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育探究
——以大学生精日问题为例
2019-02-15许樱睿
许樱睿
(闽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近年来,社会上“精日”分子大行其道,公开发表各类媚日言论,做出种种伤害民族感情的举动,不断挑战公序良俗,甚至已蔓延扩散至大学生群体之中。面对“精日”事件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如何应对精日问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强大的精神防线,已成为新时期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精日的界定及表现
所谓“精日”,即“精神日本人”的简称。“精日”分子是在精神上向往日本文化和历史的一群人。这类群体在思想上盲目崇拜日本,以致于达到仇视中国人民、仇视中华民族,以身为中国人为耻的地步。
精日分子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在公开场合,特别是一些反映日本侵华暴行的景区、遗址、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场所,扮装“日本鬼子”或身着附有日本侵华时期军旗衣物拍照,并公开在网络上发布照片、分享“心得体会”。其代表性事件是2017年8月发生在上海抗战基地的四行仓库和2015年的成都Comiday漫展的“日本军服”事件,这两次事件均有高校大学生直接参与。另一类主要集中于网络社区,公开贬低中华民族、颂扬侵略历史,热衷消费抗战、怀念战争、献媚日军,甚至不遗余力地为日本军国主义的错误和罪行“洗地”。其代表事件是2018年4月厦门大学在读研究生“洁洁良”和2017年9月高考状元香港中文大学唐立培网络上辱骂同胞“恶臭你支”“支蛆”。更有甚者在网络上大肆宣扬日本抗战拯救中国论、南京大屠杀虚构论等美化日军侵华历史的“洗地”言论,对一些事实确凿的史实妄加评论和胡乱解读,试图混淆视听、掩盖证据。
“精日”的动机有多种,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追根溯源,“精日”的症结在于历史观出了问题。“精日”用假设否定事实,用支流否定主流,用个别现象否定本质趋向,甚至编造历史、混淆是非,是历史虚无主义在当下的典型表现[1]。而大学生中产生“精日”逆流更值得引起我们高度警惕和重视。
二、大学生精日的背景及原因
现代社会,正处于一个经济科技高速发展,文化交流融合迅猛的时代,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化,社会价值观日趋多元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冲突日益激烈,意识形态斗争形势也日趋严峻。加之,日本军国主义复苏并时常浮现于大众视野,其不断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不少人从心理到行为上都难以适应各类思潮的相互激荡,一旦意识领域失守,就极易受到蛊惑成为精日分子。当前,精日分子缘何在大学校园和其他公共场合偶有出现,其并非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主要原因如下:
1.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我们所知几起较为严重的精日事件,比如“四行仓库”事件,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法》规定,当事人最重仅处以行政拘留,轻的仅为教育训诫。厦门大学在处理“洁洁良”事件时,并无明确依据,仅鉴于“产生了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给予该生留党察看、留校察看的处分。略感欣慰的是,2018年4月底,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全票表决通过了英雄烈士保护法,审议过程中吸收代表建议,增加相应条款,打击精日分子,特别是对于违法犯罪行为明确给予刑责。但是,目前我国关于惩处“精日”的法律多为抽象的原则性规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比较欠缺,违法成本太低,对压制“精日”的嚣张气焰,打击包括大学生精日等历史虚无主义现象仍显得“宽松软”。
2.大学生成长环境复杂
从自身特点来看,大学生尚未进入社会,存在认知偏差、理性不足、心理脆弱等问题,而且现代家庭离婚、暴力、溺爱等不良家庭环境较过去大幅增加,更易加重大学生性格偏激、孤僻等心理问题。在现实不断受挫后,部分心理扭曲的大学生容易把仇恨转移到“国家”“民族”的宏大层面来“稀释”和“解释”,进而将曾经大肆屠杀中国人的日本侵略者作为倾慕对象。从审美角度上,日式文化往往披着光鲜亮丽的外衣,自有一套逻辑严密、内容丰富的对本国历史和世界地位的描述,比如动漫、优良素质、高质企业等深受大学生的喜爱或敬佩,而这些不少是具有理想化的、意识形态侵蚀性质的灌输;同时,日本与我国肤色相同、地缘相近且经济文化发达,亲近感就更容易建立。从知识获取渠道上,网络日益成为大学生重要来源,网络带来方便的同时又潜伏着巨大隐患,其中隐藏和散播着不少精日等不良思想。这些大学生成长环境的复杂因素交织叠加,共同加剧了大学生“精日”分子的产生和扩大。
3.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缺位
一是课程设置不合理。部分高校,特别是办学规模较小的高校,开设低比例、甚至没有开设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程,而这些课程是大学生了解优秀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其次教育内容设计不合理。许多历史教材对日本的描述重点着墨在“二战”时期,且多为负面评价,而当中国大学生通过其它渠道了解到日本先进的方方面面,不对称的信息、强烈的反差极易导致认知混乱。三是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效果低下。有的老师在台上讲得激情,学生却听得无趣;有的是教师学生都不重视,互相应付了事;更有无德教师公开贬低国家、民族,宣扬精日等糟粕思想。
4.文化产品竞争力不足
目前,国内叫好叫座的文化产品,特别是得到大学生认可的,相比日本等邻国着实不多。我国经济虽历经数十年高速增长,但国内文化发展远未达到群众需要,即使有一些叫好叫座的好产品,但还是缺乏类似日本动漫、影剧等对大学生吸引力极强的文化产品,数量、质量和影响力都有待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各类抗日神剧充斥而上,各种裤裆藏雷、手撕鬼子等“奇思妙想”不仅让人啼笑皆非,而且让不少大学生产生厌恶和排斥情绪,这反而为日式文化产品的传播提供了绝佳契机。
三、应对精日思想侵蚀的实践路径
加强对精日的应对,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大学生成长规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加快构建大学生应对精日思想侵蚀的强大精神防线。
1.完善法律制度圈,建立务实高效的惩戒机制
要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法规或实施办法。一方面,政府要参考借鉴德、俄等国对于否认、鼓吹、美化、模仿法西斯行为的立法或者司法判例,加快符合我国国情的立法研究,做好相关法律配套工作。另一方面,高校要制定行为规范或实施细则主动应对,高校可以根据高等教育和大学生特点,依据相关法律制度,有针对性的制定或修改大学生行为规范及学校管理办法,科学进行分类处理,情节轻微加以教育引导、屡教不改亦可强制开除。
要促进法规制度落地生根。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要进一步加强法律宣传,高校尤其要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宣传力度,提高大学生认同民族英雄、抵制美化侵略言行的意识和自觉。相关国家机关要加大执法力度,保证法律实施,依法严厉打击“精日”分子,切实维护国格和民族尊严;高校自身也要加强意识形态管理,严格执行相关惩治精日的规章制度,排挤精日生存空间,让大学生不敢也不想越雷池半步。
2.净化生活环境圈,减少不良氛围的影响和渗入
首先要传播社会健康舆论,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度,在抓实传统宣传渠道的同时,最大化运用微博、微信等大学生中流行的媒体渠道,并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不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针对精日等热点问题要及时发声、引导定调,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发声的主导权,避免事态失控导致部分大学生受错误言论误导而产生价值判断混乱。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积极预防和排查各类精日等网络不良言论、图书及视频,及时发现、整改、取缔各类精日相关的不良账号、聚集群及社交平台,净化大学生网络生活圈。
其次要营造家庭幸福氛围。作为家长,自身要提高文化素养,“突出正确的历史观,以父母正确的言行举止为引导,让每一个人从小就能接受最正确的认知教育、思想引导, 学会成长为‘地地道道’的中国人”[2]。要建立学生关怀机制,对于家庭矛盾甚至破裂的,家长和高校更应加强对大学生生活上的关心关怀力度,改善教育沟通方法,杜绝大学生与精日人员往来,避免因家庭的疏远导致“精日”的靠近。
再次要打造学校和谐宿舍。宿舍是大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宿舍环境对于大学生的正确思想培育影响甚大。高校管理人员特别是辅导员、班主任要通过定期走访等途径加强宿舍管理,引导学生建立宿舍公约、开展集体活动,营造整洁卫生、互相监督、和谐友爱的宿舍环境。同时,要加强“两微一端”的管理,注重学生个人引导,对“哈日”爱好或个人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要第一时间进行有效教育引导,避免被精日等极端思想乘虚而入。
3.巩固学校教育圈,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要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比如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让大学生牢记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塑造正确历史观;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帮助提高道德意识,了解惩戒精日法律,守住法律底线;通过“形势与政策”理性认识国际形势,特别是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复苏和意识形态方面的侵蚀。在加强系统化知识讲解的同时,要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融入鲜活事例、采用新颖形式,启发思考、增强效果。
要大力开设人文素质课。一方面要加大人文课程的配置比例,探索开设国学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新课程;一方面要在人文课程中加入中外文化比较专题,树立兼容并蓄的文化意识和文化态度[3]。要将中日文化比较作为重点,正确认识日本文化,加强课堂检查,避免部分教师恶意美化日本、丑化中国。
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和抗日战争等重大时间节点,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文明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拜年、祭扫烈士墓、龙舟竞赛、纪念抗战胜利文艺演出等活动,多去一些有历史意义的博物馆、展厅参观,观看一些写实纪录片等。要举办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专题讲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专题活动,有意识有计划地举办传统文化讲座、读书会、文化节等专题活动,对精日等不良现象开展批判展览、针对辩论等,让大学生在感悟经典和了解精日危害本质的同时,进一步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4.丰富文化产品圈,促进优质文化落地生根
深入挖掘自身文化。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具有文化创作无与伦比的厚实底蕴。要进一步加大对本国、本民族文化产品的政策、资金支持,调动个人、单位结合民族文化的产品创作热情,多创造一些符合大学生审美需要又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品。对一些诸如《厉害了,我的国》的优秀作品,要进一步搭建宣传传播渠道,通过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扩大在大学生的影响范围和深度,让大学生在接受优秀民族文化作品的熏陶中牢固树立强烈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让“精日”失去成长壮大的土壤。
加大日本侵华史研究力度。在国家及地方社科规划中,把日本侵华史特别是南京大屠杀、“慰安妇”问题等作为重大课题[4],强化研究人才培养和多学科研究,让更多鲜为人知的日军暴行史实证据重见天日,让更多日本侵华研究理论无可争议。此外,还要加大日本侵华史的大众化传播,将发现史实和研究成果,以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通过新媒体方式广为传播,帮助他们进一步认清历史形势、激发爱国情怀,培育正确的历史观。
强化文化产品审核把关。一方面要严格前置审核程序,制定上市文化产品“负面清单”,科学合理设置底线,特别要警惕日本动漫、抗日神剧等产品的负面影响,对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符的内容,要坚决禁止面向市场。另一方面要完善抽查巡查机制,结合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大对电视、网络、书籍等渠道文化产品的定期检查和长期抽查,对包含精日等引起社会不良导向的作品,要及时督促下架、问责和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