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融合
2019-02-15牛琳
牛 琳
(长治医学院 思政部,山西 长治 046000)
1 让红色文化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头活水
新的历史时期,要把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相融合,使红色文化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头与活水。
1.1 让红色文化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头
1840年,鸦片战争将中国从一个主权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此,中华民族进入了灾难沉重的历史时期,人民进入了水深火热的时代,中华儿女开始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近代史上一次次改良,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民族危机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究其原因,“是这些阶级自身存在着局限性,更在于这些改良派、革命派缺乏科学的革命理论作为指导”[1]。中国共产党人从十月革命中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及对革命实践的指导意义,从而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武器。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初步展示出伟大的革命力量,让中国革命呈现出新的活力,引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从被动时代进入主动时代。
1.1.1 革命主体鲜明
革命主体直接影响着中国革命的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革命主体鲜明起来,人民群众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他们不仅成为中国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而且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中坚力量,成为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2]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剖析了近代中国革命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凸显人民群众的革命主体地位,广大人民群众没有被发动起来,群众运动没有得到广泛而有效的组织。为了凸显人民群众的革命主体地位,需要深入持久地解读、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精髓,并结合中国特定的时代和国情。红色文化成为革命人民的一面旗帜,也让人民找到了精神家园,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理论基础,成为革命文化的源头。
1.1.2 理想信念坚定
理想与信念是明灯,是风向标。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指出:“一个国家的力量之源在于民众,民众的力量又决定于民众的觉醒程度。”当民众觉悟提高了,能够明了一切并化为一种自觉行动时,国家才能拥有无穷的力量。十月革命让中国人民看到了曙光,对共产主义思想有了直观的认识,共产主义思想不再是海市蜃楼,不是脱离实际的空想,而是经过革命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共产主义成为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崇高理想信念,红色根据地、红色文化成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生动体现,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容。
1.1.3 价值原则明确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坚持集体主义,它明确了集体和个人的辩证关系,也明确了基本的价值取向。“它的基本内涵是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倡导集体利益为上,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冲突时,个人利益应当服务于、服从于集体利益”。集体要为个人创造适宜的发展环境,并创造有助于个人发展的条件,促进个人全面发展,从而实现集体、个人利益的长远发展。
“集体主义成为红色文化的思想核心,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倡导的集体主义思想价值观念不仅对中国革命发挥着指导作用,也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3],并在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雷锋精神等,都以生动的集体实践体现了集体主义价值观,也展示出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原则与基本方法。
1.2 红色文化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活水
人们的生活不仅包括物质生活,也包括文化生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革命的成果,也是中国实践的成果,是对人类先进文化和文明的继承、发扬与创新。它如活水,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不断创造新的成果。
1.2.1 毛泽东思想
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体现出红色革命精神。它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集体主义价值观、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从而孕育了毛泽东思想,铸就了毛泽东思想鲜活而富有高度的灵魂,坚持独立自主,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群众路线”[4]。在长期的革命与社会主义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实践,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而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指明了革命与实践的方向与路线,形成了中国化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独特的思想与智慧。
1.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一潭死水,而是站在历史新高度审视人类历史的发展。它不是金科玉律,“它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的国情、具体的历史背景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情境灵活地把握、灵活地发展、灵活地创造”[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中国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机结合的产物。红色文化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强大推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特质,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核。它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丰富,不断走向深入,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这些理论使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在复杂的时代环境下,具有强大精神推动力和支撑力量,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内涵,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升级。
1.2.3 中国梦
2012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新时期社会主义发展实际,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构想。中国梦的提出,是基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目标,它凝聚人心,引领人们回顾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经历的深重苦难,回顾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振兴而做出的牺牲和不懈的奋斗。中国梦成为凝聚国人的精神动力,也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梦想与希望。新一代中央领导人指出,要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一切中国力量。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历史的积淀,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精神基础上形成的。从抗战时期到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时期,它为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持,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有机融合的产物,展示出中国风貌,显示出中国气概。
2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红色文化
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历程与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成就,显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于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当前多元文化冲击的时代背景下,一个民族要保持凝聚力与独立性,必须要保持文化的独立性,要体现出文化的民族性,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一代又一代领导人,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红色文化。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思维、传统文化与世界优秀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保障与宝贵财富[6]。新时期,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红色文化,丰富红色文化的内涵。
2.1 提高文化影响力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使中国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世界对中国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很多国外的学者开始关注中国文化,一些国家兴起了中国热。“国外对中国文化所表现出来的热情,不是被动的,而是自发的。”在世界一体化进程中,中国文化要积极吸纳世界一切先进的文化,从而不断提升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目前,我国在海外多地设立“孔子学院”,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也扭转了部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存在的认识偏差。
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基于文化的阶段性与时代性,系统地认识红色文化。要认识到从毛泽东思想到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跨越时代局限性,体现出一定的前瞻性。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红色文化也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得以丰富[7]。
红色文化的发展需要我们将红色文化与中国国情有机结合起来,与世界发展的大局结合起来。打破狭隘的发展观,确立大思想、大格局。它不仅要体现一个国家的方针、政策,还要体现前瞻性,成为世界最先进的文化,创造出适应国情、保持世界领先的红色文化,展示红色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2.2 保持中国文化特色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它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以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新的历史时期,伴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也不断增加。因此,要进一步发展文化,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新时期,中国文化建设要始终保持中国文化特色,“在多元文化冲击下,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积极吸纳世界一切先进的文化,使之成为中国特色文化的有益滋养。”当前,尽管一些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市场后,对中国人民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是文化的侵蚀。我们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引领,高举中国特色的文化旗帜,特别是红色文化的旗帜,展示中国文化特色,彰显红色文化的影响力,才能以中国文化风格保持中国文化特色,并丰富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
2.3 推动文化产业化
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都能转化为生产力,在世界一体化发展大趋势下,文化已经成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它为各国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并成为这个民族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国要基于当前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加速文化产业化发展进程。加大文化产业投入,并将文化产业化发展作为国家战略。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都将文化发展作为一个重点,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建设,对中国文化,尤其是红色文化的发展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尽管我国文化产业化进程相对缓慢,但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臻成熟,在文化产业兼容共同发展理念的驱动下,批判地借鉴世界一切先进的文化,实现在中国大地落地生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推动红色文化的繁荣,从而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与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精神支持。
3 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融合的文化视域展望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先进的理论,也是一种先进的文化观念。它传入中国并指导中国红色文化建设,本身就体现出很强的文化属性。新的历史时期,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融合,需要确立文化视域。
3.1 立足中国化
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融合,要立足于本地化,始终坚持中国特色,而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无论是当前,还是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红色文化的融合,都要把立足点放在中国具体的历史和现实环境下,寻求两者融合的有效路径。
3.1.1 要尊重民族文化历史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古国,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并且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根本,也是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融合,要有助于发扬中华民族文化优势,展现民族文化厚重的历史。红色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融合应建立在民族文化基础上,不断推动民族文化的自觉性,培育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体现出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并构建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1.2 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时代在发展,社会主要矛盾在变化。时代赋予的使命在不断变化,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融合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文化的影响力。新时期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要体现时代主旋律,弘扬时代精神,并实现不同时期精神的融会贯通。要聚焦新时期执政党的政治纲领,体现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反映执政作风,体现出新时期执政党的政治文化形态,凝聚一切力量,引导各民族人民坚定地走在社会主义阳光大道上。
3.2 坚持全面化
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融合不是简单的过程,也不是纯粹学术层面的理论研究。应坚持全面化,要从政治层面、文化层面、学术层面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协同发展。
在政治层面上,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融合将致力于构建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政治体系,发挥红色文化的影响力与渗透力,进一步强化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弘扬红色精神,同一切资本主义思想、个人主义思想、享乐主义思想、拜金主义思想作斗争,防止这些有损于执政党形象的行为滋生、蔓延。
在文化层面上,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融合,能够进一步增强民众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民族化、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思想与红色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激发人民群众伟大的创造力,使社会主义文化体现出先进性,从而发挥文化的感召力,加速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进程。
在学术层面上,将致力于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融合,不断寻求两者有机融合的路径。一方面,把红色文化建设深深植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中,提高红色文化建设的前瞻性与可续性;另一方面,红色文化将创造性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使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历史,时代与国际大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科学的红色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