整个高校经费管理的导向性,通过事前对经费进行综合预算及事后的追踪问效,达到对资金的宏观控制和考核[4],发挥着促进高校现代化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重要作用。高校应改变传统的财务收支管理模式,建立“上管下用”的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利用滚动式预算控制法、预算指标包干控制法、偏差分析控制法等,促使各类财务分析报告的编制以及财务信息的收集更加灵活、准确、及时,构建学校预算管理信息化系统,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预算管理信息的个性化开发、利用,为学校预算编制和预算的考核提供依据。
(2)建立资金动态管理系统
信息化技术的合理运用,可以更加高效的管理高校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财务日常业务的动态管理,为学校绩效评价系统提供数据支撑,同时也便于高校经营管理者能及时获取准确、全面的财务信息,为决策提供参考数据资料。
3.建立数字化校园卡服务平台
建立校园通信管理一卡通系统平台,是在学校网络全面覆盖的基础上,通过融合IC卡技术与网络技术,搭建起学生、教职工、校内各部门及各学院之间构成一体化、系统化的数据管理系统,兼有学生证、饭卡、现金交易等多种功能的校园一卡通实现财务管理便捷化[5]。通过将校内财务管理系统与校园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连接起来,使得校园管理更加规范化和一体化,从而提高高校内各部门工作之间的协同性,在资源共享的基础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为校内考勤、身份认证以及餐饮娱消费等活动提供便利。
四、结束语
新时期各高校应看到信息技术时代、网络时代环境下带来的发展机遇,做好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远程规划,实现集成化管理,把握动态化的财务状况,提升高校财务管理事前、事中、事后各阶段动态监督和考核能力,进而实现高校资金利用率的最大化,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提高财务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促使高校更好更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