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
2019-02-14王辉
王辉
摘 要: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在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课堂,走进青少年,增强其爱国情怀,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兴趣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今世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日益深化,与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外来文化通过影视传媒、饮食、节日等形式,全方位地“入侵”中国,从思想上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孕育的价值观念,如:自强不息、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助人为乐等等,受到了巨大的挑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困境。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给学生,让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
近年来,《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深受大众欢迎,让更多美好的诗词在时隔千百年之后流行起来、传承下去,并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少年强则国强”,毋庸置疑,青少年在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传承传统文化的主体在青少年。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课堂,走进青少年呢?
一、文化经典日日读
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认真背诵才能记住,才会在平时使用的过程中脱口而出,随着阅历的增加自然会加深对古典诗词的理解,从而更加热爱古代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代先贤为我们留下许多经典著作,如诸子百家,史家经典等,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研究。为了让学生亲近经典文化,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近年来,我们学校开展了“晨诵午练”的文化经典诵读活动。每天早上和中午课前二十分钟,到校学生需诵读《新三字经》《论语》等适合小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文化经典,在诵读之前,老师会讲解当天的诵读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文化经典的内涵,学习其中仁、义、礼、信、孝等中华传统美德。文化经典诵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更能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健康积极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完善。
二、分阶段选择适合的文化经典
泱泱中华五千年,涌现出无数经典的诗歌,或慷慨激昂,或优美婉约,或抒情,或咏志。这些文辞优美的古诗词,承载着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通过学习这些经典古诗词作品,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古代先贤数千年传承下来的人生感悟和诗词意境,同时感受诗词的文化魅力。
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赏析能力是一个从无到有,逐步提高的过程。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低、中、高段学生的理解能力,选择适合各阶段学生的经典诗词。一二年级的学生刚刚启蒙,知识水平较低,他们适合学习一些浅显、朗朗上口的古诗词,如《江南》《敕勒歌》《咏鹅》《登鹳雀楼》等等。这些诗词文辞优美,意境和哲理便于理解,而且短句更利于诵读和记忆。
三四年级属于小学中段,可以学习一些蕴含着较为深刻的思想感悟和人生哲理的诗词,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零丁洋》等。这些诗词有的需要结合诗人所处的历史环境才能深刻理解,有的是诗人一生经历的感悟凝结,不仅需要背诵,更需要学习背景知识,无形中便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使学生的知识面由纵向视野向横向视野贯穿。
五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他们的知识体系正在初步形成。这一阶段的学生有着十分强烈的求知欲,对传统文化也有较大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趋势下他们热爱学习,热爱阅读。这一阶段的学生,可以接触一些较长的诗词,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将进酒》,杜甫的《三吏》《三别》,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岳飞的《满江红》等等。通过这些诗词及背景知识的学习,学生的知识面呈几何式的扩展,诗词感受力进一步提高。学生不仅能领略中华诗词之美,增强对诗词的感悟,修身养性,提升内在气质,增强文学素养,而且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怀。
三、情境教学,激发兴趣
创建传统文化情境,营造学习氛围。小学生喜欢听故事,而传统文化蕴含了很多趣味性和可读性的故事素材,教师可以通过创建传统文化的故事情境来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比如,将“井底之蛙”“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成语故事讲给学生听,学生的注意力得以有效集中,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在学习典故中,学到了传统文化。
增强知识直观性,提高传统文化的感受力。利用教学设备,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在视觉、听觉方面的深刻体会,促进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比如,在教《草船借箭》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的场景,同时让学生对“桃园三结义”“草船借剑”“火烧赤壁”等故事片段进行视频的浏览,使里边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为学生营造了“身临其境”的氛围,提升了知识的直观性,让学生能够深刻领悟作者想表达的精神要髓,更全面地感受传统文化,理解其精神内涵。
总之,传统文化融入了课堂,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需要教师的不懈努力,需要学生的认真投入。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要在课堂上,更要成为一种生活中的良好习惯,使学习经典文化在整个校园蔚然成风。小学是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初步发展的时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及时渗透传统文化,能够奠定学生的文化底蕴,为进一步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养奠定基础,增强其爱国情怀,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
随着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入开展,青少年沐浴经典而后豁然开朗,博览群书而后自我感悟,将用实际行动证明实现民族复兴“舍我其谁”的情怀与气概。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