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研究
——以池州学院为例

2019-02-16徐迎利徐生梅杨荣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徐迎利,徐生梅,杨荣

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各高校要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结合本校实际,制订科学、系统的教学大纲,组织实施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目前,高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经相当普遍,但每所学校对课程的重视程度、教学内容、开展形式及考核方式均有所不同。纵观各方面的实际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没有预想的那样受学生欢迎。为了更贴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真正实现其服务于实践的需要,池州学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与实践,将更符合学科特点的体验式教学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

20世纪70年代,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兴起于美国[1]。体验式教学(Experiential Teaching)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去领悟知识,再回归实践的教学模式[2]。大卫·库伯(David Kolb)认为体验式教学包括4个要素:一是对身边的事物有详细具体的自身体验;二是观察与反思;三是对生活中所看到的事物及思考的问题进行整合,形成抽象的概念;四是将归纳、总结的理论运用于实际生活,对一些概念性的意义进行实践性检验[3]。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学者开始对体验式教学模式进行系统研究,并将其运用于外语阅读与作文课的教学活动中。

为了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采用主题的方式开展教学。教学内容突出“适用”“适需”的特点,主要依据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而不是学科的逻辑体系[4]。课程的8个主题依次是:大学新生入学适应、大学生人际心理、大学生情绪管理、大学生学习心理、大学生自我意识、大学生爱情心理、大学生生命教育和大学生挫折教育。池州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推行以体验式教学为主、理论讲述为辅的教学改革,提倡学生在参与、体验中领悟和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选取已完成一学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的池州学院2017级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调查表》,在最后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束后,由任课教师现场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425份,回收有效问卷410份,有效回收率达96.5%。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输入与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认知分析

在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认知调查中,有1.5%的学生认为“心理不健康的人才需要学”,4.6%的学生认为“需要的时候再去学习”,93.9%的学生认为“是每个人都需要学习的知识和能力”。可见,大部分学生在经过一年的学习后,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较正确的认识与评价,只有个别学生还存在一些认知不足和偏见,这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即普及心理健康的观念,让更多的人知道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二)学生对教学主题的印象分析

在所学习的8个主题中,调查学生对哪些主题印象最深。由调查结果可知,在中、小学阶段排第一的学习心理到大学阶段变成倒数第二,而以前被家长和教师忽视的人际关系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分别以80.0%和75.9%的比例位居前列。步入大学后,学生遇到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寝室人际关系的处理以及由人际关系与新环境所引发的一系列情绪管理问题。教学内容正是根据学生实际遇到的问题进行设计的。如在大学生人际心理主题中,学生遇到的人际关系问题在课堂上以情景剧的形式呈现,引发学生对人际关系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解决措施进行思考。同时,采用课后作业“我是你的天使”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关心别人和被人关心是怎样的一种感受,进而懂得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学习人际交往的方法。

(三)学生对教学主题的重要性分析

在学生对教学主题的重要性调查中,有59.3%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开设大学生人际心理主题,其中,有34.4%的学生将其排在第1位,24.9%的学生将其排在第2位;有24.4%的学生将大学生生命教育主题排在第1位,可见部分学生已经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由于生命教育所占课时最少,只有2个课时,教师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体验,因此,今后可以在学时上做适当调整,以满足学生对该主题的需求;有28.8%的学生将大学生情绪管理主题排在第2位,位居人际心理主题之后;将大学生自我意识主题排在第3位的学生比例最多,达到20.5%,这说明部分大学生已经认识到了解自我的重要性;有55.6%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大学生爱情心理主题,其中,有12.0%的学生将其排在第4位;对于大学生挫折教育主题,有64.1%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只是在排序上除了选择第2、第4排位的学生比例达到10.0%以上之外,其余的分布较均匀,都未达到10.0%。这说明大学生意识到了挫折教育的必要性,但对其重要性,受个人生活环境和经历的影响,各自看法不同。

选择率最低的是大学新生入学适应主题,有67.8%的学生认为没必要开设,这与课程设置的预期不相符。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受到教学内容和课程开设时间的影响。首先,大学新生入学适应主题的内容较庞杂,新生入学适应是概述性的,每个问题都会谈到但又不会详细谈,如人际关系、情绪管理、自我意识等问题都会被提到,但又不能像每个单一的主题那样进行深入的探讨,所以学生觉得泛泛而谈,收获不大。其次,从时间上讲,限于整个学校教学任务的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从新生上课第一天就开始的,许多班级的第一节课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而学生还没来得及去深刻体验、了解大学生活与学习,这也说明了体验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另一选择率低的主题是大学生学习心理,有55.1%的学生认为没必要开设,除了有10.0%的学生将其排在第3位以外,选择其他位次的学生比例皆少于10.0%。

(四)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喜好分析

列举日常教学中常用的8种教学方法: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心理游戏、小组讨论、心理测验、理论讲述、视听材料、心理短剧表演,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喜好程度对其进行选择并排序。由调查结果可知,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法是心理游戏,有28.8%的学生将其排在第1位,其余依次是案例分析(19.0%)、角色扮演(17.8%)、心理测验(12.2%)、视听材料(9.8%)、心理短剧表演(8.3%)、理论讲述(3.2%)、小组讨论(2.4%)。

心理游戏摒弃了传统的理论讲授,充分体现了心理学的参与性与体验性特点,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掌握心理知识,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学生参与心理游戏的积极性很高,是今后值得进一步提倡和完善的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因所选案例来自于现实,与学生生活贴近,所以学生能从案例中看到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并通过讨论和教师指引,学会如何去应对和处理相似问题。

理论讲述不受欢迎在预料之中,但小组讨论最不受欢迎与课程设置的预期有些偏差。在上课初期,学生对小组讨论还有一些热情,但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发现大部分学生并不是很愿意在别人面前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或向同学过分地暴露自我。因此,一些涉及个人心理的内容就不容易开展,这和大学里的人际关系也有一定的关联。一般关系较好的同学之间愿意分享,但教师在最初分组时并没有按寝室分,而是为了促进同学间的交往,故意打乱寝室界限,随机分组。因此,随着学生新鲜度的降低,小组讨论受欢迎的程度也降低了。

(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属性及作用分析

在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属性的调查中,有54.9%的学生希望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该课程。在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用的调查中,有30.5%的学生认为非常有用,59.0%的学生认为比较有用,6.8%的学生认为无所谓,2.7%的学生认为基本没用,1.0%的学生认为完全没用。可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时间分析

在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时间的调查中,有50.7%的学生认为分散在大学的不同阶段更适合,44.4%的学生认为在大一开设,2.9%的学生认为在大二开设,1.5%的学生认为在大三开设,0.5%的学生认为在大四开设。可以看出,大学生更喜欢自主选择,即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时间。心理问题随着个人生活的不同阶段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当没有出现问题时,学生的需求性不足,导致学习动机不强,因此,总会有一部分学生觉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自己作用不大。但是,随着大学生活的深入,问题不断涌现,将课程的不同主题分散在大学的不同阶段开设,能使其更有效地为大学生服务。

三、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综合以上调查结果可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有较好的效果。从教学内容上看,有6个主题获得了学生的肯定,存在争议的2个主题也并不是完全被否定,而是需要在课程的开设时间及教学内容上进一步改进,使其更能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从教学方法上看,将团体心理辅导中的一些心理游戏用于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体验性、参与性,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改革,达到了课程预期设计的目标。从学生评价结果上看,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我们可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调整课程开设时间,改进教学内容

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总体反应良好,对于所开展的教学主题基本赞同。对于不太受欢迎的大学新生适应和学习心理主题,可以在教学时间、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调整,进而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

(二)体验式教学方法的改进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体验完成后一般需要进行小组讨论,使个体之间的体验与感受能够进行更好的沟通与交流,使个体理解面对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与想法,并对个人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帮助个体了解心理的多元化。班级小组讨论经常会涉及个人暴露的问题,而一般的团体心理辅导人数较少且只有在建立起了稳定、信任的基础上,个体的分享才会更多一些。但目前班级人数一般在50人左右,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不够稳定和信任,导致一些学生从最初的愿意暴露到逐渐封闭不愿暴露。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愿意通过网络等较隐秘的手段暴露自我,这也避免了在同学面前直接暴露自我的不足。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移动教学手段和网络途径,如使用超星学习通的教学系统,可以使学生在讨论与分享时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教学时间段设置方式的改进

在不同的年级阶段,根据大部分学生会遇到的问题开设相应的主题更具针对性,也实现了“适需”“适用”的原则。同时,通过校园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在遇到相应的问题时,可以随时登录课程网页学习自己需要的主题,且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随着移动教学方式的开展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OOC示范课程的对外开放,会逐渐得到改善。但与课堂实践活动相比,网络教学的体验性较差,在课堂上和同学分享、体验一个问题能发挥群体感染的作用,因此,二者的结合是最佳的教学途径。

四、结论

根据调查结果,对于目前池州学院所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出以下结论:(1)93.9%的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正确的认识,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94.6%的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对于目前所开设的8个教学主题,学生认为涵盖适当,无需再增加。学生印象最深的3个教学主题分别是大学生人际心理、大学生情绪管理和大学生爱情心理;(3)学生对于8个教学主题的重要性排序依次是:大学生人际心理、大学生情绪管理、大学生生命教育、大学生自我意识、大学生爱情心理等;(4)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中,受学生欢迎的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心理游戏、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心理测验、视听材料、心理短剧表演、理论讲授,最不受欢迎的是小组讨论;(5)大部分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且分散在大学的不同阶段更好。

五、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对已完成一学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的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涉及到了不同任课教师所带的班级,且文理科兼有。因此,调查结果能够反映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真实看法。不足之处是学生刚刚上完课,有些主题涉及的问题还没遇到,所以体会可能有所不同,每个人的关注点也会有所差异。如大学新生入学适应和学习心理主题,如果做一个纵向调查,等他们到大三、大四年级的时候再做调查,可能当他们回想起大一时学习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某些内容时,会对其重新产生认识。这也是今后的研究思路,即从纵向角度分析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认识是否有所变化。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