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院校英语专业中医英语课程教学现状初探

2019-02-16李德俊郝建军

关键词:术语英语专业英语课程

李德俊 郝建军

(湖北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一、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化趋势日益加强。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国际影响力也与日俱增。中医药文化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为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现迫切需要培养出一批“有一定中医基础和较高英语水平的外向型应用型人才”[1]。鉴于此,全国各主要中医药院校纷纷创造条件开设中医英语实验班或申办中医英语方向的英语专业。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3所中医院校开办了具有中医特色的英语专业,目的是通过培养出一批既精通英语又熟悉中医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保证我国的传统中医药文化能准确顺利的为西方社会所接收,加快民族文化向世界文化的转变,使得中国千年的文化瑰宝能为全世界人民所共享”[2]。

据调查,为保证“精英语、懂中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目前开办英语专业的各中医药院校均已构建了一套“英语+中医”的复合型课程体系。在这一课程体系下,中医英语课程模块,作为该专业的核心特色板块,一直备受各方关注。如何通过中医英语课程把英语教学与中医专业知识习得有机结合起来,已成为该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话题。本文拟结合目前英语专业中医英语课程的教学现状,全面剖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整改措施及建议,让中医英语课程能够在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下发挥更大作用。

二、中医英语的学科属性及课程教学目标

中医英语,简单来讲,就是“英语语言在中医药对外翻译与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表达体系”[3],是“研究如何将中医知识系统而全面地用英语来表达及运用于实践的一门学科”[4]。从学科属性来看,中医英语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隶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是医学专业英语(EMP,English for Medical Purpose)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英语课程的授课对象既包括中医院校中医药专业高年级阶段的学生,也包括中医药方向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其总体教学目标均是培养学生熟练准确地用英语表达已学的中医理论知识与技能的能力。

但是,因专业定位不同,英语专业中医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侧重点上与中医药专业的略有不同。就中医药专业而言,其专业定位于学生中医药理论知识的精通与临床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在中医英语课程教学中侧重于学生“精中医、懂英语”能力的培养,其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提升阅读中医药专业英语的能力,以及在临床实践中用英语准确表达中医药知识的能力。但就英语专业而言,其专业定位强调的是学生英语语言技能的培养、英语语言文化素养的提升以及中医药基础理论知识的习得,因此,在中医英语课程教学中侧重于学生“精英语、懂中医”能力的培养,其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提高中医药知识的英文表达能力,使其能够从事中医药英语口语交流、中医药文献资料英语翻译以及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等方面的工作。

三、英语专业中医英语课程教学现状

作为一门正在形成的新型交叉学科,中医英语已经在培养中医药国际化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绝大多数中医院校的英语专业均已将中医英语课程纳入到专业特色核心课程建设中,并构建了专门的中医英语教学团队,对中医英语教学的各个层面进行探索和实践。但因中医英语教学现在仍处于探索阶段,其在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需进一步完善改进。具体来看,主要包括以下问题:

1.中医英语教材建设滞后

近年来,伴随中医英语教学的深入发展,市面上中医英语类教材也日渐增多,但因教材的编写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真正适合英语专业课堂讲授的中医英语教材极为匮乏。中医英语教材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点:第一,当前教学中使用的中医英语教材大多是在中医原版教材翻译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缺乏科学的语言和教学理论的支持,很难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5],并且,教材编写缺乏相关规范,教材质量良莠不齐,存在许多诸如英语文法不通、单词拼写错误和中医术语英译混乱等问题,这既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极大不便,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极大困惑。第二,目前有些中医英语教材过于专业化,在内容上过于突出中医专业理论知识的习得,未对中医专业词汇和理论原则进行有效的难度把控,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教材的可实践程度大打折扣,把学生对中医英语的学习简单变成了英语与中医专业知识的英汉对照,阻碍了英语专业学生中医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第三,目前出版的大多数中医英语教材与通识英语精读教材在编写思路上极为相似,均偏重于强化学生的中医英语阅读和翻译能力,忽视对学生中医英语听力、口语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导致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有效地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

2.中医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从目前来看,绝大多数中医院校英语专业的中医英语课程主要采用“阅读+翻译”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仍以教师“填鸭式”的讲授为主,即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注重教材内容的阅读训练、重要句法知识的讲解以及中医术语构成及翻译技巧的分析等,忽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一教学模式虽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医英语的语言特点、掌握一定的中医英语词汇和中医英语翻译技巧,但笔者认为这并非是这门课程的全部意义所在。英语专业中医英语课程的最终目的“在于交际与传播,在于在准确理解中医知识的基础上,使用另外一种语言进行表达与交际”[6]。很明显,目前这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背离了这一目的,其结果一方面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中医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掌握不充分,无法用英语有效地传递中医理论的精髓,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在课堂缺乏独立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妨碍了他们思辨能力和原创热情的培养,使他们无法深入理解中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差异,进而无法对中医概念的涵义进行准确地转换和传播。实际的教学效果也印证了这一点,从调查来看,有超过85%的学生反映这门课程内容乏味枯燥、难度系数大、无法学以致用,表示对这门课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中医英语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作为一门具有交叉学科属性的课程,中医英语教学承担着英语语言知识习得和中医专业知识习得的双重任务,这就要求“中医英语教师必须同时具备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和深厚的中医学知识,并能够将两者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灵活地融入教学过程中”[7]。但从目前英语专业中医英语教学的师资配备来看,我们离这一要求仍存在很大差距。根据调查,目前承担英语专业中医英语教学的师资来源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从中医院系聘请的英语水平相对较高的中医专业教师。此类教师具有丰富的中医专业知识,能融会贯通、游刃有余地向学生讲授医学知识,但遇到英语语言问题时却无法给出明确合理的答案。此外,这类教师还通常承担自己院系的专业教学和临床实践任务,这也使他们很难拿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中医英语课程。另一种是本院系内部培养的接受过中医专业知识培训、具有一定中医理论知识的英语专业教师。此类教师均为英语专业科班出身,具有坚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熟知英语教学的特点,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但因缺乏对中医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和临床实践,导致他们在教学中经常无法深居浅出、科学准确地解答学生对某些医学知识的困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中医英语的积极性。由此可见,目前中医英语教学的师资配备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需各方继续不断努力完善。

四、英语专业中医英语课程教学改进对策

从目前中医院校英语专业中医英语课程的教学现状来看,其无论是在教材建设和师资配备方面,还是在课堂教学模式和授课内容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需不断完善提高。因此,为更好地提高中医英语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中医英语的学习兴趣,推动英语专业中医英语教学事业的良性发展,笔者认为未来我们应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1.壮大教材编写队伍,增强教材质量意识

一套高质量的、能满足英专学生课堂教学需求的中医英语教材,是保证中医英语课程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所以,在未来中医英语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应树立牢固的质量意识,强化新教材编写的规范性与科学性。一方面,我们应加强院校间跨学科合作,邀请权威中医药专家、中英语言文学专家、教学理论专家等加入编写团队,通过他们的通力合作,“使所编教材既符合语言教学的要求,又符合专业交际的需要”[8];另一方面,我们应秉承中医知识习得与英语语言能力培养并重的理念,在选材时不能只拘泥于国内出版的中医英语读本,在内容上也不能仅限于中医学中的阴阳五行、藏象经络、四诊八纲、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经典理论知识,相反,我们需适度增加近年来国外出版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医学英语著作中反映中医研究最新成果的内容,使新教材内容囊括古今中外,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基础英语水平,也有助于他们更流畅准确的用英语来讲述“中医故事”。此外,新教材的编写还需注意规范性与统一性问题,尤其是中医术语英译,我们应参考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和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制定的英译标准,对新教材中的中医术语进行规范化处理,避免术语英译的主观性和随意性,防止一词多译。

2.构建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情景互动式教学

中医英语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其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逐步具备用英语流畅地表达中医内涵的实践应用能力。[9]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积极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参与课堂教学,而不是一味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授。为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需重视运用情景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大力开展临床情景模拟和教学情景模拟等训练方式,使中医英语课堂教学逐步由单项灌输变成双向交流、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参与,这样既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也能使课堂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较好的运用。比如,在临床情景模拟训练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就某一种疾病全程用英文模拟医生给病人诊病的全过程;在教学情景模拟训练中,教师在讲授完某一章节之后,可以跟学生进行角色转换,让学生走上讲台,用英文讲授相关拓展内容。另一方面,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应积极借助计算机、互联网等新媒体手段,将微课、慕课等新型教学方式积极融入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翻转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眼、耳、手、口、脑并用,全方位提升他们驾驭中医英语的能力。

3.强化中医术语文化背景教学,提高中医知识对外传播精准度

众所周知,中医学虽具自然科学的属性,但它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思维方式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相较于西方医学,它没有什么现代科学术语,但却有大量的中国文化哲学术语。[10]因此,对于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在学习中医英语的过程中,如果仅从概念出发来学习中医术语,而忽视中医术语背后的文化内涵,是根本无法对中医术语形成全面准确认知的。鉴于此,为保证将来学生能够准确地用英语去阐述中医学知识,教师在中医英语授课过程中,对于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中医学术语,如 “气”“精”“阴阳”“五行”等需强化文化背景的导入,让学生明白这些术语的文化本源及发展脉络,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他们真正全面了解中医术语及学说的本质和内涵,提高他们用英语传播中医知识与中医文化的精准度。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复合型师资队伍

一支教学科研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的师资队伍是中医院校英语专业中医英语课程发展的强大支柱。鉴于目前中医英语课程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面临的问题,未来我们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深化教学体制改革,打破院系壁垒,整合师资力量。一方面,引导和鼓励有较高英语水平的中医学教师加入到中医英语教学中来,并创造条件给他们提供英语语言技能方面的培训,逐步提高他们的英语授课能力;另一方面,给有意从事中医英语教学的英语老师提供学习中医知识的机会与环境,不断丰富他们的中医药理论知识,并积极鼓励这些教师走向临床,通过给外国留学生临床带教、给外国专家临床翻译等方式,丰富自己的临床实践经历。第二,坚持“走出去”战略,借助外部资源,打造优秀师资。一方面,鼓励从事中医英语教学的教师进行相关学科的国内外访学或攻读学位,并创造条件加强他们同其他中医院校在中医英语教学与科研方面的合作,通过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的方式,培养一批优秀的中医英语师资;另一方面,拓宽渠道,积极谋求同海外有用英语传授中医学知识的院校展开合作,并邀请这些院校的中医学者和教师来校讲学,为中医英语教师提供培训与辅导,以此来弥补他们在教学与科研上的不足。

五、结束语

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引领下,中医药国际化迎来了全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何让中医英语课程在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在这一个过程中,我们需进一步明确中医英语课程的教学方向,把培养学生的中医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中医英语课程的学习,不仅获得较强的读写译能力,还同时具备较高的中医英语听说能力。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将中医知识的传授与各项英语语言技能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各项教学活动,为真正培养出一批“精英语、懂中医”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术语英语专业英语课程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针对岗位需求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论高校大学学术英语课程的建构
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探究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