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培养卓越医生的“四导”思政育人模式探究

2019-02-16狄英杰

关键词:医学生生命心理

狄英杰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等医学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肩负着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祖国医疗卫生事业接班人的重任,必须要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德培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医学人才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不断提高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努力培养具有“流淌在血液中的仁爱之心、敬畏生命珍重健康的职业能力、防微杜渐守住底线的道德情操、维护尊严享受自由的价值取向”的医学人才。

一、背景

2017年2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16年9月发布的中国大学生核心素养及2012年5月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为出发点,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与卓越医生培养目标结合起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将思想引领与职业素养培养、专业学习、行为养成、品格修炼等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医学生教育教学诸多环节的思政教育资源,全方面提升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各项育人工作的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不断提升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结合高校思政工作“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和卓越医生培养目标,从医学生特殊的专业属性、职业属性和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思想引导、学涯督导、心理辅导、行为善导四个维度构建“四导”医学生思政育人模式。一是通过抓住“新生入学后、临床见实习前、毕业前”三个关键阶段,贯穿“角色教育、生命教育、伦理教育”三种教育,引导广大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强化职业认同感,激发其服务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以“培养卓越医生”为目标,着力于“医学生优培计划”,本着“以终为始、由内及外、素质聚焦”的成长理念,形成“就业规划前置-学涯活动启蒙-成长报告跟踪-学业预警兜底”的学涯督导模式;三是通过“巩固五级网络-架构五级教育体系-创新个性化辅导活动”,全方位推进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不断锤炼心理品质、优化心理素质,使广大医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既能医病,也能医心,既能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又能合理调适不良情绪;四是点面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集体的我-个体的我-网络的我”引导医学生规范个人行为,形成向上、向善新风尚。

二、“四导”育人模式

1.思想引导

(1)抓好角色教育

角色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医学生们牢记“自己是谁、学医为了什么、怎么学好医”三个根本问题。

第一,提高角色的认知度。在新生入学教育中,举办隆重的“医学生宣誓”“白衣授予”“授帽传光”“医学生第一课”等活动,通过仪式教育引导新生确立身份意识,对于“准医生”这个社会角色有更深刻的认知,培养学生神圣的使命感。

第二,提高对角色的认同感。在新生入学至下临床前的三年时间内,鼓励学生利用课外见习和志愿服务完成“医生之由”“医生之路”“医生之化”“医生之才”四个成长模块,发挥各学期授课专业老师的优势,鼓励学生主动跟师,早临床、多临床,切实感受医生的责任使命和工作环境,不断提升角色的认同感;开展“寻访最美医生”社会实践、“述说名医大家故事”等活动,抓住“医生睡倒在手术室”“医生跪2个小时给病人做手术”等时事热点,用平凡人平凡事、身边人身边事强化医学生对角色和职业的认同感。

第三,加强角色内化,充分利用好团日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和寒暑假社会实践、义诊等工作,反复强化学习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逐步具备一个合格医务工作者该有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

(2)抓好生命教育

第一,发挥“课程思政”优势。梳理不同课程的“思政元素”,充分利用本科生导师制,加强与任课老师的联系,构建大思政和大德育体系。在思政课中强化医生的理想、价值观、人生观教育;专业课及实践中强化医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选修课中强化医生的道德教育与行为认知,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实现价值引领,达到“课程育人”的目标。

第二,丰富第二课堂活动。举行隆重的“感恩大体老师”仪式,依托团日活动通过PBL形式,让医学生了解“什么是大体老师”“大体老师的处理过程”等,让学生明白“一些人的生命谢幕后,会以另一种形式获得延续”;以各类动物实验为契机,开展“深情关爱实验动物”的倡议活动和祭奠仪式,引导医学生感恩为人类进行生命科学探索而“献身”的动物生命,从而坚定学好技能、服务广大生命的决心;开展“我是医学生,我为生命代言”主题班会,通过“我是谁”“为了谁”“生命之我”三个环节启发学生爱惜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第三,体验式生命教育。开展以“生命至上”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通过团辅游戏让学生感受生命的萌芽、生长、发展和衰亡的全过程,不断锤炼医学生的学医动机、价值观、死亡观,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开展“若是别离”体验模拟告别会,通过“书写生命卷轴、梳理生命历程”、预立“遗嘱”感悟生命、“模拟告别学会珍爱生命”三个环节,让医学生切实的认识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3)抓好伦理教育

抓好在校期间伦理教育。第一,抓好第一课堂教育。依托医学伦理专业课,探讨可能存在伦理问题的关键环节,分组进行典型案例教学汇报,引导医学生提高医德认知、培养医德情感、锻炼医德意志、树立医德信念,正确看待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发展,理性面对医疗冲突和医患矛盾。充分发挥尔雅平台丰富教学资源优势,鼓励学生选修人文素质课程,不断提升人文素养。第二,抓好第二课堂教育。开展“假如我是医生……”情景剧,再现医务工作者的真实工作状态,让学生从感性与理性层面认识伦理教育的重要性。邀请专家学者、道德楷模等开展道德教育讲座,从校园整体氛围和医学生群体心理两个维度融汇伦理教育意义。抓好基层党支部的党风廉政建设,依托班级廉政监督员开展廉政文化讲座、拍摄廉洁从医微视频等活动,引导医学生正确面对利益诱惑,维护医生救死扶伤的价值尊严。

抓好临床教学实习阶段的伦理教育。第一,挖掘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寻访优秀临床带教老师、医务工作者,通过他们的先进事迹教育学生,影响学生。第二,以见实习队为单位,依托团日活动和党支部“三会一课”平台,开展专题讲座、集体座谈、沙龙活动等阶段性交流研讨,引导学生思考医务人员如何与患者交流信息、如何对待出生缺陷、如何对待濒临死亡的患者以及如何面对当前医疗实践中的道德难题等。第三,用好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依托学院“医在精诚”微信公众号和班级QQ群、辅导员博客等发布伦理教育内容,润物细无声,牢牢掌握教育的主动权。

2.学涯督导

(1)就业规划前置

从新生入学开始,灌输“以终为始”的成长规划理念,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以生涯团体辅导团形式,结合个体的学业情况、学业规划和兴趣特点开展针对性的规划启蒙教育。重点开展学习动力归因教育,大一处于适应期,做好“动力体验教育”,引导学生探索成才内需和自身潜能,做好发展规划,大二、大三处于发展期,做好“动力提升教育”,以专业为导向,依托第二课堂,引导学生验证自我定位,加强对自身潜能的认识,不断激发成才动力;大四、大五处于成熟期,做好“动力持续教育”,这阶段毕业就业是关键需求,做好导航服务工作。

(2)学涯活动辅助

一是督促学,教育管理双管齐下,建立良好学习习惯。以综合考评为抓手,严格课堂出勤纪律,奖优惩惰。试点实行本科生导师高配,即博导、硕导担任本科生导师,师生互选,督促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二是激励学,拓展专业活动,营造学风建设浓郁氛围。按照培养学术能力和非学术能力两类成立不同兴趣小组,围绕学生专业特色,积极开展临床技能大赛、解剖知识竞赛、手绘解剖图、标本铸形大赛、急救技能大赛等专业技能竞赛,巩固专业技能。三是助力学,方法引导帮扶共进。针对个体形成由专业老师、辅导员、班委和成绩优秀同学组成的帮扶小组给予学业指导;针对群体,依托“四个一”循环党建工作模式,开展师生党支部共建、团支部与党支部共建,促进整体学风,该项工作被推荐参评2018福建省党支部立项优秀成果。

(3)成长报告跟踪

在学生中开启成长记录工程,做到“一人一袋、一人一案”。以“个人成长报告”为载体,以学期为单位,收集学生的成长报告,报告内容涉及到学生学习、生活的点滴。横向比对,发现个体学生学涯中的薄弱环节或闪光点,予以针对性的帮扶或激励;发现群体的普遍现象,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开展理论实证研究,准确把握青年学生成长规律。纵向比对,绘出每个学生的成长曲线,标出成长路上对学生影响重大的人事物,将每个拐点上的人事物都作为工作的契机,推进个性化、针对性的思政工作。

(4)学业预警兜底

为每个学生设立学习记录卡,记录从入学至毕业的全部学习情况。通过成绩横纵向对比,找到学生的优势、弱势学科和不同课程的难易程度,针对性辅导;通过出勤率对比,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和任课老师的教学质量,个性化提升;通过班级自互评对比,了解主客观层面对学习原因的剖析,全面化评价;通过借阅记录,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多元化规划。综合利用这些数据,给予学生一对一、个性化的关怀。每学期开学,分析学业数据,更新预警库名单,与学生谈心疏解压力,协助学生找出对策。

3.心理引导

(1)巩固五级网络

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院心理辅导站-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朋辈心理咨询员”的校园五级心理网络,实现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全覆盖。做好班级、宿舍朋辈心理咨询员的选拔、培训和管理工作,深入学生中,协助做好需要关注学生的摸底排查。建立特殊学生台账,按照问题原因分类建立“心理档案”。坚持心理档案一周一更新,坚持每周至少与班级心理委员讨论一次,坚持每个月至少与关注学生谈话一次。

(2)架构“五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即“心理预防-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活动-心理干预”的“五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第一,巩固五级网络预防机制,全面监测学生心理动态。第二,强化队伍力量,形成以辅导员指导、班级心理委员具体落实、宿舍信息员具体跟进的工作网络,加大与任课老师和本科生导师的互联互通,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实践训练、品格培养中。第三,构建心理健康教育阵地,以学院“心灵之窗”二级辅导站为主要阵地,开展咨询服务,同时灵活运用宿舍、活动室阵地,开展多方位宣传教育工作。第四,全面开展心理健康系列品牌活动,以“5.25心理健康月”为契机,开展“知心温心成长”主题活动,如“心零距离”心理情景剧大赛、“开心辞典”挑战赛、“我是演说家”、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创新个性化心理辅导活动

第一,心晴微课堂。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是当前学生的突出特点,面临越来越多的诉求和疑问,辅导员分身乏术。为了构建一个“青年学生回答青年问题”平台,便成立了“心晴微课堂”。这是一堂讲什么由学生自己定、人人都可以是老师的课。两周一次的微课堂,每次20-30分钟,课前收集整理近期学生比较关注的前三个问题,通过调查问卷由全体学生投票选出他们最想解惑的问题,通过PBL的形式由学生进行答疑解惑。这个课堂上既有“占座”“打呼噜到底要不要调宿舍”的小话题,也有“厉害了,我的国”“我亲历的中国智造”大话题,本学期心晴微课堂开展3次活动。

第二,心理蜕变工作坊。为了摆脱心理辅导在学生心目中的刻板印象,工作中总结了一种“基于自助应对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训练模式”。针对心理测评有问题的学生,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成长蜕变”计划,为学生打造个性化的帮扶指导方案;针对有发展性心理需求的学生,开展“私人订制”,每个学期选取两个主题,在学生中公开招募队员,至今工作坊已累计开展6期“蜕变班”,10期“私人订制班”,从前被动的心理辅导变成了如今学生的主动参与。

4.行为善导

从学生个人社会角色出发,分成集体的我和个体的我,线上的我和线下的我,引导学生做好不同角色的行为规范。

(1)集体的我

利用心理学家舒伯的“生涯彩虹图”理论引导学生厘清人生的角色,明白在在国家、社会、学校、家乡、宿舍等不同集体中的角色该有怎样的行为规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关于个人层面“爱国守法诚信友善”的要求为宗旨,结合个人成长报告,要求学生完成“五件事”:即讲一段令你难忘的国家故事、走进社会做一次志愿服务、回到家乡开展一次义诊活动、热爱学校做一次学校宣传大使、化解一次宿舍矛盾,引导学生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意识。

(2)个体的我

开展专题班会,学习宣传《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守则》,结合综合考评开展行为奖惩,鼓励学生向上、向善。通过开展寻找“最美学生”活动,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领学生,例如获得2018福建省首届“最美学生”;开展“日行一善”活动,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班群和晚点时表扬优秀的行善典型,巩固行为善导的效果。

(3)网络的我

依托“心晴微课堂”开展不良网络行为辩论,利用心理学的“雕塑技术”、“角色扮演”、“空椅子”等技术,开展情景剧,将常见的不良网络行为拟人化,让学生切身感受并约束自身行为。此外,经常性利用晚点和班会开展网络文明素养教育和法治教育,引导学生规范网络行为。

猜你喜欢

医学生生命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