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用科学理论打牢青年理想信念的方法探索

2019-02-14杨艳昆

青年时代 2019年36期
关键词:青年理想信念

杨艳昆

摘 要:坚定青年的理想信念是新时代实现强国梦的基础,坚定的理想信念来自于坚实的理论武装,只有对科学理论笃信并不断实践,才能真正树立起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而只有让科学理论真正走入青年的内心,才能打牢理想信念的根基。

关键词:理想信念;青年;科学理论

一、引言

理想信念,是人们向往、追求和奋斗的根本目标,是一个人行为的支撑和动力。习近平同志曾形象地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坚定的理想信念,能让人在大是大非面前头脑清醒,经受住考验。纵观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的一阵阵风雨变幻、一股股恶浪冲击、一次次历史抉择,是坚定的理想信念,让我们沉着应对挑战考验,保持了我党的性质、宗旨和本色,保持了强大的战斗力。坚定青年的理想信念,是实现新的历史条件下强国梦的基础。而坚定的理想信念来自于坚实的理论武装,只有对科学理论笃信并不断实践,才能真正的树立起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

二、隔膜若水——拉近科学理论与群众的距离

在现实生活复杂多变的今天,我们看到,理想信念在許多人的心中已被视为空中楼阁,甚至产生了怀疑。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一部分人只是在口头上笔头上表达出坚定,却未能真正在心里在思想上坚信。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哪里?很多时候,我们把这些归因于时代的变迁和环境的变化,归因于西方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市场经济多元化价值的冲击、对主流意识形态思想认同的淡化等。这些变化的确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些变化并不是造成这些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新中国从成立发展到今天,从未离开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它具有极大的时间与空间的延展性。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让它在中国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触手可及的中国梦。在复杂的环境与时代里,马克思主义仍然是不可撼动的中流砥柱。我们看到,大多数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还是没有发生变化的。出现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说,并非时代环境变化的必然结果,而是我们思想活力减退、“理论掌握群众”弱化的表现。

只有理论彻底,才能掌握群众,才能变成物质力量。建党以来,我们党一直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特别是延安时期,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长远发展相结合,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最终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1978年全国开展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我们党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反思自己的过程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在发展的道路上,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一次次带领中国人民披荆斩棘走向胜利。事实证明,西方的理论无法解决中国的问题,中国需要自己的理论来为我们指明方向、指引道路,给出最有力的解答。

理论工作者如果不能担负起传播理论的责任,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便会肆意横行。因此,抓好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必须加强理论武装,真正的用科学理论教育人、塑造人、鼓舞人。而我们看到,科学理论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确还存在一泓隔膜之水,理论武装的任务就是要帮助群众渡过这片深水,拉近理论与群众的距离。

三、架桥和造船——使科学理论进入群众、融入生活

理论是不是真正掌握群众,最根本的要看是不是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宗教教义、儒家思想之所以被广泛接受并能延续千年不绝,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实现了世俗化,与普通大众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当然,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政治理论的形态。对于政治理论而言,同社会生活、世俗伦理通常是有距离的,弥合这个距离,需要理论工作者的创造。如果理论工作者永远只做注释文本、发掘微言大义的工作,最终只会形成千人一面的、使人厌烦的生硬语汇和文字游戏,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在群众中扎根。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就是用中国化、大众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启发阶级觉悟,点燃民族希望,动员了中国最广大的社会力量,造就了一大批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而进入长期执政的和平环境,理论武装却成为最艰难、最关键、最紧迫的任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我们处于夺取政权时期,我们的理论是主动的,是生长的,是进取的,我们的理论工作者是富于朝气、富于理想和富于创造的。今天我们党执政了,我们的理论居于统治地位,我们的理论工作者居于庙堂之上、书斋之中,远离生活、远离民间、远离社会。理论的面孔是板着的,缺少喜怒哀乐的人间烟火气;理论的衣裳是高档的、甚至是喷过香水的西装革履,缺少泥星土点的底层生活气。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理论武装的成效,增加了与群众的隔膜。当前理论武装的重点,不是咀嚼马克思恩格斯或者领导人的哪句话,也不是人为地、空洞地为现实问题戴上马克思主义的“帽子”,而是要确实让它以各种形式进入生活、扎根社会,使广大人民群众发自内心接受。中央倡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实际上就是提出了这个任务。只有生活化、世俗化,才能大众化,通俗化。

一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只有通过民族形式才能真正扎根和实现发展,而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贯通、有机结合是民族化的重要途径。理论大众化不能把着眼点仅仅局限在思想政治层面,而要在内容上深入民族精神、道德伦理、文化传统、生活习俗,以及人们思维方法、行为方式等。这种深入必须是以一种文化的形式来实现,侧重于吸引和打动,而非在政治上推行,在思想上压服。只有把“化”大众与大众化融于一体,才能为科学理论厚植文化根基,赋予本土力量。

二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思想实际相结合。对每一个普通人而言,他所关注的并不总是国家大事和政治事件,大量的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实现科学理论大众化,同样要从关注这些小事做起。20世纪30年代,“人民哲学家”艾思奇编写《大众哲学》,做的就是这项工作。这本书使每一个读者真切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是大众学得懂的、是体现在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的理论,是能够解释社会并给以思想启发的理论。有人盛赞其“一卷书雄百万兵,攻心为上胜攻城”。事实上,那个时期受马克思主义影响从而走上革命道路的人,大多不是因为读了《资本论》等大部头著作,而是在学了马克思主义的ABC之后,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邓小平同志就说过,他接受共产主义思想,首先读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ABC。可以说,贴近生活、亲近群众是政治理论的生命。只有脚踏实地,关注现实,了解青年所思所想,在解释疑难问题中满足青年需求,才能展示理论力量,增强理论魅力,在青年心中扎根。

三是与时代的发展变化相结合。根本点是如何展示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问题。当前,一些青年不愿学理论,主要不是没有理论需求,而是被那些僵化代办的形式,连篇累牍的空话、枯燥乏味的语言所吓跑,与理论产生重重隔阂。今天的中国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种前所未有的变化速度和广度,带给人民群众的问题和疑虑更多了,对掌握真理的需求更高了。要使理论之树长青,就必须发掘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最契合当今时代的内容,大力进行宣传传播;以回应时代提出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切入点,把创新理论武装的重心放在提出和解决问题上;要呼应社会心理,更新话语方式,多讲青年听得懂、爱听的话,切实拉近理论同青年的距离。

四、根植厚土——用科学理论主导核心价值、构筑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观,其本身就是创新理论的组成元素。只有坚持用科学理论来主导和构建价值观,才能使其具备深层次的思想理论基础,青年人的核心价值观培育才会更加深入、持久、有效。

一是要让科学理论成为核心价值观的支撑。价值观之争,说到底是意识形态和思想理论之争。现今中国,社会价值观多元多变、混乱无序,很大程度上是理论准备不足、思想出现混乱的结果。各种价值观披着光鲜亮丽的“外衣”被引进或提出,但都经不起推敲,形不成共识。这表明,加强核心价值观建设,关键是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为青年人树立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内核,培育青年积极向上的核心价值观,必须注重在理论转化上下功夫,以理论认知辐射青年认识问题、衡量事物的标准,实现理论认同、真诚信仰和行动指南三者的统一。

二是要让科学理论体现在日常养成之中。当今时代,全球信息无障碍传播,使青年人的思想面临着巨大的思想冲击,各种思潮纷繁芜杂,如果不以牢固的科学理论为根基,很容易被腐朽思想左右了头脑,站不稳脚跟,动摇了信念。许多牢不可破的观念都是在潜移默化的、无意识的接收的信息中提取加工和形成的,而这样的观念一旦固化于心,是很难再被动摇的。因此,科学理论需要守住青年的日常生活这片主战场,以触目可及的信息冲击去影响和塑造青年的理想信念。

三是要以科学理论深化作风建设。价值观不是喊出来的,必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模范践行、转变作风上。习近平同志强调,领导干部特別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做表率。领导干部没有理想和信仰,就谈不上宗旨意识和对党忠诚,更谈不上始终保持优良作风。制度固然可以约束人,但最根本的还是要靠理想信念。当前深化作风建设,既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用制度规范权力的运行,同时也要用科学理论、理想信念在每个干部的内心编织一个坚持信仰和操守的“笼子”。只有使领导干部敬畏权力,敬畏法纪,才能确保手中的权力不变味、不变质,真正为青年所用、为强国服务。

猜你喜欢

青年理想信念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丰富和规范党内仪式是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的重要途径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自我实现角度窥探青年自我实现的困境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