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绸之路”的历史回顾与“一带一路”新发展

2019-02-15

长春大学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丝绸之路西域一带

陈 燕

(黑龙江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27)

1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有广义和狭义之说。广义上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一般来说,传统的丝绸之路是指狭义上的即陆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在19世纪70年代,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的著作《中国,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根据的研究》一书中,将西汉大臣张骞出使西域作为丝绸之路的发端,把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中国所开辟出来的,从中国经西域到中亚以及印度连接起来的丝绸贸易之路命名为 Seidenstrassen。其后,通过德国历史学家郝尔曼在《中国与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的描述,发现丝绸之路进一步拓展后,经中亚通往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一带,延长了丝绸之路的线路。汉武帝以后,商人们还通过海上进行贸易往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端。

传统的丝绸之路起始于中国古代都城长安,是一条古老而漫长的商路,也是连结亚欧大陆、连接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西汉时,人们把今天新疆乃至更远的地方称作西域。汉代自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国与西域相通,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司马迁称张骞此行为“凿空之旅”,这便有了丝绸之路的开端。公元前 138 年和公元前 119 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他率领大批人马,带着上万头牲畜和优质丝绸、奇珍异品,访问了西域的很多国家。这两次出使后,西域各国派使节回访,从此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更加繁荣。西汉末年,丝绸之路一度断绝。东汉年间的公元 73 年,班超跟随大将军窦固向北匈奴出击,并奉命到西域地区去探访,重新打通了与西域隔绝多年的通道。他在西域屯扎驻守了近30 年,被任命为西域都护。在此期间,他还帮助西域很多国家摆脱了匈奴的控制,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1]。从此以后,丝绸之路逐步从亚洲延伸到了欧洲。丝绸之路打破了国与国的界限,是世界古代文明交融的重要纽带。数千年来往来于这条道路的,既有游牧民族或部落,也有自由自在的旅行者,既有忙碌的逐利商人,也有使者、外交家和前往宗教圣地朝圣的虔诚教徒,开启了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沟通与交流。

1.1 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与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

中国古代通过丝绸之路与沿线各地区的经济合作交流十分密切。从欧州和中亚、西亚远道而来的一些商人携带了大量药物、香料、金银、珠宝首饰、植物、皮货等商品来到中国或在沿途出售,商队再从中国购买大批金器、银器、铁器、瓷器、缎匹、绣彩、金锦、丝绸、茶叶、镜子、药材等商品运回国内销售。其间,商人们赚的盆满钵满,同时也使不同地区的奇珍异货流传到世界各地。

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的铁器和冶铁技术也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亚地区,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加速了当地手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西方商品经济的出现及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中国的水利灌溉技术也是在汉代的时候逐渐向西传输的,传到中亚后,有力促进了当地灌溉农业的发展,极大提高了这些地区的农作物产量。唐朝时期是丝绸之路发展的鼎盛时期,中国经丝绸之路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通交往,每年慕名来到长安这个当时世界最大都市的各国客人就有上万人,极大地促进了唐朝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

1.2 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各地区不同信仰的传播与融通

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宗教信仰很多,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有佛教、印度教、祆教、景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等等,而中国的道教、儒家思想也是通过丝绸之路向西传播的。佛教自西汉哀帝时期传入中国后,南北朝时期开始盛行,到隋唐时达到鼎盛。唐太宗时,高僧玄奘沿着丝绸之路去印度取经、讲学,取回佛教经典657部,前后经历16年。玄奘著有《大唐西域记》一书,里面记载了当时印度各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土人情等等。景教(东正教)在唐代初期传入了中国,西安碑林保存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印证了这一历史事实。唐朝中期自波斯传入的摩尼教(亦称祆教、拜火教),传入中国后称为“明教”,对中国的劳动人民产生了深远影响。大批农民遵循这一教义,组织起来与封建势力进行斗争。

宗教的传播与融通,丰富了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的精神信仰,成为丝绸之路经久不衰的精神之魂。

1.3 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家地区不同文化的交融与借鉴

中华文明是世界主流文化之一,对东西方文化和其他地区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不断加深,为现代“一带一路”促进沿线各民族文化交流与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中国古代引以为豪的四大发明,正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向世界各地的。火药传入西方后,人们利用它制造武器,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新的社会制度。指南针传入西方,他们利用指南针开始了航海探险,在发现新大陆的同时,也帮助他们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许多殖民地。在今天的敦煌、吐鲁番等地,人们已经发现了大量用于雕版印刷的木刻板和部分纸制品,表明印刷术早在13世纪就沿丝绸之路传到了欧洲。比之更早向西传播的还有造纸术,人们在楼兰遗迹的考古中发现了2世纪的古纸。造纸术为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于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欧洲及中亚地区带来了一次巨大的变革。

代表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四大名著等古典作品,也在东亚与东南亚周边国家广为流传。与此同时,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传统风俗、习俗和各种艺术也逐渐被中国人所熟悉和了解,大大促进了“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2]。

到了唐代,“丝绸之路”的发展更加畅通繁荣,宋朝时期日渐衰落。随着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不断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悄然兴起,并逐渐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至此,丝绸之路绵延了几个世纪,中国与沿线的国家在经济、文化、思想上都进行了深度交流和发展,从而形成了“开放包容、合作交流、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 “一带一路”的新发展

2.1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核心理念

千年丝绸之路连接东西方,跨越古代和今天,开辟了未来的道路。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的时候发表了重要演讲。他回顾了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友好往来的历史,并希望在新的历史时期构建更广泛的合作平台,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两国人民谋求更大的发展福祉,共创美好未来[3]。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时又提出了加强合作,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概念。至此,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拉开了“一带一路”的序幕。

今天的“一带一路”与古代的“丝绸之路”是不同的,它的内涵范围更宽、更广,意义更加深远。因为它是在中国面对全球形势的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化与沿线国家合作的背景下提出的。全球化是深刻影响人类文明发展的伟大历程,近代人类社会总体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全球化进程。第一次以英国为主导,第二次以美国为主导。今天的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作为新兴国家的代表,正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引领世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在全球化中发挥的作用与美国主导的全球化有着明显的不同。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提出的“一带一路”不是单一国家的计划,不是把一个国家的意志、利益、观念强加和凌驾于其他国家的意志和利益之上,更不是在世界上称雄称霸,搞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理念是以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开放包容、合作交流、互利共赢”为根本宗旨,以“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为核心内容的,尊重各国人民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以海纳百川的广博胸怀,携手“一带一路”沿路国家交流合作、共同发展,继续在和平与发展的道路上奋勇向前。

2.2 总结“一带一路”5年发展历程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2017年5月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这是我国首倡和主办的高层级、大规模的外交平台,对推动国际和地区间的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在2013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4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进展非常顺利,得到了沿线各国家的欢迎和支持,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国际社会引起广泛关注。这次高峰论坛的举办,是对“一带一路”发展阶段性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提出了规划。在这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五个之路”,这是“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化发展新的行动纲领。与此同时,一系列务实举措不断地得到落实。

2018年8月27日,习近平出席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已经实施了5年,这5年是至关重要的5年,夯实了基础,“一带一路”倡议逐渐深入人心,被相关国家所接受。接下来我们更要“精雕细琢”,绘制美好的“工笔画”。

2018年9月3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北京举行。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在与参会的非洲国家领导人举行会晤时,多次提到“一带一路”建设,并展望未来发展前景。

可以说,在“一带一路”建设的5年历程中,全球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参与其中。“一带一路”倡议也被纳入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20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合组织等制定的重要决议中。“一带一路”建设逐渐步入正轨,并朝着更宽阔的未来大步前进。

2.2.1 构建沟通交流平台,不断完善相关政策

5年来,我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断协调政策,努力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得到很多国家的支持并形成共识。俄罗斯、东盟、哈萨克斯坦、土耳其、蒙古、越南、英国、波兰等国家和国际组织陆续从不同角度制定了与我国进行合作发展的政策,为我国与这些国家的进一步交流发展构建了更广阔的平台。同时,中国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项目也在规划实施中,各参与国通过政策对接,相互之间的合作与发展实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截止到2018年,我国已经同100余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近120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协议,“一带一路”倡议取得广泛共识,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良性发展的态势。

2.2.2 打开共同发展的大门,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拥有成熟的高铁技术,从2015年开始陆续承接和参与亚洲、非洲、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高铁建设项目。中国将先进的技术、装备、管理、运营等全面推广,受到了当地国家政府的欢迎和认可。作为东南亚首条高铁,雅万高铁正在快速建设中,预计明年通车。建成后将有效缓解当地交通压力,极大地带动沿线经济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形成高铁经济走廊。通往欧洲的铁路也在加快扩建,从国内出发的中欧班列可抵达全球48个城市,仅前往欧洲14个国家的列车就途经40多个城市,一些小城和小镇已成为中国通往欧洲重要的交通枢纽。这5年来,中欧班列累计运送货物已达80余万标准箱。

我国还大力开展海上交通运输建设,承接瓜达尔港、比雷埃夫斯港等港口的建设项目。目前,以铁路、港口、管网等重大工程为依托,一张互联互通的大网正在拉开帷幕。

2.2.3 引领畅通合作之路,贸易往来不断提升

5年来,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下,中国同“一带一路”参与国大力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不断改善营商环境,投资合作持续深化。到2018年,中国与相关国家的货物贸易累计超过5万亿美元。中国在境外设立经贸合作区82个,成为25个相关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对外直接投资超过700亿美元。

2.2.4 互利共赢,融资规模和渠道不断扩大

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基础。如何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中国同“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家和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金融合作。

2014年底,丝绸之路基金成立。5年来,丝路基金的数量规模持续增加,不断地促成各方经贸合作项目的落实。截至目前,丝路基金已签约20多个项目,承诺投资金额超过80亿美元。成立于2015年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也成为“一带一路”资金融通的重要渠道。至2018年8月止,亚投行成员国已达87个,投资项目28个,投资总额54.3亿美元。

随着政策性资金融通支持力度的持续加大,银行等金融平台得到迅速发展。2017年,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分别提供2500亿元和1300亿元等值人民币专项贷款,大力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目前,已有11家中资银行设立了71家一级机构,与非洲开发银行、泛美开发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联合融资合作。另外,一些国际银行与中国银行展开多层次、宽领域的金融合作,为“一带一路”的资金融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2.2.5 构建和谐发展氛围,有力促进了民心相通

这5年来,我国文化、旅游、教育等部门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统筹协调机制。人文交流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我国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形式多样,各类文化主题不断呈现,如中国政府每年提供政府奖学金名额,欢迎相关国家派人到中国进行文化交流,还在沿线国家成立多个中国文化中心。2013年以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17个国家签署了24份涉及设立中国文化中心的政府文件,文化中心总数达到16个,举办文化活动超过1600场。2014年,文化和旅游部创办了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目前已成功举办12期,来自95个国家的360位青年汉学家来中国学习、访问和交流。

“一带一路”倡议拓展了中国与沿线各国的交流,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国与国之间搭建起了精神的桥梁和纽带[4]。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合作倡议,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的宗旨是不以霸权的形式,秉持“以和为贵”的态度,以“互利共赢”为目标,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连接世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如今提出的“丝绸之路”,要恢复的不仅是地理上的路,更是丝绸之路的精神。这是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更是人们心中的友谊之路和辉煌之路。中国的“一带一路”经过5年多的发展已经初见成效,未来还将不断加大投入,这一倡议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响应与支持,必将为全球各国、各地区的合作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猜你喜欢

丝绸之路西域一带
《八月西域行印记》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班超出使西域
西域散章
《西域图志》纂修略论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野下国际物流港建设的思考
情洒西域,奠基乐史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