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特征看其对“双一流”建设的启示
2019-02-15陈海明
陈海明
(厦门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教育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文明的基石。从高等教育大国跃升为高等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双一流”建设对于实现高等教育强国和提高我国软实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弄清楚世界一流大学的内涵与特征,是建设好“双一流”的逻辑起点。尽管人们对于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存有分歧,但是,世界公认的一流大学一定存在不少共性特征。研究这些共性特征,对其归纳分析,并在我国高等教育实践中积极加以借鉴,对于推进“双一流”建设将大有裨益。
一、世界一流大学的共性特征
牛津词典把“世界一流”定义为“在世界范围内公认为拥有卓越的品质或标准,能与世界上最好者媲美或竞争”[1]。因此,“世界一流大学”一定是世界范围内最卓越的大学,在教育和研究领域出类拔萃,引领世界;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哈佛、耶鲁、剑桥、牛津、麻省理工、斯坦福等全球公认的一流大学,皆是世界范围内的翘楚,引领全球教育与科研。无疑,这些世界一流大学具有各自的办学特色,个性鲜明。但是,无法否认的客观事实是,这些个性鲜明的一流名校拥有诸多共性特征,使其在全球高等学府中脱颖而出。
(一)具有卓越的办学理念和大学文化
理念是实践的蓝图。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和科研之所以卓尔不群,引领全球,这与其卓越的办学理念是分不开的。这些世界名校的办学理念常常体现在大学章程、校训、校徽上,体现了大学精神,成为一所大学的灵魂。这些大学理念高度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以追求真理和推崇人文价值为目标,以培养人格健全、具备思辨力和原创性的人才为使命,以探索未知、攻克人类难题为己任。这些世界一流大学卓越的办学理念,还体现在所操守的价值观上。为了弘扬大学精神和实现使命追求,这些一流大学皆严守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这些核心价值。这些核心价值与大学精神一样,是卓越办学理念的重要内容。
此外,一流大学还具有卓越的大学文化,是大学共同体精神气质的体现。大学文化具有超功利性特征,以真善美为导向,追求精神自由和个性独立,具有创新性和高品位性,是一所大学宝贵的无形资产。大学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社会文化的引领者。卓越的大学文化给一流大学带来了良好声誉,可以起到吸引人才和凝聚学术共同体的作用。世界一流大学具有自身独特的校园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主要体现,不仅有益于学术科研和人才的培养,还可以彰显校友的精神风貌和气质特色。以剑桥大学为例,“下午茶”作为该校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促使不同院系的师生和访问学者在轻松自由的茶文化中,交流思想,碰撞火花,该校的六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深受其惠。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气质吸引下,全球顶尖人才络绎不绝,慕名而来,汇聚在剑桥大学。超然物外和自由包容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剑桥大学下午茶制度,无论是从参与者的自由性而言,还是从谈论话题的自由度而言,都充分体现了这所世界一流大学在文化建设中最为重要的一点: 学术自由。”[2]
良好的大学治理和学术自由,有益于大学文化的积淀,“办学民主与学术自由是高等教育进行文化选择和创造的必不可少的条件”[3]。鼓励兼容并包和学术自由,促进大学多元文化建设,是吸引全球顶尖人才的必要条件,也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应有之义。
(二)成为顶尖人才的汇聚之地
对大学精神的弘扬,拥有卓越的办学理念和大学文化,加上宽松自由的学术科研氛围,这是世界一流大学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吸引顶尖科学家和学者的根本原因。这些一流大学,不仅虹吸了全球最优秀的教学科研人才,而且成为最优秀生源的汇聚之地。这些最优的生源,在卓越科学家和学术大师的培养下,很容易成为杰出人才。这些顶尖人才汇聚的高校,成为科学和学术的高原,甚至形成思想的高峰。这些大学拥有大量荣获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图灵奖的杰出校友,他们是母校最宝贵的资产,让学校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崇高的声誉。
诺贝尔奖作为科学领域的最高荣誉,较能说明拥有该项奖励的科学家及其母校的水准。世界一流大学排名与拥有诺贝尔奖校友数量存在很大的关联性。据维基百科统计,拥有诺贝尔奖校友数量前二十名的大学都是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其中位居前三甲的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拥有的诺贝尔奖校友人数分别为157人、116人、104人[4]。为了吸引优秀人才、促进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世界一流大学皆实施国际化办学方针,留学生占比通常超过30%。例如,牛津大学留学生占比为40%多,来自140多个国家和地区[5];耶鲁大学留学生占比约为36%,来自118个国家[6]。
(三)从事尖端前沿科研,成为创新的引擎
世界一流大学不仅要传播知识,更要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引领尖端科技和学术前沿,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为国家富强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重要贡献。这些一流大学不是简单重复既有的研究,成为发明创造的被动追随者;相反,成为了人类重要科技发明、创造的积极引领者,是各种哲学社会科学流派的发源地,拥有诸多享誉世界的著名科学家、思想家和学术大师。世界一流大学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通过跨学科研究联合攻克各种疑难问题,其科研和学术代表着人类研究的尖端和前沿,是创新的引擎。
剑桥大学在80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培养出牛顿、达尔文、培根、凯恩斯等举世闻名的杰出科学家、思想家,他们在科学上提出了一系列导致范式变迁的新理论或科学假说,为人类思想宝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办学历史150余年的麻省理工学院(MIT),以推进人类知识、解决世界难题、服务国家和人类社会为使命,不断瞄准科技创造的前沿,取得了一系列改变人类生活的创新发明:电话、电磁铁、雷达、高速摄影、复印机、计算机、互联网、GPS、癌症药物、人类基因图谱、激光、3D打印等。MIT校友引以为豪的是,每一个伟大发明后面,都有麻省理工人的贡献。“麻省理工消失,美国安全堪忧”这一说法,表明其创新能力对美国的重要性。麻省理工学院如此强大的创造力离不开梦想和革命,典型的MIT思维是,“寻找世界上最难的难题,然后攻克它”[7]。可以说,引领学术前沿,从事尖端科研,推进人类知识创新,是世界一流大学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其脱颖而出的根本所在。
(四)本科教育采取“授之以渔”的通识教育模式
本科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根本,目前主要存在两种模式。一种以专业为导向,集中在某个领域给学生灌输尽可能多的专业知识,这是“授人以鱼”的模式。另一种是通识教育模式,全面开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艺术基础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明辨思维、人文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为宗旨,这是“授人以渔”的模式。由于狭隘的专业教育无法让学生具备完整的知识链条,以专业技能取代思维能力培养,以知识灌输代替自主学习,使得毕业生无法适应知识迅速更新的现实,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世界一流大学本科教育普遍采取第二种培养模式。以耶鲁为例,该校一贯重视通识教育,致力于各行各业的领袖人物培养。校长莱文(Richard C. Levin)在《大学的工作》中认为,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识,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独立思考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同时提到,“通识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获取特定的、‘有用’的知识”[8]。实际上,莱文上述看法与纽曼(Cardinal Newman)英雄所见略同——纽曼坚决反对高等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一流大学的使命不在于提供高度专业化的教育,为职业做准备;其使命在于提供博雅教育,让学生学会质疑和思考,学会符合逻辑地表达,培养具备公民责任和素养、拥有创新潜能的个体。
一流大学的本科教育普遍采取小班授课方式,课堂充满思辨性探讨,教授把最前沿的学术科研成果带入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了完成研讨班任务,学生必须课前完成大量阅读,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这些做法实际上贯彻的是杜威(John Dewey)的教育理念:学习是基于导师指导下的发现而不是信息的传递。一流大学的核心通识教育课程涵盖了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各大领域,这些课程让学生对人类知识有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哈佛大学非常重视通识教育课程建设,要求学生在八个学科领域中各自完成一门通识课程;通识教育的一个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对变化的世界做出批判性和建设性的反应”[9]。
(五)具备良好的治理体系
世界一流大学之所以在教育、科研方面成绩斐然,能够在全球享有卓越的声誉,吸引顶尖优秀人才,与其良好的治理体系是分不开的。这些世界名校具有完善的治理结构,具备全校教师大会、理事会、委员会等机构,共同对教学、科研、人事、财务等领域实施有效治理。以牛津大学为例,该校治理体系非常健全,全校教师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选举出理事会成员,理事会按照大学章程负责学校的管理,不同委员会对理事会提供咨询报告。这些主要的委员会包括教育委员会、一般事项委员会、人事委员会、计划与资源分配委员会、科研委员会等。以教育委员会为例,该委员会对教育理念、政策和学院办学水准进行界定和审查,负责教学评估活动[10]。
一流大学的治理体系建立在民主决策和依法治校基础上,各种规章制度和软法非常健全,严格遵循“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这一基本原则。一流大学的治理模式,本质上是为教学科研服务,为教师、学生创造良好的治学环境,激励其在学术探究上充分发挥原创性。
二、对“双一流”建设的启示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要有中国特色。”要加强“双一流”建设,首先必须扎根中国大地,服务于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双一流”建设不仅要有中国元素,还应向世界看齐。一流大学之所以享有世界声誉,与它们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治理模式等方面的卓越性分不开,这些无疑可以对我国“双一流”建设提供借鉴和启迪。
在办学理念方面,我们必须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让大学精神在校园生根发芽,让卓越的理念为“双一流”建设描绘科学蓝图。与大学精神密不可分的大学文化对于教书育人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要在高校形成热爱学问、善于创新、追求真善美的气氛,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氛围。一方面,大学文化可以为社会文化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大学文化还要继承、吸纳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精华。传统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和而不同”的君子风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精神,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弘扬的“民主、法治、和谐、自由”等基本价值,皆可促进大学文化建设。我国新时代的大学文化应该是求真、弘善、赏美、理性、包容、和谐、自由、民主等相得益彰的文化。
“双一流”建设要坚持国际化办学方针,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学术交流,在全球范围内吸引拔尖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本科教育中,要推广“授人以渔”的通识教育,拓宽知识面,强化明辨性思维(analytical & critical thinking)训练,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要实现教研紧密联系,在教学中引入学术前沿成果,培养创新意识;要践行“思维比知识重要”“分析批判力比记忆力重要”“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这些教育理念。拥有诸多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得主是世界一流大学最闪亮的地方,培养这类顶尖人才应该成为“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学术科研方面,必须从事原创性研究,瞄准尖端科技前沿,解决人类面临的疑难问题,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许多历史悠久的世界一流大学积极参与了人类社会经历的前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兴起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为“双一流”建设提供了机遇和挑战,若能瞄准人工智能、纳米技术、材料科学、新能源、生物技术、量子信息等前沿科技并取得突破,不仅在科研上将脱颖而出,而且还将对我国产业升级做出积极贡献。在人文社科领域要有重要理论创新,构建有世界影响和中国风格的国内学派。
大学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的必要保证,也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对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要求。要构建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必须坚持“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原则,摒弃官僚主义、行政至上、官本位思想。要完善教代会制度,为高校重大事项进行民主决策。同时要确保学术委员会和教授委员会成为重要的决策机构。
三、结语
“双一流”建设既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出中国特色,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哲学智慧中汲取营养,又要虚心学习世界名校的成功经验,从办学理念、大学文化、治理方式、科研创新等方面加以批判借鉴,积极吸收科学合理的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广纳顶尖人才,开拓新的学术流派,成为新思想、新观念、新发明的发源地,成为创新的引擎;既要服务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又要为人类文明做出积极贡献。建设好我国“双一流”,提供卓越的教育、科研,为知识宝库贡献中国智慧,为人类文化提供和谐、包容的中国元素,是展现中国软实力、造福人类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