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以“节事策划与管理”课程小班教学为例
2019-02-15雷春
雷 春
(三亚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实践教学改革是我国本科教育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重要途径,加强实践课程改革是实现实践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小班教学是当今大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种模式,又称之为研讨式教学模式,最初由德国著名学者格斯纳(J M Gesner)将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入大学课堂。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就开始探索小班化教学,1999年,在田纳西州和威斯康星州关于小班教学的权威实验报告中报道了小班教学对于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增加团队意识以及创造良好学习氛围等方面的效果后,引起较大反响。我国高等教育于2012年秋季由北京大学启动本科生“小班研讨课教学改革”。因小班教学模式主要表现形式为研讨式,其英文表示为seminar,英译为习明纳[1]。三亚学院小班教学改革已经进行到第7批次。本文以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节事活动策划与管理”课程为研究对象,对小班教学取得的一定经验和成效进行总结分享,为下一步更多课程的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1 小班教学现状
近些年关于小班教学改革的研究比较多,通过知网搜索发现,其中以“小班化”为主题的论文为792篇,以“小班教学”为主题的论文364篇。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小班化教学的思考,小班化课程教学模式探讨,主要围绕对小班化教学的意义,小班教学的开展形式,小班教学的评价体系,小班化教学指导思想、原则以及教学的各个环节的理论性阐述。具体来看,小班教学的优势主要集中在教学环境的改善、师生互动的效果以及因材施教等几个方面的具体分析。小班教学的开展形式主要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理论化的探讨[2],针对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和解决方案的研究却并不多见。小班化教学关于学生评价的研究主要借用了英美等国家的经验,多种方法被研究人员引进、推广,并运用于小班化教育实践。但对于欧美评价体系的本土化应用相关研究,尤其是在形成适合不同教育情景,针对不同评价目标、评价对象和评价内容生成不同的个性化评价方法方面的比较少。因此,新理论的层出不穷与名目繁多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现状[3]。
2 小班课程教学基本情况
小班教学的主要目的除掌握课程设定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目标外,主要是对课程知识的一个延伸或深入理解,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创新为前提,激发学生思考、沟通、创新的能力。课程方面,本次研究选择的课程是会展专业的“节事活动策划与管理”,该课程为三亚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开设在大二第二学期,总共30个课时,2个学分。课程从项目管理知识体系角度分解了节事活动的策划、运营与管理,帮助会展专业学生理解活动管理的基本原理、一般流程和常用技巧,培养学生掌握活动策划、活动运营与营销、活动管理执行等专业技能,提升学生沟通表达能力、软件应用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专业素养。学生方面,秉承小班课程的小班人数要求,在实施小班教学前将60名学生分为了ab两个小班,每班均为30名学生。教室资源方面,上课的教室有别于传统大班授课的教室,首先,教室面积相对较小,是仅可容纳30~40名学生的小教室,氛围较好。其次,课桌为一人一座的单独课桌,非大班授课的长条课桌,这种课桌便于移动和组合,可以进行研讨式、工作坊式的授课形式。
3 小班教学实施过程分析
3.1 小班课程改革的思路
“节事活动策划与管理”属于典型的应用型学科课程,学生知识的掌握是建立在实践实操的基础之上,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充分利用小班授课理论中关于习明纳(seminar)的基本原则,主要在教学资源、教学组织和教学考核方面进行改革。在教学资源方面,教师利用其社会行业兼职及校企合作资源选择合适的项目为学习客体,围绕课程知识点精心设计学生研讨内容;课程组织秉承了“项目主导、任务驱动、情境营造”的原则,依据教学内容模块化,设计出“项目载体—任务模块—赛事推进—成果验收”全过程目标学习法;课堂形式采用“导学+研讨+翻转+评价”四位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考核为形成性考核,即课堂表现+项目作业+任务目标(含赛事专家评价)完成情况全过程考核,对学生知识目标的掌握和素养能力的实际提升进行客观公正的考核。
3.2 课程教学的过程
课程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小班制“导学+互动+翻转+评价”四位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小班授课改变原有学生集中听课而后讨论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由于个人目标不明确,部分同学上课不集中,主动参与讨论积极性不高。现在改为项目小组学习,即将每个小班级分成5个项目小组,每小组为6名学生,从项目研究构思阶段到项目策划、项目组织筹备、项目现场管理及项目完成评估阶段,贯穿整个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人数少,项目组少,教师能够照顾到每个小组,师生互动氛围较好;另一方面,由教师提出任务要求、带领学生分析任务,团队合作开展调研、收集查询、文案撰写等完成任务,学生以项目任务为导向,学、思、练相结合,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本课程学习以项目为基础,根据活动管理知识体系(EMBOK)内容进行学习。课程分为5大模块,30个知识点,教学方法在各模块的应用具体如图1所示。
3.2.1 项目主导
课程学习以策划组织一个会展节事活动项目为主线,贯穿课程的知识体系,从调研到评估,培养学生设计、策划、分析、营销、组织、执行及问题解决的综合能力。项目设计以本地(海南)区域为基础,通过行业研究、实地考察、资料查阅、小组讨论并做出决策分析。项目设计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兴趣爱好来设计项目主题。自主探究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情景,促使学生成为主动参与者和探究者,让学生以探索者的姿态去认识、发现和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4]。这种方法的运用首先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设定的教学任务多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实践应用,去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如活动主题策划,可以设计创意讨论或者头脑风暴(见图1),通过集思广益,不断论证创新,最终策划出合适的主题。其次,探究过程中应设置一定的阶梯和难度,老师对学生在主题设计中遇到的选择困境和后续执行的担忧可进行指导点拨,同时,通过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发现闪光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这样可逐渐形成一种体验成功、自我激励、树立自信、自主发展的良好态势。课程实际的操作中学生也设计了很多具有创新的主题活动,如比较流行的“抖音线下展示会”“追忆80后的光阴”“城市乐跑”等。
3.2.2 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是推行合作互动和自主学习的主要动因。合作互动是“项目制”教学最常用的方法,主要形式为:让学生在分组形成项目团队,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学习,从讨论中掌握新知,学会学习。合作互动的基本要素是:积极的相互配合,面对面的交流互动。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表达。节事活动项目的运营各个层面涉及课程各个知识点,包括创意策划、可行性调研分析、宣传设计、供应商交流对接、财务分析等等,教师通过相关案例分享项目管理知识要点和基本的应用技能,将任务下达给各项目小组,为完成任务,小组成员之间需要相互配合,根据各自的特长完成任务各项分支。部分内容还需要小组探讨,相互学习交流,整体提升专业技能。小组成员在任务完成过程中遇到不可解决的问题,可以在特定时间(教学大纲中标明了每周课程教师指导时间)进行交流辅导,促进课程的学习和任务的完成。
3.2.3 赛事推进
在学期中期,为了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检验,课程组安排了学生前期策划作业的比赛,比赛采用路演的方式进行,并邀请业界专家进行点评。本次课程刚好与第九届国际会议周举办“杭博杯”会展活动策划大赛对接,同学们则利用课堂作业进行了参赛,并取得两个三等奖的好成绩。同时,业界评委专家也对学生作品进行了点评,找到了学生在策划过程中的不足。采用竞赛的方式进行评价,是一个促进学生快速学习和能力掌握的好办法。这里主要突出教学环境向“学习者协作竞合”的转变。其中的实施方式含有导学体验、任务成果展示分享、学生与评委间的交流/辩论、知识点的梳理与反思。赛事通过项目路演锻炼学生的公开演讲能力。
3.2.4 情境营造
情景营造教学法是一种以行为、实践为目标导向的体验式教学形式。通常通过创设一个与真实工作场景相仿的情境,教师根据任务需求和学生特点来分派情境角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所扮角色的相应任务,最终通过教师的总结点评来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知识、稳固已有的技能和能力[5]。课程后期主要是对前期方案的执行,营销模拟真实场景,推动各项任务的实施,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应用,并从中发现问题,再通过团队思考交流、教师引导来解决问题,这样对知识的吸收印象更加深刻。如课程知识点关于宣传方案在招商过程中遇到客户提出的不可回答问题,供应商谈判遇到的阻力,场景布置并非设想的效果、遇到的风险如何解决等,都值得学生在学习中去反思和解决,对知识的吸收更加深刻。“节事活动策划与管理”课程有幸与西点会展公司合作,全程参与执行了城市乐跑赛活动。在沙滩赛道布置的过程中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同学们齐心协力对赛道拱门、休闲帐篷加固处理,对雨水回流带走海沙的修补、对灯光音响等设备的防护等应急进行了一场实战演练,同时也熟悉了大型活动在安保、电力、消防、医疗、人员保障等各方面的配备标准与预案,大大提高了同学们对活动现场管理与风险管控等知识点的吸收。
4 小班教学成效检验
“节事活动策划与管理”课程通过一个学期的小班试点教学,在课程的设计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都进行了探索性尝试,也对试点班级56名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和部分学生访谈。
首先,在授课方式的适应性上,98.21%的学生基本上能够适应教师“辅导式”,其中33.92%的学生非常适应,64.29%的学生比较适应,仅1.79%的学生不适应,100%的学生认可课堂纪律在较好以上。
其次,在学生学习方面,主要从学生对课程重点的理解,翻转课堂、课后作业的认可度进行了调查。其中82%的学生认为知识重点突出,71%以上的学生认同课程任务作业。100%的学生比较认同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
在学习效果方面采用的问答式问卷设计(通过本课程学习,你提高了哪些能力,答题人数56),小班教学目的所涉及的表达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养的提高均超过(或接近)50%学生,基本满足小班教学的基本目的。
在抽调学生对小班教学情况的访谈中,普遍表示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学习主动性得到加强,尤其是在完成项目作业的过程中,为展示和讨论做充分准备,督促学生每周花一定精力来阅读文献、深入学习,进行现场考察记录,文案PPT制作等,团队分工合作,集体精神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5 小班教学基本成效与改进建议
5.1 基本成效
首先,课程在学习设计理念上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从教学“中心”角色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转变。就本课程而言,教师在课前的导学,课中的互动翻转、课后的实践反思与评价都设计相应的环节,学生从“填鸭式”的被动学习逐渐转变为主动学习,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习态度有了较大的改观。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尽可能发挥了小班教学的优势,分组讨论、师生互动,教学主体的变化提升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氛围。每个同学都成为被关注的对象,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引导学生的积极思考,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加强,课堂的用心率显著提高。再次,以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型学习模式将知识点融入实践应用的各个环节,专业技能获得进一步检验,参与合作项目得到企业社会的高度认可,相对以前传统学习方式,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的理解,对专业技能(尤其是课程目标所要求达到的策划能力)的应用明显增强,这一点通过最后提交的项目作业与往届大班教学相比,明显好很多。此外,团队合作、表达沟通等专业素养也得到明显提升。最后,小班教学强化了师生间交流与互动,课堂讨论,线上交流,以前只能叫出部分同学的名字,现在老师能够叫出每个同学名字,可以尽可能顾及每位学生,关心每位学生,从而因材施教。师生关系进一步融洽,增加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对学校的认可度。
5.2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节事活动策划与管理”课程小班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的成效,但并非尽善尽美,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从小班教学整体环境氛围来看,还没有达到研讨式教学的最佳效果,虽然教室面积和课桌进行了改进,但对于“课桌+讲台+黑板”的课堂式布置氛围改变不了教师高高在上的感觉,学生对于教师的身份还是有所畏惧,教师未能在完全对等的基础上参与学生的课题讨论。其次,从学生参与情况来看,“汇报模式”“研讨模式”虽然提升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但一方面,因课堂“汇报”毕竟人数有限,为体现小组项目作业效果,往往小组派出演讲沟通能力比较强的同学参与汇报,未参与汇报的大多数同学只能担当“听众”的角色,但其实他们更需要锻炼。另一方面,研讨模式中因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大部分的讨论是围绕少数几名同学进行的,而其余半数的同学并不能主动参与到讨论中。小班的价值在于教师尽可能地关注到每位同学的特性,使学生们在互动交流中共同成长,课程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对这一点有待于充分考虑。
5.3 改进建议
上述问题是目前小班教学存在的普遍性问题,需要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的共同努力。第一,教学管理部门在实施小班教学前对小班教学授课教师进行一定的培训,深入理解小班教学的内涵和初衷,勿将小班研讨课上成了“迷你大班讲授课”,失去小班课程本身的意义。第二,在课程选择、教师选择上进行严格的挑选。小班课程注重与大班课程的延续性,从本质上讲,该课程应是在大班课程基础上的深入学习和研究,授课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特别是在该学科的研究能力比较强的教师,便于科学的设计教学研讨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学术意识与逻辑思维,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态环境,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的习惯。第三,优化小班教学教室资源环境,教室布局进一步符合研讨模式,达到师生互动的最佳效果。同时建设更好的线上学习平台,让师生能够在线上进行网络课堂学习并答疑解惑,随时解决学生在调研、场地考察等实践部分遇到的问题,在空间和时间上满足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指导,提高指导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