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网络新词翻译策略

2019-05-24汪克慧

长春大学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谐音新词目的论

汪克慧

(黄山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黄山 245000)

1 理论综述

功能派翻译理论发展的重要成果就是形成了翻译目的论。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翻译目的论首先在德国翻译界得到推崇。德国著名学者、翻译理论家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对这个理论做了创新性的拓展,她对交际翻译有了新的理解,随之把功能这个概念突出出来。莱斯强调了译本的功能特征性在翻译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在此基础上,她的门生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在1984年与莱斯合著了GeneralFundationsofTranslationTheory(《普通翻译理论基础》)一书,书中首次引入了翻译目的论这个全新的概念。他的观点是:翻译是一种兼具目的性和结果性的行为,译文最终要服务于翻译目的。也就是说,译文必须要遵循他所倡导的“目的原则”。后来,他又提出了“连贯原则”,指出译文不仅要注意内部连贯,也要注意与原文的连贯。自从目的和连贯等原则被提出以后,以前译者们所推崇的“对等原则”就不再是译界评判译文好坏的单一标准,译文能否充分实现预期目标才是衡量译文质量的新标准。德国翻译理论家贾斯塔·霍茨-曼塔里(Justa Holz-Manttari)在这两位的研究基础上再次将目的论向前推进,他把交际理论和行为理论综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了翻译行为理论。弗米尔后期的目的论也融合了这一理论。后来,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博士全面地总结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并且加以完善,她认为“原文仅仅是译者使用的多个信息来源的一种”[1]。她在前面几位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翻译的重要指导原则:功能+忠诚。至此,翻译目的论得以明晰,综合上述四位功能派翻译理论家的观点,产生了翻译目的论的四大原则,它们分别是:目的性原则(skopos rule)、连贯性原则(coherence rule)、忠实性原则(fidelity rule)和忠诚性原则(loyalty rule)。

2 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语言流行开来。一些时髦的创新的词汇在网络这个平台上迅速流传。这些非传统的新兴语言表达形式有它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它们既形象又生动,易于交流和传播,因此受到了广大网民的青睐。网络词汇的构成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汉语拼音的缩写,有的是英语字母的简略,有些是汉字的谐音,有些是字母数字的组合,有些是缩略的句子甚至单纯的表情图片。之所以出现这些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可能是因为它们有着通俗易懂、简洁高效的特点,易于为广大网民接受。随着使用人群的增多,有些表达法就变得固定起来,它们的使用范围就随之超出了网络,融入了百姓的生活。追根溯源,网络新词的涌现和传播还是依赖于互联网的各种平台,从电脑到手机等多种多样的使用人群是这些词汇的创造者和传播者。网络聊天室和BBS的帖子里经常会出现最新的网络热词。网络新词的出现可以说是接连不断、层出不穷,它们已经从各个方面渗入到了人们的现实生活当中,甚至被我们国家领导人在各种场合的讲话中频繁地使用。例如,在2015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就使用了这样的措词:“我们的各级干部也是蛮拼的……我要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在2015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里, 李克强总理就说道“有权不可任性”;在两会期间当被记者问到人民军队当中是否会有更大的“老虎”的时候,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政委刘源说了一句网络流行语“你懂的”。上面这些领导人就使用了一系列网络热词,分别是“蛮拼的、点赞、任性、你懂的”。这些网络词汇从国家高层领导人的口中表达出来,然后经过广大媒体的广泛宣传,往往就会变得更加地流行和热门起来。

随着网络热词的发展,它们该如何翻译?网络词汇的翻译究竟应当结合哪一种翻译理论来进行?翻译界的学者们就这些疑问展开了一些探索。他们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出发,对网络新词的翻译进行了一番探究。具体的研究情况可以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得以了解。笔者对近10年来国内期刊发表的有关网络新词翻译的论文进行了统计,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10年来国内期刊发表网络新词翻译论文统计

由表1可以看出,从2007年到2017年这10年之间,研究网络热词翻译的论文数量不多,一共才18篇。在这些论文当中,有一些是从受众心理分析的角度来研究网络词汇翻译的,有一些是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研究的。涉及到具体的翻译理论有关联理论、零翻译理论和目的论。其中目的论指导下的论文仅1篇[注]新疆师范大学语言学院徐松华在《民族论坛》2014年第8期上发表的题为《目的论视角下的网络词汇汉维翻译探析》的论文。。由此可见,虽然翻译目的论已立足翻译理论界多年,但用它来指导网络新词翻译的尝试并不多,在网络新词翻译实践这一块,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探究的必要的。本文就选择翻译目的论的视角来探讨网络新词的翻译。

3 目的论与网络新词翻译

现代汉语中,我们使用的词汇主要是由两大部分构成:一部分称为基本词汇,另一部分称为一般词汇。所谓基本词汇,就是指这些词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们被人们频繁地使用,这是现代词汇的主要构成部分。一般词汇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它们不断发展演变,具有动态化的特点。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时代的步伐会孕育产生新词新义,为语言打上时代印记[2]。根据语言学上的分类,流行的网络新词作为网络语言,应属一般词汇。这些词都属于所谓的“时髦词”。时髦词不同于俚语,有些俚语可能会昙花一现,时过境迁就不再使用,而时髦词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其中不少词可能会作为旧词新义收录在词典中[3]。不同的语言各有其特点和形式,在词汇、语法、惯用法、表达方式等方面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4]。因为文化和交际密不可分,所以,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形式,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也是不同文化模式的转换。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及网络新词的“不规范性”,对网络热词的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就是把skopos的理念实施于翻译理论当中,它的最重要的观点是:在译者进行翻译活动的过程当中,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是最重要的因素。“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手段。”[5]汉斯·弗米尔(Vermeer)倡导的翻译目的论,就是希望翻译研究能够摆脱原文中心论的束缚。目的论的观点是:翻译活动是一种以原文为本的有目的导向和行为结果的活动,整个过程需要通过协商才能够顺利地完成,在进行翻译的时候,译者需要遵循许多的法则和规定,在这些法则当中,排在首要位置的应该是目的法则。换句话来说,是翻译的目的决定了译文的风格和策略。实际上,翻译功能目的论并不是仅仅关注译文是否能够和原文达到对等,而是特别突出了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所持的出发点。在翻译时,你的预期功能是什么,这是译者必须优先考虑的。然后再根据上下文考虑各种背景因素,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也可以说,遵循“目的法则”,译者采取何种翻译方法,完全取决于译文的预期目的或者功能。

4 具体翻译策略

4.1 省略型网络词汇

在网络新词当中,很多表达法已经简化,如“网红、呆萌、高大上、城会玩、十动然拒”等。对这类网络词汇,译者首先要了解这个词汇所包含的真正含义是什么,然后就要先将其补充完整。“网红”=“网络红人”,“呆萌”=“呆傻+可爱”,“高大上”=“高端+大气+上档次”,“城会玩”=“你们城里人真会玩”,“十动然拒”=“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在将这些缩略词展开之后,按照“目的原则”,这里的翻译主要是为了让译入语读者能够理解,从而产生交际功能。理解了省略型网络词汇所包含的真正意思之后,我们就可以翻译了。“网红”就可直接译成web celebrity;“呆萌”由dorky+adorable构成,由此催生出新的词汇adorkable,这是在译入语文化中能找到的对应译文;“高大上”英语中也有个可以与之对应的词classy (英文释义:Highly stylish;elegant),比我们的缩略汉语更加简洁,意思也相符;“城会玩”可以翻译成“You urban folks are really born to mock!”;“十动然拒”可以译为“deeply moved but still reject.”。

4.2 谐音型网络词汇

在网络词汇当中也不乏一些谐音的例子。这些谐音的词汇既有汉语模仿汉语的发音,也有汉语模仿英语的发音。前者的例子如:“果酱”是“过奖”的谐音;“涨姿势”是“长知识”的谐音。后者的例子如:“狗带”是go die的谐音;“思维特”是sweat的谐音。那么这些谐音的网络词汇该如何翻译呢?根据“连贯性原则”,译文必须符合语意连贯的标准,要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对于汉语模仿汉语的词汇,要根据谐音的源头词汇来翻译,如“果酱”就不能直译成jam,而应该翻译成“You flatter me.”;“涨姿势”在规范的汉语中也不使用这种搭配,为了使接受者理解,我们可以译为“Gaining new knowledge.”。对于汉语模仿英语的词汇,只需给出原生单词即可。

4.3 组合型网络词汇

这类网络词汇包括汉语和数字的组合,包括英文字母和数字的组合,还有纯拼音、纯数字、纯英文字母以及汉字与英文的组合。例如“很二、3X、RPWT、666、LOL、工作CD、打call”等。根据“忠实性原则”,我们要弥合原表达和译文的语际差异,忠实地表达其原意。那么,对于汉字和数字的组合就要采取解释性的译法,“很二”可以翻译成“you clown(The number two here means stupid.)”。对于英文字母和数字的组合和纯英文字母的组合可以直接给出它们的源头词汇,3X——Thanks,LOL——Laugh out loud。纯拼音类型的网络词汇要先给出汉字再翻译,RPWT=人品问题,personality problems。纯数字类型的则要采用意译(所谓意译,就是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6]),不能采用直译。也就是当直译不能达到翻译的效果时,意译是唯一的解决办法[7]。“666”在不同的语境之下可以翻译成cool、awesome、super等。汉字与英文的组合基本已经脱离了字面含义,要先理解这个表达的含义,再用意译法翻译。如“工作CD”,并不是指在工作时播放的唱片或光盘什么的,指的工作前的放松时间。就有那么一些人,每次工作前都需要休息蓄力,可能只需要工作很短的时间,但他们却借口要工作,给自己找理由提前放松很长时间。明白了这层意思之后,我们就可以把这个汉英结合的新词翻译成cool down time before work,或者是relaxing time before work。“打call”也是如此,这里的call不是telephone call的意思,在网络用语中常见于词组“为某人打call”或“为某物打call”,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译文加以区别。“为某人打call”是支持某人,为其打气的意思。可以译为“To support/cheer for/root on someone”。“为某物打call”是认可或推荐的意思。可以译为“To recommend/ endorse something”。

4.4 意义缺失型网络词汇

所谓的意义缺失,是指这类词汇的字面意义与所要表达的含义看上去毫无关联,完全不能“望文生义”。例如在网络上流行的“拍砖、打酱油的、吃土”等。根据“忠诚原则”,译文既要忠诚于原作者,也要忠诚于译文的接受者。那么对于这类网络词汇的翻译我们可以采取“直译+意译”的方式。“拍砖”,slinging bricks at each on the internet—give different opinions;“打酱油的”,buy some sauce—to be a bystander;“吃土”,eat soil—dirt-poor。这种译法既忠诚于原文又忠诚于接受者,融合了文化模式的差异。还有一些2018年很火爆的网络词汇也属于这一类。例如“社会人、海豹”等。“社会人”这个词首次出现是在“快手”视频上,“快手”上有很多玩视频的年轻人,这些人往往有纹身、戴金链、戴墨镜,看起来就是混社会的样子。不少“00后”的孩子们觉得这样很炫酷,将他们称之为“社会人”。对于这个词汇,我们不能简单地按照字面意义翻译成social man或social being,一般可以译作social butterfly或social animal,也可以加一句解释“someone did something that makes him look like a gangster.”。根据不同语境,我们也可以用其他一些译法,如a frat boy/guy、a rowdy,甚至是a Mr. Big Spoof。“海豹”这个词汇也是一样,在网络流行语中,它可不是指动物,它最初出现于一款叫作FGO的游戏群中,游戏迷们一起聊和游戏相关的问题,群里有一些人,平时非常安静,但当他们玩游戏运气好,抽到强力装备或强力材料的时候,他们就在群里炫耀一下。他们就像海豹一样,平时潜水,上岸就是为了晒太阳。所以理解了这层含义之后,就自然不能翻译成seal,只能用解释的译法译成“A person who is very lucky in games and always shows off.”。这样既保持了对原意的忠实,又易于理解接受。

5 结语

互联网是庞大的新词制造工厂,大多数现代流行词汇都源自于网络。比如前段时间的“蓝瘦香菇、葛优瘫、洪荒之力”等。“蓝瘦香菇”原来是广西那边的方言,意思就是普通话里的“难受想哭”。如果我们照字面进行直译的话,把“蓝瘦”译成blue(蓝) thin(瘦),把“香菇”译成了mushroom,就让人迷惑不解了。既然不能够照字面来进行直译,我们只能进行意译。“瘦”表示难受,也就是feel awful;“香菇”指的是“想哭”,也就是one want to cry。这种翻译方法,就是依据说话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进行的翻译,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蓝瘦香菇”的真正含义。但是,好像这么翻译也不是那么地道,于是我们可以把以上翻译再进行升级。表达“难受”,可以采用如下词汇:shattered这个词暗含遭受打击之意;depressed表示沮丧的;tormented表示痛苦的;miserable表示悲惨的;melancholy表示忧郁的;down in the dumps表示心情很糟糕,好像跌入低谷了。同样,表达“想哭”,可以根据具体的语境采用如下表达:cry表示最平常的哭;sob有哽咽之意;be in tears是含泪、泪流满面的意思;burst into tears表示放声大哭或是突然地哭了起来;cry one’ eyes out是口语,表示痛哭流涕,哭得十分伤心的意思;break down表示因为情绪失控而痛哭或大哭。采用哪个表达,完全取决于说话者当时的心境,需要译者仔细揣摩。

根据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网络热词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涌现出来的新事物,它们的出现,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虽然现在无法给它们“正名”,但是它们的存在以及它们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网络上不断涌现出的新词汇是否能够存活,能存活多久,主要还是取决于它自身是否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一种网络语言,若是充满活力,必定会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约定俗成以后就能够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可以料想,在将来的翻译文本中,网络热词的翻译必占一席之地。网络热词会受到更多的关注。译者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进行翻译的时候,要遵循目的性原则,结合具体的上下文背景和语境来进行灵活的处理,不可拘泥于某一种固定的表达法。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预期目标,达到无障碍交流的目的。

猜你喜欢

谐音新词目的论
勇闯长龙阵
《谐音词里的民俗》
谐音词的规则
《微群新词》选刊之十四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绝妙的数字灯谜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
目的论视角下的影视剧字幕翻译研究
小议网络新词“周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