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肩髃穴埋线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分析

2019-02-15陈梦迪南向亮余士士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24期
关键词:肩痛运动量肩关节

徐 卿 陈梦迪 张 超 南向亮 余士士 叶 斌▲

1.上海市第三康复医院康复科,上海 200436;2.上海市静安区临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伤科,上海 200435

临床上脑卒中后患者容易出现肩关节疼痛等,是脑卒中的并发症之一。目前研究显示,应用于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的各种现代康复运动疗法很多,主要包括物理疗法、PNF技术联合关节松动术、Bobath与PNF技术及各种肌内效贴贴扎技术,在临床上均具有一定的疗效,另外临床上中医中药也有较好的疗效[1-2],成为治疗脑卒中后发生肩痛的重要手段[3]。本研究主要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采用肩髃穴埋线配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1月~2019年6月于我院治疗的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101例,按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51例与治疗组50例。对照组女21例,男33例,年龄45~75岁,平均(66.6±7.8)岁;治疗组女20例,男30例,年龄45~75岁,平均(63.7±9.1)岁。患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且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4]:(1)符合以上诊断标准;(2)年龄在45~75岁;(3)无下述排除标准之任意一项;(4)受试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意识不清、严重失语患者;(2)单侧忽略症患者;(3)有精神障碍的患者;(4)患病前有明显关节疾病的患者;(5)心肺功能严重不足患者;(6)同时接受其他治疗,可能会干扰疗效观察者;排除标准:(1)不能坚持治疗者;(2)未按治疗方案执行者;(3)治疗中出现严重不良事件/不良反应的受试者;(4)要求退出本实验者。

1.3 方法

康复治疗方案(参照国际常用康复手法的标准):(1)矫正肩胛骨姿势;(2)降低神经系统张力以矫正半脱位并恢复主动的肌肉控制;(3)刺激肩周稳定肌的活力和张力,总共治疗30min。

对照组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点按肩髃穴,具体操作,患者坐位,医者站(或坐)于患侧,用拇指点按患者患侧的肩髃穴,持续点按30s后休息5s,同时嘱患者对抗,总共治疗20min左右。

治疗组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肩髃穴微创埋线,具体操作:患者坐位,露肩暴露肩髃穴,穴位用碘伏局部消毒,用镊子夹取一小段PGLA(聚乙丙交酯)可吸收缝线,规格3/0,长度1cm,放入8号一次性埋线针。左手绷紧肩髃穴处皮肤,右手迅速进针,得气后下压弹簧将线体推入穴位。

两组康复治疗均为每日一次,每次30min,每周五次。观察组点按肩髃穴治疗每日一次,每次20min,每周五次。治疗组肩髃穴埋线每周一次,每次5min。两组5周后结束观察。

1.4 观察指标

1.4.1 疗效标准[5]AHI测量法,显效:治疗后患侧AHI<14mm;有效:治疗后患侧AHI>14mm,但比治疗前小;无效:无改变。X线评定法:采用AHI测量方法:患者取坐位,双上肢自然下垂,摄患侧肩关节正位X线片。投照距离1.5m,入射角向足侧倾斜15°。X线球管中心对准锁骨肩峰端下缘。先用几何方法测量肱骨头的中心,直线连接该中心与肩峰下缘的距离。每位患者的数据均由评定人员测量并记录在专制的记数表上,并由试验结束后交由统计人员处理。具体记录方法制成表格由测量人员填写。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各摄片一次。

1.4.2 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进行评分[6]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各评分一次,每人共评分2次。

1.4.3 疼痛评分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各评分一次,每人共评分2次。采用视觉模拟评级法VAS进行疼痛评分[8]。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20.0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干预效果比较

治疗组的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100.0%,与对照组的98.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干预效果比较[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分皆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运动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VAS评分与X线AHI测值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VAS评分与X线AHI测值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研究发现,冈上肌病变和肩峰-三角肌下滑囊积液为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也有研究发现,卒中偏瘫患者出现肩痛的时候肌张力明显降低[9-10],或肌张力显著增高[11-12],是造成偏瘫肩痛主要的原因;另外,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为肩关节半脱位,其临床发病率也较高。段轶轩等[13-15]研究发现,脑卒中患者大约60%的影像学检查存在肩关节力线不良、半脱位等情况,认为肩关节半脱位后,腋神经挤压受损,使关节囊、神经末梢受刺激、水肿而引发疼痛[16-18]。

表2 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Fugl-Meyer评分及AHI测值比较

表2 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Fugl-Meyer评分及AHI测值比较

组别 n VAS疼痛评分 Fugl-Meyer评分 X线AHI测值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1 5.08±1.08 2.10±0.69 10.65±6.18 26.37±6.21 21.46±3.98 13.16±2.33治疗组 50 5.18±1.13 1.72±0.66 12.88±8.36 31.08±5.80 21.07±3.88 11.52±3.49 t 0.976 3.469 1.032 1.179 0.543 3.731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和与治疗前比较,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分皆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推究原因,影响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可能与治疗周期的长短以及Fugl-Merer评分中与肩关节有关的评分占总分比例较低有关,在今后研究中对于量表的选择及治疗的周期还有待改进。两组治疗后和治疗前比较,VAS评分与X线AHI测值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VAS评分与X线AHI测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肩髃穴埋线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疾病安全有效。

综上所述,肩髃穴埋线配合康复训练治疗是一种已被本单位论证过针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疾病的成熟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易操作性和可推广性。

猜你喜欢

肩痛运动量肩关节
肩关节镜术后进行肩关节置换术感染风险高
大树的日常
肩痛≠肩周炎!一起来正确认识肩周炎
不是所有的肩痛都是肩周炎
每天基本运动量:走4000步
重新认识肩关节骨折脱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强化肩胛带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疗效
肩关节生物力学
辨证治疗肩关节周围炎4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