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班级文化建设,抓实学校德育工作
2019-02-14张佩和
摘 要:目前国家正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要求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就要求学校在进行班级管理时,不仅要让学生能够学习到丰富的文化知识,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一般来说,对学生的德育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因此加强班级的文化建设,对于学校的德育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班级的文化建设包括班级的制度、班级的班风学风等各方面,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可以使用多种管理方法,促进班级制度、班风学风等软实力的加强,从而更好地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通过对目前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狠抓班级文化建设,落实学校德育工作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班级文化;德育;策略
无论是目前的素质教育,还是正在大力推行的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都要求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而班级文化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最好的载体,因此加强班级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班主任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针对学生都能够接受的班级制度和班级文化进行建设。
一、目前学校班级文化建设中缺乏德育
在建设班级文化时,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包括班级制度、班风学风等软实力的建设,另一方面是班级布置等硬实力方面的建设。笔者就这两方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软实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软实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在班级中存在一言堂的现象,班级制度没有根据学生的意愿进行制定,谁的学习成绩较好就能在班级中拥有较大的话语权,这些都没有考虑到对学生的德育,使班级文化缺少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功能,不能够很好地在学生中间营造提高道德水平的氛围。
2.硬实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班级的文化硬实力主要体现在班级中的装饰和布置上,在传统的班级布置中,一般都是类似“努力学习,天天向上”的标语,只是单方面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告诉学生在学校中的第一任务就是学习,与学习无关的事都是次要的,这样的班级布置虽然能够让学生注意到学习的重要性,却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
二、借助班级文化建设,落实学校德育工作的策略
班主任可以在建设班级文化时,更多地将德育元素融入班级文化中,使学生在班级中时刻接受德育,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1.与学生共同制定班级制度,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班主任在制定班级制度时,应当与学生共同商量班级制度中的条款,除了要求学生加强学习外,还应将更多的德育元素融入班级之中,使学生在进行自我管理的时候,能够遵循这些最基本的制度,从而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例如,教师可以提议在班级制度中加入尊师的制度,让学生在学校中每次见到教师,无论是自己的任课教师,还是其他班級的任课教师,都应该主动鞠躬问好;在上课时,应该主动起立向教师问好,下课时,应当主动起立,向教师的教学表达感谢。这些德育行为都能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即使在校外没有老师,学生也能对自己的长辈非常尊重。因此,在班级制度中加强德育元素,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使他们不仅能够学习到丰富的文化知识,还能学到做人的道理。
2.加强班风学风建设,使学生能够提高道德水平
班风学风的建设并不像班级制度那样可以落实到文字上,它是一种风气,是看不到摸不着的,而且无法在短时间内通过制度的建立来保证班风学风的良好,需要班主任长期的引导和教育,才能形成优秀的班风学风。班主任在长期的引导和教育中,应当将更多的德育引入班风学风的建设中,让学生能够在无形的学习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例如,班主任在引导班级的班风学风时,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班风学风建设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对自己、对班级、对社会和对国家有很强的责任感,使他们能够为了报效国家和社会,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而努力学习,树立远大的志向和远大的目标,并为之奋斗一生。班风学风的建设确实能够对学生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是刻在骨髓里的,因此班主任一定要做好引导和教育的工作,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3.注重班级布置,引导学生提高道德水平
不同于传统的班级布置,在进行以德育为主题的班级布置时,班主任可以引导学生将一些名人名言悬挂在班级的墙上。例如,孔子的名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等,不仅能让学生学习到中国的儒家文化,还能增强学生的道德水平,让他们为成为君子而努力。
三、结语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是践行素质教育的一个体现。班主任要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起到主导作用,加强班级文化对学生德育的作用,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兴伟.浅谈初中德育一体化理念下的班级文化建设[J].中国校外教育,2018(16).
[2]崔英杰,侯智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德育建构[J].中国校外教育,2018(24).
[3]丁桂珍.班级文化建设是德育工作新的着力点[J].课程教育研究,2012(31).
作者简介:张佩和(1970.8—),男,汉族,甘肃榆中,大学专科,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学校教育。
编辑 李 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