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奇霉素在儿科支原体肺炎患者中的疗效分析
2019-02-15彭艳
彭艳
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MPP)是由肺炎支原体MP所引起的呼吸道感染[1-2]。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秋冬是发病高峰季节,大约每隔3~7年发生一次地区性流行。该病占非细菌性肺炎的30%、占其他原因引起肺炎的10%左右,密集人群中可达50%[3]。起病缓慢,但治疗不及时,往往引起胸腔积液、肺脓肿等严重并发症,造成较重的疾病负担[4]。临床实践中,抗生素的运用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为进一步探讨阿奇霉素的临床效果,本研究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科收治的300例MPP患儿临床治疗数据,分析两药的疗效、不良反应,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儿科收治的符合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小儿内科19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儿童支原体肺炎临床诊断标准[5]的患儿300例。病例纳入标准:(1)符合儿童支原体肺炎临床诊断标准;(2)未合并其他脏器严重病变。病例排除标准:依从性较差,合并心肝肾等其他脏器病变者。入组病例均填写知情同意书,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病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干预组(患儿接受阿奇霉素治疗)和常规组(患儿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每组150例,干预组男性73例,女性77例,年龄1~7岁,平均(3.43±0.36)岁,咳嗽伴浓痰109例,发热27例,肺部啰音14例,分别占72.67%,18.00%,9.33%,冬春季98例占65.33%,夏秋季52例占34.67%;常规组男性71例,女性79例,年龄1~7岁,平均(3.50±0.42)岁,咳嗽伴浓痰115例,发热23例,肺部啰音12例,分别占76.67%,15.33%,8.00%,冬春季100例占66.67%,夏秋季50例占33.33%。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症状、体征、发病季节上分布均衡,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常规治疗法 (1)呼吸科常规护理、对症支持治疗、密切观察处理可能出现的合并症。(2)红霉素(25万单位,国药准字H21021678,大连美罗大药厂)20 mg/kg 体质量;1次/d;静脉注射;持续1周。
1.2.2 干预治疗法 (1)呼吸科常规护理、对症支持治疗、密切观察处理可能出现的合并症。(2)阿奇霉素(5 ml,国药准字H20030232,深圳海王药业有限公司)8 mg/kg 体质量;1次/d;静脉注射;持续3 d。
1.3 观察指标
1.3.1 资料收集
1.3.1.1 支原体肺炎诊断标准[5](1)多发年龄5~18岁;(2)咳嗽或发热重而持久;(3)肺部体征少见但X线改变早且明显;(4)β-内酰胺类抗菌素无效、大环内酯类抗菌素效果较好;(5)诊断血清IgG抗体呈4倍以上升高或降低、MP分离阳性;(6)诊断血清IgM抗体阳性、MP分离阳性;(7)IgG仅呈4倍改变、下降至1/4、IgM阳性(滴度>1∶160)。(5)(6)是金标准。
1.3.1.2 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的时间及疗效 (1)在治疗期间系统收集患儿止咳、退热、啰音消失的时间;(2)参考2015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评定治疗临床效果[6]。患者治疗完成后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病原学检测均恢复正常为痊愈;治疗后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病原学检测任意三项恢复正常为显效;治疗后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病原学检测均有明显改善,但尚未达到显效标准为有效;治疗后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病原学检测无改善甚至加重为治疗无效。总有效率=(有效+显效+痊愈)/总例数×100.00%。
1.3.1.3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系统收集患儿出现肝功异常、胃肠道反应、皮疹、腹部不适的情况。
1.3.2 数据录入建库 数据录入Epidata并建立数据库。
1.3.3 质量控制 严格执行标准操作规范,资料收集和录入采用盲法原则。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软件采用SPSS 20.0,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患儿症状、体征改善的时间
30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采取常规和干预措施,临床治疗期末,分别收集患儿的各项症状、体征改善的时间。经分析,两组患儿在止咳天数、退热时间、啰音消失时间比较,止咳:t=3.562,P<0.05;退热:t=3.455,P<0.05;啰音消失:t=4.003,P<0.05,见表1。
2.2 患儿疗效
30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采取常规和干预措施,临床治疗期末,系统收集患儿的治疗情况,按照国家原卫计委、中华医学会联合制定的《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关于无效、有效、显效、痊愈的诊疗解释科学评价疗效。经统计学检验,两组相比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278,P<0.05),见表2。
2.3 患儿的不良反应情况
30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采取常规和干预措施,临床治疗期末,系统收集患儿的不良情况,常规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干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450,P<0.05),见表3。
3 讨论
儿童支原体肺炎的治疗与其他病因导致肺炎的治疗原则相似,多采用综合治疗措施,包括抗生素、对症治疗、支持治疗以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运用[7]。(1)抗生素的运用,包括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四环素类抗生素、氟喹诺酮类等,均对支原体有效,在儿童支原体肺炎的治疗实践中,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其中红霉素仍是治疗MP感染的主要药物,红霉素对消除患儿支原体肺炎的症状、体征均较明显,但不能清除MP在宿主体内的寄居。疗程1~3周,易发生胃肠道症状、肝功异常等不良反应,并有耐药株产生的报道。(2)肾上腺皮质激素的运用,目前认为在该病发病过程中,有支原体介导的免疫损伤,包括重症MPP导致的肺不张、支气管扩张并伴随肺外并发症,主张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以缓解高热、肺部实变,减少后遗症具有一定作用。(3)支气管镜治疗,重症MPP患儿可能出现呼吸道分泌物粘稠,机会性阻塞支气管,合并肺不张,可对症进行支气管镜灌洗。(4)肺外并发症的治疗,普遍认为与患儿自身免疫机制有关,建议足量抗生素使用控制感染的基础上,合理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近年在MPP治疗的临床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阿奇霉素在治疗MP的作用[8-11]。作为半合成十五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阿奇霉素,在人体细胞内浓度高于细胞外,口服后2~3小时达到血药峰值浓度,生物利用率37%,具有极强的组织渗透性,组织中的药峰值是血浆的50~100倍,给药24小时后,巨噬细胞内药峰值是同等条件下红霉素的26倍;中性粒细胞内药峰值是同等条件下红霉素的10倍[12]。本次研究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科收治的300例MPP患儿基于两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临床治疗数据,分析了阿奇霉素和红霉素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与代红丽等[13-14]人研究结果相似。目前国家卫计委、中华医学会联合制定的《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关于无效、有效、显效、痊愈的诊疗解释,是以临床症状的消失为标准,而阿奇霉素在病原清除率的数据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在本次临床治疗条件下,阿奇霉素在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取得较满意效果。
表1 两组患儿症状、体征改善的时间 ( ±s,d)
表1 两组患儿症状、体征改善的时间 ( ±s,d)
注:n为患儿例数
组别 n 止咳天数 退热天数 啰音消失天数常规组 150 9.03±0.15 6.25±0.19 8.14±0.26干预组 150 6.13±0.21 3.16±0.23 4.05±0.17 t值 - 3.562 3.455 4.003 P值 - <0.05 <0.05 <0.05
表2 两组患儿疗效[n(%)]
表3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