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导新闻传播类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对策探析

2019-02-16方胜强吴淑英

关键词:毕业生基层人才

林 华 方胜强 吴淑英

(闽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一、引言

笔者研究近年新闻传播类毕业生就业情况,发现在传媒领域出现了人才资源配置失衡的情况。一方面,新闻传播类毕业生就业难度大,就业层次、专业对口率低;另一方面,基层地区传媒专业人才匮乏。近年来,中央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引导大学生基层就业,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没有从根本破解传媒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对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基层就业情况的研究,不仅可以为此类大学生的就业拓展思路,还能为学科专业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同时为基层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

二、新闻传播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1.专业规模超速发展

新闻学起源于18世纪,初步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西方发达国家,新闻学渐渐融合进大众传播学。20世纪20年代,中国新闻学的雏形基本形成。虽然形成时间早,然而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国内才开始设有新闻传播类专业,而且仅限于一些大城市的重点综合性院校。直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各地高校开始开设新闻传播专业。当进入到21世纪的时候,随着广播电视的崛起和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除综合类高校之外,理工类、师范类、政法类、体育类院校也开始开设此专业。根据《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2015》提供的相关数据,全国有66个新闻学类专业点,包括广告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网络新媒体、新闻学、编导等分专业,专业布点在全国共计1073个。

2.传媒人才就业失衡

一方面,大中城市人才饱和。在文化、经济等因素影响下,经济发达地区的传媒业具有体制成熟、发展快、收益高、已形成完整产业链等特点,造成传播类毕业生过度集中在这些地方。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央和省级媒体的工作岗位已趋于饱和,而近几年传播类毕业生人数的激增,使此类毕业生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另一方面,基层媒体人才紧缺。大多数高校毕业生都把眼光投向大城市,造成基层传媒人才不足。资料显示,县级媒体从业人员的学历主要为:中小学、机关调入或是自考、”五大”和后续学历,学习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网络传播等传媒专业的本科生极少[1]。

这种失衡局面导致“有业不就”和“招聘难”矛盾。这不仅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发展,所以,鼓励、引导和支持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成为当前的迫切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勉励大学生“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转变择业观念,坚持从实际出发,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的地方去,把人生的路一步步走稳走实,善于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2]。

三、影响新闻传播类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因素

影响新闻传播类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结合多年来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践,将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析影响新闻传播类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因素。

1.微观层面

非“城”勿扰,基层是“农村”。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从小的生活环境较优越,接受的知识教育水平也比较高,父母的期望更是希望子女在城市找到一份合适理想的工作。而来自农村的孩子,十二载寒窗苦读,他们的目标就是希望自己能够走出农村。因此,不管是来自城市还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大中上城市就业都是他们的第一选择。于是,在大中城市媒体缩减招聘名额的大环境下,许多新闻传播类的学生更多地选择了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如人事管理、广告文案、文员、销售、公务员等。

目标高远,就业姿态高。大多数大学生受到“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影响,再加上父母长辈的期望,现在新闻传播类毕业生就业的首选目标是电视台、报社,很多大学生认为在基层就业是大材小用,无法显示自身的价值。

权宜之计,为未来铺路。对于基层就业,许多毕业生一开始就没有考虑,或者说是把它当做“权宜之计”、“最后的保障”,作为未来工作学习的跳板。他们选择到基层就业往往看中的是地方政府所提供的一些优惠政策,比如能够享受到公务员考试优先录取、研宄生考试加分等政策奖励。

2.中观层面

高校基层就业指导工作不满足实际宣传需要。一是宣传力度不够,模式单一。指导工作往往以就业管理部门和辅导员向学生下达文件的方式为主,就业指导流于形式,缺乏对文件宣讲解读,毕业生对政府促进就业的政策文件知之甚少甚至心存疑惑。而且高校就业指导受到设备、经费、场地等等方面的限制,就业内容仅限于举办讲座、举办招聘会、提供就业信息等,并没有结合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就业帮助,这样往往不能提供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指导。二是指导内容片面、忽视人文情怀。现在很多高校对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指导都提高到政治高度和道德层次,只是片面宣传基层就业所能够带来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却忽略当代大学生的真正需求,缺乏对他们人文情怀的培养和关注。

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机制不适合基层就业需求。第一,长期以来,我国对于新闻传播类的专业课程设计的培养人才的目标是为一线城市、主流媒体培养人才,很少有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当地基层媒体或相关文化产业机构,因此忽视了与基层就业的对接,导致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难以适应基层就业的环境。第二,媒体设备对于新闻传播类学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大多是高校没有充实的资金来支撑这一支出。许多地方院校实践设备不足,实践平台短缺,教学方法单一,其结果是,老师抱着书本讲,学生抱着书本听,毕业生实践能力弱,这也导致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到媒体单位无法适用的局面。第三,传媒教育的重要问题,是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实现的方法。当然,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多数教师自身缺乏业界阅历,实践能力弱;其二,理论知识便于量化考察,而综合实践能力的考察难以量化,结果就被忽略掉,实验成了走过场的无效学习。媒体单位通常有新人先培训的做法,这说明新闻传媒类教育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存在重大缺陷。

3.宏观层面

政府指导支持不到位。基层政府对于地方院校没有管理权,这种状态让很多地方院校与地方政府长期处于不相往来的尴尬境地。缺乏地方政府的有效指导,基层媒体单位通常需要舍近求远的到省级城市寻求人才,而省城毕业生多数没有到基层就业的打算,地方院校的毕业生在当地就不了业,在大城市“飘着”。过去有过高校与媒体合作共建,但是存在合作层次浅、合作难以推进的情况,其中重要的原因,是由于缺乏地方政府指导,没有相关政策的支持。

财政补偿机制不合理。待遇和薪酬是人力资源调配的重要因素,在工资杠杆下,毕业生往往选择留在大中城市。根据《福建省2015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规定,服务期间每人每月发放2000元生活补贴。而根据《福建统计年鉴-2016》数据显示,2015年福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的人均工资是58719元/年,而文化行业在岗职工的人均工资高达64064元/年。基层薪资待遇低,工作和生活环境艰苦,是导致基层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

基层就业制度不健全。基层人事制度不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政策体制不配套,户籍等问题得不到解决;有基层单位没有给高校毕业生提供基本的保障措施,例如劳动合同、“三金”保障手续、落户建档等,这些给毕业生带来了后顾之忧,导致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信心和热情受挫,进而导致人才的流失。

四、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建议

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不仅符合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和政策,而且可以缓解目前许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尴尬情境,同时可以为基层输送优秀人才,对基层社会发展大有裨益。

1.个人

树立正确就业观念。在校学习过程中,传媒类的学生要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要把电视台作为自己就业的唯一目标,要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的基层就业观,并努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累相应的工作经验和专业能力,为找到更适合自己专业领域的工作或岗位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3]。在自媒体时代,各基层单位重视文化宣传和形象建设,而这方面的人才的选用上,用人单位一般青睐于新闻传播类毕业生。新闻传播类毕业生应顺应潮流,把握工作机遇,在平凡的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

培养现代传媒能力。在现代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新媒体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双刃剑”。作为新媒体冲击下生长起来的年轻的新一代,应该有意识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多学习一些新技能和硬技术,多了解接触网络媒体的特点和需求,为适应新媒体的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努力成为具备现代新闻媒体能力的全面型人才。

寻找专业新闻从业道路。除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术业有专攻”。随着社会对新闻人才的日益细化,媒体在招收人才方面也不再只局限于新闻传播类学生,而是从各个专业行业寻找人才。因此,学生不仅要努力学习新闻理论知识,也要将理论知识与自己的兴趣爱好想结合,寻找自己未来的专业化从业方向,如经济记者、摄影记者、体育记者、娱乐记者、法律记者等。

2.高校

按照市场导向,改革培养方式。各传媒类院校要以市场为主导调整专业设置,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合理定位。高校要立足当地需要,结合基层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强化实践教学。一在制度设置上要有利于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比如申请奖学金必须完成一定的实践项目。二是和其他专业联合办学,打破学科的森严壁垒,培养顺应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新闻教育机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和商学院 、管理学院就联手合作,于国内首创整合商学院和新闻专业两个领域教育资源,共同组织传媒管理方向 EM BA 项目。这种办学方式,是目前普遍被新闻教育看好的希望之路,更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新闻人才的可行之路[4]。三要提供大学生到基层社会实践的机会,使他们更加接近基层,更加了解基层,缩小大学生与基层的心理距离。四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上,要突出基层就业指向,培育新时代基层就业的接班人。比如,基层的电视台的人员编制有限,那么在开播电视节目或者广播节目的时候,分工就不可能太细,需要的是十八般武艺都拿得起的专业实战人才。

紧跟时代潮流,加大“软”“硬”投入。一方面,新闻传播类院校应紧跟时代潮流,加大资金投入,及时更新技术和设备;或者,在与基层单位共建的过程中,利用对方成熟的媒体资源,弥补地方院校资金不足、设备落后的缺憾,为学生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另一方面,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可以引进具有丰富业界经验的专业人员进大学授课,也可以把已有教师派到新闻单位进修学习。这样,通过“轮岗”的方式,既培训了教师,又解决专业教师的短缺的难题。

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基层就业。一是完善就业指导机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许多高校在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设置上存在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在这种环境下,毕业生对基层就业产生了认识偏差。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授课过程中,任课老师要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结合个体的差异,根据职业要求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课程的内容需要涵盖不同的就业方向,不仅需要新闻传媒类就业指导,还需要基层就业指导等,让学生对基层就业有更深的了解。二是引导学生转变观念,推广基层就业经验。要降低学生就业的高期望值,首先学校的教学定位要淡化对主流媒体工作的杰出校友的过度宣传,大力宣传基层优秀典范,推进毕业生基层就业;其次要精准定位地方人才需求,确定符合本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校企合作,最大限度地挖掘就业市场。三是对接基层用人单位,搭建基层实践平台。学生在学校里读书期间,很少与外界特别是基层接触,对于基层就业的相关信息了解较少。而实际上,基层的文化产业领域、基层媒体、各类企事业单位,新闻传播类的毕业生都是大有可为的。各高校一定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多收集相关的招聘信息,并将信息及时有效地传达给学生。

3.政府

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毕业到基层就业,各级政府对地方院校的支持是不可缺位的。地方政府应有效主导并创造条件,引领地方大学为本地社会和经济服务。

搭建合作平台。地方政府要主动为新闻传媒类院校与基层媒体和文化产业机构搭建桥梁;政府要主导、督促新闻传媒类院校与地方用人单位合作共建,构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截止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委宣传部与省内大学建立了共建关系,地方政府要在对这种共建模式的科学解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运用。比如,人才的轮岗制度、实践基地的共建制度等等。

建立有效机制。这个机制要有社会保障体系、基层就业服务体系、人事制度体系、工资制度等一系列的相关配套政策来支持保障,让学生心里对于基层就业更加放心。人社部发布了《关于做好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提出:“要畅通毕业生就业渠道,健全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解决好薪酬待遇、社会保险、职称评定等实际问题,做好人事档案、人才集体户口免费管理服务工作。”[5]

总之,对于到基层工作的新闻传播类大学生的培养和锻炼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政府、学校、基层用人单位和学生共同努力。对学校而言,为基层文化产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各地传媒类院校直面社会需求的理性选择;对政府而言,出台政策措施引领传媒类院校深化教育改革,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对毕业生个人而言,发挥主动性,努力提升自身媒体素质,研究就业形势,抓住就业机遇,才能在自我发展与服务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

猜你喜欢

毕业生基层人才
人才云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