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进程中的艺术空间重构与影视文化语境
2019-02-15主持人王立新
主持人:王立新
2019年,伴随横空出世、不断刷新国内票房榜单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进入2020年奥斯卡最佳动画初选名单,中国影视剧创作如同打通任督二脉,票房反馈持续走高——以《我和我的祖国》《流浪地球》等为代表的新主流类型电影、新力量电影人共同发力,引发社会和市场响应热潮;电视剧和网络独播剧创作方面,以《长安十二时辰》《陈情令》《少年派》《亲爱的热爱的》为代表,依托粉丝效应和IP传播影响力,通过文类融合与新的情感叙事模式,不断赢得大众口碑和点击率的“小欢喜”。
如果说“全球化”已成为时代现实,这一耳熟能详的称谓所指涉的最重要内容——技术变革所带来的经济与文化空间的扩张(包括地理空间与人口流动)则表明,在此进程中,跨国主义文化语境的迅速生成壮大并不偶然。人们或许浸润其中而不自知,蓦然回首,才惊觉已是日常生活。本期专栏遴选的四篇论文分别从当下社会现场的艺术空间重构、瑞典动画纪录片的历史语境及发展、捷克定格动画电影中的神话与记忆叙事、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中的“伪现实”现象加以讨论。从域内到域外,从艺术史到影视剧,辨析历史进程中的文化语境变迁,其间,也交融着对国族、自我身份和社会现实重新认知的思考。
《当代艺术的新维度:“线上艺术”》一文指出:二十一世纪以来,“虚拟现实”成为生活中的常态。今天的社会现场是一个“超时空的空间”,在视觉文化上,以数字技术为特征的“线上艺术”在视觉形式和作品观念等方面,对于艺术史而言,具有一种创造性的重构,这种重构的特点在于:一方面它包含了“线下艺术”的因子;另一方面则是包含了新的视觉媒质的物化以及新旧交替的视觉媒质的特质。“线上艺术”对当代艺术的重构现象,促发进一步思考通过“现场与在场”把艺术与社会联系在一起,据此,“网络艺术社会学”的提出,其价值在于重新构建当代艺术的新视觉和理论形态。《超越自我之像:瑞典动画纪录片的语境及发展》一文关注瑞典动画语境中动画纪录片的发展倾向。加拿大和英国之外,瑞典成为最多产的动画电影国度,在于其动画电影特色正是纪录片与动画的融合,并从三个方面对这一论点加以系统阐释:从界定动画纪录片、到框架式地梳理瑞典的动画和纪录片历史,由于作者本身具有的作家、电影学者、卡通作者及电影人身份,使其能够结合具有代表性的瑞典动画纪录片作品和电影人分析瑞典动画纪录片制作与社会背景因素。《〈巴亚雅王子〉:从动画到舞台,捷克的神话与记忆》聚焦于20世纪最重要的捷克作曲家瓦茨拉夫·特洛伊与动画大师伊里·特恩卡合作制作的系列定格动画电影中,如何在相同的历史和传统记忆的启发,将古老的故事和传说构成了捷克人的核心身份叙事,在动画电影中构建捷克民族神话形象。《现实题材电视剧的“伪现实”现象批判》针对现实题材电视剧中伪现实主义“悬浮剧”的生产、流通加以剖析,直指当下中国电视剧生产中的某些不良业态,以期促进现实题材电视剧“去伪存真,求善求美”的健康良性发展。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2019年中国影视界,无论从创作领域“讲好中国故事”的声音表达,还是学术领域“中国学派、新中国影视70年、工业美学”等理论总结,无疑都表明,在全球化所引致的跨国文化语境中,中国影人、学人对自我身份的一种更为自觉,也更为主动的姿态。就此而言,也正契合了前文所提及的“全球化”的某种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