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19-02-14刘婷高华胜李睿

青年时代 2019年35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刘婷 高华胜 李睿

摘 要: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有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通过校企共育才的教学模式形成了较完善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了教学质量,提升了学生就业竞争力。以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经验为例,通过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探讨艺术设计学专业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路径与方法。

关键词:艺术设计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培养模式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已成为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的趋势。然而采取什么样的路径和方法,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如何确定人才培养已成为地方高校所关注的问题。高校能否被社会认可,需要人才培养质量来证明,人才培养质量需要人才培养模式来保证。以培养对象应达到的知识目标、岗位素养、技能能力为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是一个动态、静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改革和管理制度等都是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动力。本文以艺术设计学专业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为例,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路径研究。

一、艺术设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崛起,人才需求对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高校艺术设计学专业一方面要求,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很多,但缺乏基础数据研究和核心要素总结。目前不同院校艺术设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自身的专业建设选择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此外,有学者通过对艺术设计学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比较分析,找出中外职业院校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面的差异和原因,优化高校艺术设计学人才培养模式。

二、艺术设计学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艺术设计学专业需要学生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实践技能,随着人们艺术审美要求的提高,现在教学模式也改变了传统方法,但艺术设计学专业其培养模式仍存在许多问题,具体如下。

(一)专业目标和专业设置不够精准

首先,艺术设计学人才培养目标既要符合人的审美要求,也要符合社会现实的需要。目前,艺术设计学培养目标设定存在着形同虚设,有的与社会脱节、定位模糊不明确等现象,缺少实际的社会调研,以概念决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缺乏系统性,阻碍了专业的发展。

(二)教学过程中缺少校企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

艺术设计学专业课程具有一定的岗位适用性,满足了目前行业所需之要求。因此,有些课程的教学需要校外实践机构来进行教授,但在这一过程,笔者也发现这种教学形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校外实践型教师不能像全日制教师那样从事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通常以讲座的形式进行课程教学,其内容、形式和效果会因授课者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其次,学校的现有教学环境与校外实践基地差异较大,部分实训环节需要在校外实践基地完成,却因为种种问题难以真实开展,致使在校生对实践操作存在着纸上谈兵的状态。

(三)教学计划的设计存在偏差

艺术设计学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偏差,究其原因是因为行业发展变化和用人单位对学生技能需求要求度较高,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学校缺乏对艺术设计学人才培养规范的全面研究。艺术设计专业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实用性,毕业实习是实现工学结合的重要途径。“工学结合”一般安排在最后一年进行实习,一定程度上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了实际的工作岗位中,学生熟悉工作环境,掌握了基本的工作流程,但是前期理论知识的集中和后期实践的集中,不利于学生分散消化各个阶段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也不利于教师收到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改进教学计划、改革教学方式。

(四)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

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技能型人才。通过访谈和调查发现,用人单位领导已经表达了职业技能的重要性,学生的职业态度是员工未来职业发展的可持续动力。因此,职业道德的正确与否、职业责任感的存在与否是用人单位首先考虑的前提。然而,实际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和职业认同感较低,工作初期在福利待遇、工作环境、培训学习等方向的不确定性,产生较强的工作倦怠和消极情绪。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人才的培育需要根据企业、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来设定,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规划是需要在校完成的学习,修学必先修身,修身必先修心,只有在校期间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自信,不畏困难,这也就要求学校在新生培训初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就业方向,规划好自己的就业方案,引导学生对今后自己的专业和职业有一种认同感和责任感。

三、艺术设计学专业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建议

在多次的艺术设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艺术设计学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与制造业不同,不是掌握高科技与研发技能,而是与职业素养相配合的职业经历,并对职业有强烈的认同感。所以,在校企合作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关注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共育人才的目标。下面对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具体方法、路径展开探讨。

(一)树立“双基地一体化”校企协同育人理念

在基地建设管理过程中,校企双方主要领导担任总负责人,并成立校企合作领导小组,管理体系主要分为三个层级———管理层、协调层、执行层。管理层负责制定实践基地总体发展规划和协调工作。执行层主要由各专业实践教师和企业指派的指导教师组成,负责学生实践环节管理、就业指导、安全教育等工作。在学校阶段,学生将接受合作企业专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学生在校外实习阶段,企业、学校都应该肩负自己的责任,需要共同管理学生,而对实习结束后,则应该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考核学生实习期间的成绩,使得校企合作不再是空谈和理论学习,以“互育”为目标,才是最终研究方向。毕业实习是校企合作的初始形式,与工学结合的内涵相去甚远。在大多数情况下,在校学生与在职学生“工作”与“学习”的分离,“工作与学习的结合”不应是两者的结合,而应是两者的结合。

(二)践行兼顾三方需求的人才培养路径

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需求点是不一样的,为满足三方需求,校企双方应实行人才联合培养,建立企业命名艺术设计学院,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学生在企业“学习+实践”延长到一年,上半年以学习为主,下半年以工作为主,全过程在企业完成,颁发考核证书,学校在学生校外实习的整个过程中,配合企业的管理,监督学生实习期间的心理变化及时作出干预,让学生在校外实习过程中顺利通过。

(三)打造师资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学校都有责任做好各项教学工作。学生要在企业中实现自我价值,学校要對人进行理性教育。教学改革源于这两方面的阻力。这就要求企业和学校共同建设一支合理的教师队伍。企业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但日常工作的繁忙影响了教学的连续性和学校教师的实践能力。虽弱,但理论知识丰富。企业和学校需要沟通,整合安排教学内容,打造师资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专职教师是教学方法创新和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同时,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使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离不开行业实践。学校除了为双师型教师提供技能学习平台外,还应多方面给予激励,在考核评价过程中提高技能分数,让更多教师积极参与交流学习,提高专业技能。

(四)推行以学生能力提升为核心的课程改革

在未来艺术设计人才的职业发展中,应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能够进行设计、策划和营销。基于此,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关键是课程改革,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重点一直围绕着以职业能力培养这一主线进行改革,以课程优化为辅线的改良方式,以项目课题的实际工作流程为基础,分析行业所需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新能力、新岗位素质,根据企业实际工作流程和任务,整合课程内容设计,突出应用型专业特点,在模拟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中创造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核心的课程内容。

(五)建立健全艺术设计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机制

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多层次的人才规格是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即培养目标强调应用性,立足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培养各行各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通过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将“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内涵概括为:人才培养方法围绕艺术设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建立,确保高校艺术设计学专业人才的实施效果,重新建立评价体系、相关的政策制度等来保障人才培养计划,进而推动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需要建立高效的实践管理和服务机制,实行“教、学、做”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育模式,校企实现人才共育目标。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人才需求在不断改变,高校应顺应形式,培养符合市场要求的人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只有深度结合,才能为我国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谢海涛.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0(1):42-45.

[2]张斯莫.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建材与装饰,2018(1):188.

[3]张春新,余兰亭.校企合作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中的作用——以重庆大学复合型视觉艺术人才培养实验区为例[J].艺海,2011(3):103-104.

[4]戴晓丹,于庆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艺术设计学专业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为例[J],亚太教育,2016(4):229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