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减少负迁移的几点探究
2019-02-14高雄
高雄
摘 要: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老话重提”的负迁移,不可避免地会时不时出现在学习过程中,这也造成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互相影响,那么,在新课改不断要求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当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要不放过任何一个影响学生认知、影响教学效果、阻碍教学发展的细枝末节,通过探究造成负迁移的根源,积极运用策略,最大限度避免负迁移的发生和影响,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效,具有清晰的解题思维,不断强化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负迁移;探究
一、思维定式导致负迁移的产生
思维定式对学生既能产生积极作用,又能产生消极影响,如起相反的负迁移作用。形成思维定式的因素多种多样:日常生活概念、固定的书写格式,已有知识经验、已有的认知策略、教师的教学策略、新知识对旧知识的后摄干扰等。如,教学数学广角“抽屉原理”的一课时,教师在教学中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有一个环节容易让学生产生负迁移的影响,即在学习了当物体的数量比抽屉数量多1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学生总结出:解决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个物体这一问题是“商+1”,也或者是“商+余数”,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物体的数量比抽屉数量不是多1的情况,不少学生想到的是“商+余数”,显然这是错误的答案,受到了负迁移的影响。由此,也给教师提出了要求:如何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探究物体的数量比抽屉数量不是多1的情况下,为什么“商+1”的结论依然成立,从而让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理解抽屉原理的本质,减少负迁移的影響。
二、设计针对性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为了能够引导学生正确总结出物体的数量比抽屉数量不是多1的情况下,其解题规律依然是“商+1”的结论。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针对性问题:有8只鸽子要飞回3个鸽舍,那么,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同学们,大家想一想,这到底是为什么?在学生思考这道题的时候,教师做了恰当的点拨:“大家先想一想,这道题中,根据我们前面所讲的可以把什么当做是抽屉?把什么当做是相应的课本?”学生思考后回答,鸽舍可以当做是抽屉,而鸽子当做是放入抽屉的课本。经过一番独立思考、交流讨论后,陆续有学生探究出这一道题的规律:“商+1”。
这一环节教学中,假设法成为解决问题的最核心思路,借助直观列式,学生用“有余数除法”形式地表示出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将所有的课本尽量多地“平分”到各个抽屉里,每个抽屉里都能分到几本课本,而剩余的课本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比平均分得的课本本数多1本。对“总有一个抽屉里”中“至少有课本的本数”是除法算式中的商+1,而不是商+余数,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抽屉原理”的本质。为了进一步巩固认知,教师可以设计更多的问题,让学生发散思维,探究规律。如,把7根笔放进3个笔筒里,不管怎么放,如何使一个笔筒里至少有几根笔?把10根笔放进3个笔筒里,不管怎么放,如何使一个笔筒里至少有几根笔?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再试着解题:如果把80支笔放进5个文具盒,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至少有几支笔?当用总笔数除以文具盒数,所得余数不是1,该怎么办呢?以此来巩固学生的认知,并加强规律的总结与练习。
三、动手操作体验,减少负面影响
为了有效应对负迁移,以这一案例为例,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从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充分经历数据知识这一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探究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尽量使负迁移的影响小一些。按照小组的形式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提前准备一些笔和几个笔筒,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动手摆一摆,想怎么摆就怎么摆,能有多少种不同摆法。之后,要求学生把5支笔放进3个笔筒,或者是放进4个笔筒,看看每个笔筒里至少有几支笔。随后教师抛出“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会有几支笔?”的问题,学生中间就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说2支,一种说3支。很明显,这就是之前知识的惯常思维导致一部分学生产生了负迁移。借助动手操作,各小组学生已经明确知道先用平均分的方法,然后再想一种最不凑巧的摆法,围绕“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几支笔”这一问题找到解决的关键点。通过搭建小组合作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领悟数学知识的本质,围绕中心问题组织小组讨论,各小组之间展示不同意见,经过言语与言语的交流,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学生的思路中剩余支数的处理变得越来越明晰,实现了有效应对负迁移。当学生构建了这一知识体系,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明显少了许多负迁移影响。
综上所述,教师继续通过多样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学习技能,设计与抽屉和鸽巢有关的练习题,再加上一些生活中应用抽屉原理的实例,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从而彻底消除负迁移。
参考文献:
[1]陈莉.如何克服学生学习数学时的负迁移[J].内蒙古教育,2016(2).
[2]王学贤.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负迁移[J].课程教育研究,2015(5).
编辑 冯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