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场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提升路径探析
2019-02-16周耀宏
周耀宏
(1.西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藏 拉萨 850000;2.许昌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要凸显的主题是教育者的话语权威及其对受教育者的影响程度和范围,这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教育目标的实现状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的话语权应得到尊重和保护,因为教育者只有通过与受教育者的话语交流与碰撞才能真正实现其话语权。教育者话语权的实现是建立在受教育者对话语内容理解与认同基础上的,而话语内容通常传递着教育者要达到的价值信息导向,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实现的标志是教育者的话语内容体系能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价值体系。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正深刻改变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环境,新媒体场域中的信息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及其教育效果产生着重大影响。藉此,笔者立足新媒体场域这一广阔话语空间,从教育者、受教育者、话语内容和话语环境四个层面来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提升路径。
一、加强教育者新媒体场域中的话语素质能力建设
新媒体场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思想受到洗礼,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媒体场域中信息来源和传播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对教育者提出了有别于传统场域的更高的素质能力要求。如何更好地运用新媒体达成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真正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关键在教育者的队伍建设。
第一,提升教育者的新媒体素养。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互联网得到普及也让各种新兴终端得到广泛运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建设、运用和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1]。新媒体场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具有娴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要具备应对新媒体场域话语权争夺的素质和能力。因为在新媒体场域中,“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社会意识出现多样化的趋势,错误思想的影响难以避免”[2]。首先,教育者要掌握新媒体技术。新媒体的广泛运用大大提升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广度和深度,青年学生更是对新媒体爱不释手。教育者如果还是很古板地停留在过往的场域中,不能与时俱进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很难掌握住网络话语权,面对受教育者在新媒体场域中接受的各种错误思想,也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新一代的大学生凡事都追新求异,网络空间的各种最新信息对他们具有巨大的诱惑力,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场域中的引领作用,教育者必须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其次,教育者要善于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微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一条可以自由、开放、快速了解、掌握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有效途径[3]。教育者在新媒体场域中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基于其对新媒体的熟练掌握,教育者对新媒体的无知必然导致受教育者轻视和不信任的后果,教育者的话语权威就不可能得到维护。教育者在熟练掌握新媒体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新媒体场域中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通过新媒体场域的话语转换及时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动向,融入受教育者的网络空间与其成为“网友”,并就受教育者关注的话题展开平等对话,拉近与他们的心理距离,在潜移默化中赢得受教育者的理解和信赖,进而掌握话语权。最后,教育者要学会运用网络话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场域中的网络话语呈现出简短、随意、个性、创新等特点,青年大学生思想活跃,不拘泥上一代人的说教,这给教育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教育者要善于学习网络话语,最大限度地运用青年大学生们中间广为流行的话语,“以其道还治其人之身”,而切不可按照传统的说教方式生硬地对待他们的思想问题。新媒体场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创新的语言和话语与受教育者产生共鸣,在为他们答疑释惑中赢得学生的尊重,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第二,培养教育者的新媒体话语创新能力。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只有居于主导地位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目的,达到教育效果。当然,教育者主导作用的发挥要建立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仅凭自己的教师身份以势压人是不能让受教育者心服口服的。这就涉及到如何运用语言艺术把做人做事的道理传授到受教育者心田的问题,也就是说,教育者要提升话语创新能力。新媒体场域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对教育者提升话语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育者要创新话语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本身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紧跟党的理论创新和国家的发展大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新媒体场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面临的情势是复杂多变的,网络空间里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异常活跃,教育者要探索与新媒体时代相融合的话语内容,用贴近学生实际、联系国内外形势、结合现实情况的内容去吸引学生,用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话语内容为学生答疑释惑,做好青年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创新话语内容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教材与教学的关系问题,教材更新的滞后性要求教育者要更加关注形势发展,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充实教学内容,用最新例证阐发真理,这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教育者要创新话语方式。新媒体场域中的话语表达要突出灵活性和特色性,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话语表达要注意将传统的师生对话转变为对待一般网民或粉丝的模式。新媒体场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主要是大学生,新媒体场域的海量信息传播冲淡了传统的话语权威,传统的话语权威在他们面前已被削弱。因此,教育者要创新话语方式,用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突出要表达的思想,只有让受教育者在海量信息传播中关注到教育者的话语,教育者的引导作用才能发挥出来,话语权才能得到维护。最后,教育者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滔滔不绝的话语表达来自于教育者储量丰富的知识矿藏,不断更新丰富自身知识储备是教育者应有的素质和能力。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这一论断表明,作为话语主体的教育者,要想使自己的教育话语为受教育者所接受,就要使自己掌握更多的理论,而要掌握更多的理论,就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没有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大量储备,在思维活跃、涉猎广泛的青年大学生面前,教育者很容易败下阵来。
第三,教育者要敢于和善于把握新媒体话语权。新媒体场域中的信息来源和传播是复杂多样的,网络空间的各种声音也此起彼伏,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新媒体场域中与传统场域中一样,要保持政治定力,增强理论自信,深刻认识和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其规律,占领高校思想舆论主阵地,牢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领导权和话语权,发挥引导作用。新媒体场域中的话语权争夺是十分激烈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警惕。话语权的争夺,实质上是在争夺群众,争夺青年大学生,这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首先,教育者要敢于把握新媒体场域中的话语权。面对海量信息,教育者要有敢于占领主阵地和抢占话语先机的政治勇气,敢于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使命担当,敢于亮剑,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新媒体场域中的各种思潮和非主流意识形态总是不失时机、不择手段地与主流意识形态争夺青年、争夺话语权,他们为达目的,不耻采取卑劣手段甚至人身攻击等恶毒方法,意志薄弱者面对强大敌人可能会举手投降。因此,教育者要具有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必胜的信心与勇气,敢于同各种错误思想进行坚决、彻底的斗争。其次,教育者要善于把握新媒体话语权。新媒体场域中各种思潮和杂音是非常善于伪装的,它们打着合理合法、公平正义等旗号干着与党和人民争夺话语权的勾当;也有些别有用心者裹挟群众意志,用欺骗的手段赢得不明真相网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公开在新媒体场域中与党和人民争夺话语权,达到不可告人之目的。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判断是非曲直的能力还不够成熟,很容易被拉拢过去。教育者要教会青年大学生区分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方法,教给他们同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的手段,引导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着光明未来健康成长。最后,教育者要统筹考量受教育者的话语诉求。新媒体场域中思想政治教育双方的关系不同于传统场域,受教育者的话语诉求应该受到尊重。教育者的思维和话语方式如果不能与时俱进,那么就可能让话语权消解或丧失。这不仅是教育者自身的失败,而且将危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信誉和影响力。因此,教育者要认真对待新媒体场域中受教育者合理的话语诉求,在平等对话和交流中对受教育者进行价值观引导,以理服人。只有这样,受教育者心中的疑惑解开了,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者的思想理念,达成教育共识,赢得和巩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二、规范受教育者在新媒体场域中的话语表达行为
新媒体场域中,受教育者的话语表达空间被大大拓展,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能有效地展现自我的存在,这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又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难度。在新媒体场域中,有的受教育者由于其知识不完备、辨别能力不强、遇事处理欠理性,往往会出现口无遮拦、信口开河、胡言乱语、传播谣言等现象,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针对新媒体场域中受教育者话语表达失范现象,高校和教育者要建立规范加强引导,受教育者要提高修养加强自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要共同努力,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第一,高等学校要净化新媒体场域的话语空间。对于新媒体场域的话语规范性问题,仅靠网络参与者的道德自律是不够的,加强网络空间的监管,净化网络话语空间,建设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是思想政治教育主管部门不可推卸的政治责任。新媒体场域的虚拟性、参与者身份的隐蔽性等特征,扩大了青年大学生的话语参与度,原本在现实空间中木讷少语的学生,在网络空间中却变得异常活跃,但难免出现无底线、越红线的状况。对此,高校主管部门要加强网络空间话语规范化的建设工作。首先,高校要建章立制,加强校园文明建设。对于新媒体场域的话语规范,用制度进行硬约束是必不可少的,制度建设是保障。要通过推进校园文明建设,规范青年学生的日常言行和网络用语,用规章制度让新媒体参与者明白,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说了不该说的会受到什么样的惩戒,让受教育者明辨话语是非、增强责任意识。其次,高校要加大宣传,落实相关法律法规。高校主管部门要加强网络和新媒体管理的法律建设,并在广大师生中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要加大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站禁止传播淫移、色情等不良信息自律规范》《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文明上网自律公约》等涉网法律法规,增强青年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规范网络话语行为。最后,高校要完善技术手段,净化校园网络空间。高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校园网络空间的监督和管理,善于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主要的新媒体平台进行跟踪、监控,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对有害信息及时进行过滤、屏蔽等处理,并通过大数据手段梳理重点目标,深挖有害信息背后的传播者或主谋,对于触犯法律的当事人应及时移交有关部门给予处置。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运用技术手段加强新媒体场域的话语管理、构建绿色文明的网络话语环境,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必要措施。
第二,受教育者要养成新媒体场域的话语自律。维护新媒体场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其实质是实现教育者的教育目的,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处于主导地位,受教育者应该维护和尊重教育者的话语权,接受教育者的价值理念。受教育者要养成话语自律,服从于教育者的话语权威。首先,受教育者要养成守法意识。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遵纪守法是新媒体场域参与者的基本底线。在新媒体场域获取信息和发表意见时,受教育者要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弄清楚哪些话可以说哪些话不可以说,哪些话说到什么程度,不触碰法律底线。在微信、QQ等新媒体平台上,受教育者进行网络聊天,或者上传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信息资料时,一定要严守法律底线,不做违法乱纪之事。其次,受教育者要尊重教育者的话语权。新媒体场域中的各方在话语表达过程中,容易自说自话,有时甚至出现自己说话而不让别人说话的情况,不能形成平等交流互动的良好局面。一些受教育者认为新媒体场域是自由空间,不用像现实世界一样压抑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而是基于一些浅薄的认知或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蛊惑,对凡是和自己观点不一致的就大肆批判和抨击,对教育者的话语表达毫无敬畏之心。尊重教育者的话语权是受教育者最基本的素养,更是其少走弯路甚至避免错路和邪路的必然选择。最后,受教育者要养成新媒体话语的道德自律。新媒体场域中参与者身份的隐蔽性会使其产生某种错觉,即认为反正在网络空间说什么做什么都没有人知道其真实身份,以至于新媒体空间中的人性自觉经受不起虚拟世界的考验,说假话、传播谣言、无事生非等突破道德底线的行为时有发生,人性中罪恶的原始冲动代替理性思维,甚至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及后果。因此,受教育者在新媒体场域中同样需要养成坚定的道德自律,在网络空间的交流中同样要彼此尊重、敞开心扉、真诚交流,弘扬社会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培育对受教育者新媒体场域话语规范自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维护固然需要得到受教育者的认同才能最终实现,但教育者真理性的话语未必都能得到受教育者的认同。不能准确把握教育者的话语信息,没有养成新媒体场域话语规范自觉,是受教育者自身的局限性使然。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效,在根本上还得依靠教育者坚定的话语自信和充满征服力的话语权威,教育者自身的话语规范自觉是赢得尊重和话语权的必备条件。首先,明确对受教育者新媒体场域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指向。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主导性的角色,其自身必须具有完全正确的政治定力,毫不掩饰自己作为党和国家理论与大政方针传导人的角色,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目标的指向是明确和坚定正确的。无论受教育者怎样迷茫彷徨,也无论新媒体场域中再多的杂音噪音,教育者总能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颠扑不破的真理赢得话语权,让受教育者心服口服。其次,规范对受教育者新媒体场域中的语言表达。逻辑严密、论证充分、事例典型且具有真情实感,是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赢得话语权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应规范自己的话语表达,让受教育者在倾听其话语的过程中感受到真理的力量,感受到真情的魅力。教育者规范的话语表达能够让受教育者准确无误地接受和领会教育者的话语内涵,深刻感受到教育者的良苦用心。在教育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差、教育者话语权丧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语言表达的不规范,受教育者感受到的是教育者的虚情假意、矫揉造作、弄虚作假和华而不实。最后,端正对受教育者新媒体场域中的话语态度。新媒体场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在教育双方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的沟通交流,双方在沟通过程中,看不到对方的表情,其他肢体语言也无从知晓,只是通过声音或文字的交流并不能完整展现教育双方的真实情况,不能有效体会声音或文字的弦外之音。如果这时候教育者态度不够端正,出现对受教育者不够尊重、不够友好、不够平等的情况,那么受教育者出于自我保护会对教育者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厌恶反感,进而影响教育者在受教育者心中的形象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创新新媒体场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发展的推动力量。“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生命力和战斗力的不竭动力。”[5]494新媒体场域中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极其快速,这增强了话语内容的复杂性,使受教育者在接受信息时识别难度加大,再加上青年大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不满,高校只有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做到理论与实际共进退,才能发挥出其指导实践、引领社会思潮的作用。
第一,加强新媒体场域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理论研究。新媒体场域中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日益激烈,这种争夺一方面表现为对某个事件的赞同与反对,其背后的实质是争夺更多的赞同和支持者,即对人的争夺。新媒体场域中话语权的争夺不能简单地被看着偶然事件,教育者要深入分析话语背后真正的目的和动机,话语承载信息的复杂性给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提出了新要求。首先,要加强对新媒体场域下信息传播规律的研究。话语权生成和信息传播规律是密切相关的,现代信息传播更多地通过新媒体展开,信息在新媒体场域中的质和量直接影响着其在信息传播中造成的结果。教育者要研究新媒体场域中信息传播的特点、走势、运行等基本规律,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场域中的发生、接收、反应机制等规律,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其次,要自觉塑造适应新媒体场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话语权的获得不是等靠要就能得到的,教育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既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转化为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体系,把教学体系创新性地转化为价值体系,使严肃刻板、枯燥乏味的理论体系转变为富有吸引力的动感体系,把那些陈旧落后的内容改造为适应新形势的新潮思想,从而赢得青年大学生的热爱,赢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最后,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作为高校主导话语权的实现路径研究。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最根本的就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教育中的指导地位,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文化发展,解决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新媒体场域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主导地位所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需要教育者认真对待。
第二,加强新媒体场域中各种意识形态的话语整合。新媒体的运用大大方便和加快了各种思想意识的产生与传播,各种声音在新媒体场域中都要放大自己的音量,以引起更多的关注。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关注各种杂音的人多了,势必会降低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关注,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就此展开。如何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种意识形态话语的共识,最大限度降低话语权争夺所产生的离心作用,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首先,加强对传统文化意识形态话语积极因素的整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必要的,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人民、培育新人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在新媒体场域中,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打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幌子,掺杂掺假、借古讽今、以古否今,把一些封建糟粕美誉为国粹,把一些真正的优秀传统污蔑为流毒,混淆视听、颠倒黑白,给正在成长中的青年大学生造成极大的思想混乱。有些人借用爱国主义之名,搞极端民族主义,裹挟青年学生。因此,教育者要善于运用新媒体及时澄清是非,甄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纠正歪理邪说,和各种错误思想作坚决的斗争。其次,加强对西方文化意识形态话语的整肃。一般意义上讲,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是人类进步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增进各国、各民族间相互了解的重要途径,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是必要的。西方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是可以汲取以为我所用的,西方文化中的有害因素更应坚决予以清除。新媒体场域中诸如“普世价值论”“意识形态终结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等“西化”思想不断渗透,西方“自由”“民主”“多党制”等“分化”观点充斥新媒体场域,给活跃在新媒体平台的青年学生带来了思想冲击和不良影响。因此,教育者应当引导受教育者提高辨别能力,认清哪些是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哪些是西方“和平演变”手段。最后,加强对当代各种错误思潮的整顿。改革开放40多年,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日趋多元,各种错误思潮不断泛起,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有所抬头,对世界观正在形成中的青年大学生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教育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增强政治敏感性,提高政治站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牢固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第三,加强新媒体场域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内容创新。“创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概念、学术语言,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观点、学术方法,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5]88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是话语体系的核心要素,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必须不断丰富和创新话语内容。首先,要把教材话语转化为教学话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新媒体场域中的课堂教学为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的转化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教育者要学会运用新媒体把教材话语转化为PPT、音频、视频、图画等新的教学话语呈现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的积极性,而不是依靠粉笔板书和教师的课堂说教,要最大限度地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其次,要把知识话语转化为价值话语。新媒体场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讲是要让受教育者获得教育者所灌输的知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大的收获应该是价值观的习得。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如何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价值观,而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传授知识上。教书的目的在于育人,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所在。知识话语是载体,但知识话语只有转化为价值话语,才能使受教育者在相关知识的掌握中获得人格的培养和人性的历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饰演的是一个发动者、组织者、领路者的角色,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能动性,尊重大学生自主选择信息的权利,正确引导大学生在网上发布和传播各种信息,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从内心真正接受并认同教师提供的各种信息。”[6]最后,要把理论话语转化为实践话语。“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新媒体场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语言表达方面应该有别于传统场域,教育者要把晦涩难懂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等理论话语表达转变为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以便于他们理解把握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需要教育者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和高超的话语表达技巧,把深奥的理论话语转化为浅显易懂的通俗话语,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占居主动权,赢得话语权。
四、优化新媒体场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环境
新媒体场域中,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掌控与维护,除了掌控好作为主体的教育者的基本素质与能力、作为客体的受教育者的基本要求与自律、作为载体的话语内容的丰富与完善等三个基本要素之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即话语环境。新媒体场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在上述因素基本具备的前提下,环境因素就发挥了促进和推动作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话语环境的优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效果的提升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
第一,加强互联网信息的监督和管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9年2月28日在京发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称:“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普及率达59.6%;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7]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新媒体场域中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强网络信息传播的监督和管理势在必行。首先,要加强互联网思想理论平台建设与管理。新媒体场域中的话语权争夺是激烈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互联网平台建设是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和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1]要通过建立红色网站、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各种主导品牌网站以及微信、微博公众号等平台扩大网络规模,扩大信息量,增强教育功能,抢占思想政治教育制高点,在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新媒体平台建设完善过程中掌握话语权。其次,要完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新媒体场域中的各种信息传播是异常活跃的,如果不进行有效的跟踪监测并及时引导化解,就极易形成网络舆情事件,出现难以挽回的局面。因此,加强网络舆情的监测,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重要问题。教育者要密切跟踪监测大学生经常使用的新媒体平台,特别是加强百度贴吧、QQ群、微博、微信等社交载体,对他们在这些平台上所关注的问题和发表的内容进行观察、分析和研判,密切注意其思想的变化及动向,对于一些敏感话题或容易引起更多舆论的话题,要及时采取措施给予引导,避免舆论事态的蔓延和扩大。最后,要加强网络空间信息传播管控。“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传播手段的深刻变革,已经并将继续对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要高度重视和善于运用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引导舆论。”[5]496加强网络空间信息传播的管理,就是要对运行在新媒体场域中的各种信息平台进行监控,加强信息平台的准入许可管理,严格审查、严密把关,严格执行网站由承建单位负责,QQ群、微信群等由群主负责的监督管理制度,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新媒体的运行监管和新媒体平台信息发布的审查,信息的发布、过滤和屏蔽等操作则由管理部门实施,严管新媒体参与者的网络言行,营造绿色、健康、文明的校园网络环境。
第二,建立健全教育双方交流沟通机制。新媒体场域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从根本上说是能够就共同关心的话题达成一致的,这种一致应该以教育者的教育目的基本实现为标志,其间可以有一定的话语妥协,但最终应该是受教育者对教育者话语权的认同。强制性的硬灌输是不能取得应有效果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新媒体场域中的话语交流应该建立在平等基础上,即应当在一定平台上通过和谐的交流沟通机制来实现。首先,建立健全线上沟通交流机制。新媒体场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完善的线上交流沟通机制是题中应有之意,新媒体的发展为密切授教双方关系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及时解决受教育者的思想困惑成为可能。当代大学生更喜欢运用新媒体终端,QQ、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为教育双方“一对一”进行交流沟通提供了便利,微博、微信公众号、QQ群、微信群等为“一对多”进行信息发布并及时回应提供了平台。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这些平台和机制的建立大大压缩了教育双方的沟通交流空间,消除了教育双方的距离感和时间差,使得交流沟通更为便捷。其次,建立健全线下沟通交流机制。新媒体场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新媒体平台,传统的交流沟通机制优势也很明显,线上的问题最终要回归到线下来解决。建立线上线下互动机制是解决思想问题的关键,受教育者更多面对的问题是现实生活中的困惑和无助,但在现实生活中又找不到合适的解决办法,所以就在网络空间寻找应对之策。面对教育者的话语教诲,如果受教育者在网络空间沟通交流中不能心服口服,那么回到线下进行面对面的辩论也不失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这样更能展示教育者的人格魅力,有利于促进问题的解决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维护。再次,建立完善平等的沟通交流机制。开放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社会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不管一个人的出身背景、经济状况、社会关系、生活习惯等有多么不同,渴望平等相待是其基本权利,话语权也是如此。新媒体场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了传统场域中教育双方显而易见的地位悬殊和身份的不平等,使受教育者在新媒体平台展示出与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一面。因此,在新媒体场域中,教育者应该摒弃居高临下的教育姿态,用平等的方式、平和的语气、平静的心态对待来自受教育者的各种质疑,然后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宽广的见识、丰富的人生阅历,让受教育者受到启发和教育。受教育者也应该在尊重教育者的前提下,虚心接受教育者的话语洗礼,毕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的角色和其发挥的作用是受教育者必须明确的。盲目的抵触和不辨真伪的否定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更不是交流沟通的可举之措,话语交锋之后是要达成共识,使各项事业向着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三,构建完善话语信息反馈机制。新媒体场域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能否得到把握和维护,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能否得到实现,需要有一个来自受教育者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评价机制即教育实效性的反馈机制来评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教育效果不能由教育者自己来评价,或者教育者自己进行主观判断,客观效果应该以客体的感受和第三方的评判为标准。建立完善的话语信息反馈机制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的必然要求。首先,应构建合理的新媒体话语表达机制。在新媒体场域中,由于信息传播的虚拟性、隐蔽性、平等性等特征,新媒体日益成为参与者表达意见、发表观点、表明态度的重要载体,这种表达机制既要顺畅、健康,又要受到一定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在完善的话语表达机制下,教育者可以了解和掌握受教育者的思想动向、心理变化,及时把握各种思潮对受教育者的影响,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应对。其次,构建快速的新媒体话语反应机制。新媒体场域中各种思潮、各种思想观点的话语传播是猝不及防的,何种话语何时在何平台上以何种方式传播往往是教育者把握不住的,话语制造者借助新媒体平台扩散话语信息,煽动和影响网民,和主流意识形态争夺思想阵地。因此,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优势,建立新媒体舆情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发现问题,抢占话语先机,掌握主动权。最后,构建科学的新媒体话语分析机制。新媒体场域中各方参与者的话语对受教育者有什么影响,影响到什么程度,教育者应该通过信息反馈机制把受教育者的反应及时收集上来,运用大数据方法,对受教育者的反应做出定量或定性分析,并把这种从信息收集到做出分析的方法作为长效机制固定下来,以便为教育者科学评判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供直接的决策参考。通过建立科学的新媒体话语分析机制,教育者就能对受教育者的反应及时做出监测、分析和研判,有针对性地行使话语权,做到有的放矢,牢牢占领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事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基础性、战略性的基本问题,关乎青年的未来、国家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8]新媒体场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掌控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齐抓共管,形成合力。高校意识形态主管部门要建章立制,依法治理,从严管理,牢牢掌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教育者要自觉履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责任,把立德树人摆在重要的位置,提升抵御风险和抢占话语先机的能力,牢固掌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受教育者要规范自己在新媒体场域中的话语行为,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严守法律边界和道德底线是对所有新媒体参与者的基本要求;提升是非曲直的辨别能力、不信谣不传谣是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赢得话语权、增强吸引力和影响力,关键在教育内容的创新,应努力构建创新性的新媒体场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在我国对外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对其教育效果产生着深刻的影响,高校必须营造良好的新媒体网络话语环境和校园舆论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定社会主义性质,坚决铸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