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维导图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9-02-16丁文君李民

关键词:经济学导图内容

丁文君,李民

思维导图是英国学者东尼·博赞(Tony Buzan)提出的一种全方位的视觉和图解思考工具[1]。简单地说,思维导图就是以关键词、关键图象为结点画一张网状结构图,把工作对象的重点和逻辑结构呈现出来。思维导图是学习和研究的利器,以思维导图的形式阅读、预习、记笔记、复习,可以有效地储存、组织和优化信息,使学习变得更加巧妙、快捷和有趣。东尼·博赞指出,人脑的2个半球是分工协作的,左半球主要负责逻辑、语言、列表、线性、数字、分析等学术活动,右半球主要负责节奏、想象、色彩、梦幻、空间感、整体观念等艺术活动,同时给2个半球的刺激越多,大脑的工作效率就越高。传统的学习模式只调用了阅读、写作、计算等线性分析能力,就像用单脚跑马拉松一样,是一种巨大的能力损失。思维导图可以同时挖掘、利用大脑2个半球的所有功能,帮助2个半球沟通合作、相互强化,开启想象、创意、分析、记忆的头脑风暴,从而有助于更好地思考、更强地记忆。这些特点使得思维导图非常适合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应用。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财会、管理专业必修的基础专业课程,通常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课,教学时数为54~72节。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2个部分,理论体系庞大,逻辑严密,有一定的抽象性,要理解、记忆的知识点较多,但授课时间相对较短,因此,除了教师在课堂上讲解重点以外,还需要学生课下看书自学。大部分院校选择高鸿业先生主编的《西方经济学》作为教材,该书属于中级经济学,按照知识的树状结构编纂,内容丰富,还运用了一些数理推导,学生普遍反映较难。这主要是由于大一学生缺乏思维训练,不会主动学习。不会看书的学生往往从书的第一页读起,遇到难点就觉得沮丧,常选择玩手机作为逃避,勉强看下去也会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导致书看完了还是没学懂,到考试的时候,就只能死记硬背,临时抱佛脚。

思维导图有利于我们对知识的记忆和整体把握。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点,可以发现看似零散的理论知识背后的逻辑思路,从一个知识点可以轻松地联想到其他知识点,不需要用太多的努力就能理解并记住大部分内容。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辅助学习,既能授人以鱼,帮学生学好西方经济学课程知识,也能授人以渔,帮助学生掌握一种创新性的思考工具,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都有好处。

一、相关研究现状

自上世纪60年代东尼·博赞创造并宣传思维导图以来,这种思维工具在世界各地的教育、商业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新加坡把思维导图作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韩国把思维导图设为基础教育课程;我国也出现了一些关于思维导图的培训,不过主要针对演讲、管理等商业活动。

近年来,一些教师尝试把思维导图应用于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涌现了一批介绍教学经验的文献。然而,思维导图在我国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还不普遍,相关研究比较少。例如,谢金云介绍了思维导图的基本知识,探讨了如何利用思维导图提高经济学教学质量[2];赵海峰和颜加勇讨论了经济学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的必要性[3];王丹介绍了民办院校应用思维导图进行经济学教学的经验[4];蒋丹璐通过调研发现,在旅游经济学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5];杜雯翠对思维导图应用于经济学教学中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6],等等。

二、思维导图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可以应用于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和科研的各个环节中。例如,教师可以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备课,学生可以用思维导图制订学习计划、预习、复习、思考、记笔记、写论文提纲等。本研究对3种最主要的应用场景进行探讨。

(一)教师备课

教师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备课非常方便、高效。传统的教案采用大量的文字书写,列举要讲授的内容、重点、难点,这种标准的线性笔记具有2个弊端:一是在备课时思维不活跃,容易局限于书本知识,无法进行发散性思维;二是在讲课时,对着教案讲,干巴巴的,不容易唤起学生的兴趣,脱离教案讲,又不好随时查阅。在备课时画一张思维导图,就可以避免这些问题。思维导图具有动态的形式,丰富的色彩和图案从中心向外发散,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把全部授课内容展现在一张纸上,一目了然。教师用思维导图备课,先以主题为中心进行发散思维,把有关的知识点、理论、案例甚至轶事全部列举出来,再按照逻辑结构、相关性进行筛选、分类和组织,将其作为思维导图的主要分支和子分支。最后,用恰当的颜色和顺序把这些分支画到思维导图上。例如,可以按照讲课的顺序,沿顺时针方向把分支添加到思维导图上,重点内容用黄色,难点内容用红色,课堂讲解时间短的用浅色,时间长的用深色,等等。教师要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备课,就必须对授课内容进行深度思考和精心组织,这样教师必然十分熟悉授课内容,完全可以脱稿授课。另外,思维导图既直观又醒目,包含了大量的信息,教师在上课时看一眼思维导图,就可以检查有没有偏离教学安排,非常方便。

(二)学生预习

教师在第一节课就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思维导图来辅助学习,掌握快速学习的方法。学习一门新课程,就像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旅游,要先建立起整体认识,看看目的地介绍,了解行程有多远、路途是否艰苦、需要多少努力、可期待什么收获等。思维导图就如旅游景点线路图一样,把课程最核心的内容及其逻辑关系勾勒出来,明明白白地告诉学生,在这门课程中可以学到什么,使学生充满好奇和期待。具体做法是,以西方经济学课程为中心,画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历史沿革、发展趋势等主要分支,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目录和绪论,一一添加子分支并将其填满,进而完成课程的第一幅思维导图。

教会学生如何创作思维导图以后,就可以要求他们每次在课前画一张思维导图作为预习。创作思维导图,要用整体性思维,总览所学的内容,体现逻辑结构,特别是要把不理解的节点用醒目的颜色标记出来。还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在思维导图上画一些空白分支,然后就主题进行联想,用符合或违背相关经济学原理的日常现象填充这些分支。如此预习以后,学生就会带着问题听课,上课时一边听讲,一边对思维导图进行补充和修改,以此作为课堂笔记;还可以就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问,进行课堂讨论。这样,学生学到的就不是书本上的死知识,而是学会活学活用。经过预习和教学,学生对课程有了深入的了解,他们画的思维导图,也可以作为进一步学习和复习的基础。

(三)考前复习

期末复习时,学生可以用思维导图做复习计划,还可以用思维导图来整理所学的知识,强化记忆。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用思维导图做的笔记,每张导图都显示了相关章节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学生可以翻看这些笔记,回忆所学的内容,同时看书进行印证,对不清楚、不理解的问题加强复习。复习完笔记以后,学生已经完全理解了书本内容,这时可以放下书本和笔记,重新创作一幅思维导图,按照自己的理解,把学到的知识全部画出来。当学生能够依靠记忆创作出良好的思维导图时,说明已经熟练掌握了该门课程知识。

三、结语

思维导图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工具。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应用思维导图,可以使教师更好地备课,学生更好地学习。鼓励学生就学习内容创作思维导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转化学生的思维方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学生习惯了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和分析问题,就会自动地将其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以及论文写作、会议记录、流程规划、项目管理等场景中,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非常有益。

猜你喜欢

经济学导图内容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简明经济学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思维导图
主要内容
第6章 一次函数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