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型”定位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2019-02-14徐徐
徐徐
[摘要]城市型大学定位特殊,其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城市旅游业、酒店业的发展。立足城市型功能定位,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考核方式等层面探讨酒店管理专业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旨在更加明确城市型大学服务地方的方向,为所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城市型大学;酒店管理;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随着城市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城市酒店业也如火如荼,人才需求量不断加大。城市型大学如何抓住机遇,立足城市型定位打造特色酒店专业,进行专业教学改革,是值得酒店管理专业教师深思的问题。
1 研究背景
1.1 城市型定位高校培养目标的特点
1.1.1 核心方向——服务地方。城市型大学的办学理念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无论是专业的设置还是教师资源、学生资源都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因此,其人才培养的核心方向仍为扎实服务地方,树立区域性人才输送口碑,成为突显地方特色的标志性、代表性大学。
1.1.2 侧重——应用性。城市型大学立足于地方性的特性必然决定其侧重于应用性。对于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大学来说,应用性并非简单地轻理论、重实践,而是在理论扎实的基础之上真正做出应用性成绩,在产学研链条上生成对城市建设和发展有益、有用的教学科研成果。
1.1.3 发展动力——主动性。城市型大学的发展与所在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而城市的发展同时也离不开本土大学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发展。如青岛市、大连市作为沿海城市,就孕育而生了海洋大学、海事大学,而大学的不断壮大也为沿海城市的海洋事业发展输送了优秀人才。因此,城市型大学主要肩负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培养人才的使命,先要心中有城,才可有成。主动地参与城市建设,心系城市发展,是城市型大学应具备的特质,也是其能够长足发展的动力。
1.2 酒店管理专业的城市服务性
1.2.1 高级酒店管理人才输送。目前酒店行业的多样性发展趋势明显,但高星级酒店因其品牌形象、硬件设施、安全规范等优势仍为住宿消费的热点,因此高星级酒店的人才需求重在高质量,尤其是管理人员。长期以来,酒店从业门槛低的现象改观不大,然而对于中高层管理者来讲,学历、阅历、经历同等重要。目前酒店高端人才仍然比较缺乏,部分管理者在入职后才接受对口培训,因此大学的酒店管理专业培养人才对接就显得尤为重要。城市型大学在培养酒店业人才时不能只偏重一线从业人员,同时也应该注重对高端人才的培养和输送,着力培养既具备系统管理知识又具备专业技能,同时具有较强的语言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1.2.2 优秀一线从业人员的输送。酒店行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虽然目前人工智能技术比较发达,但酒店不适合冰冷元素的介入,而是需要营造“宾至如归”的宾客体验。因此,不管后台管理使用何种先进科技平台技术,酒店一线服务人员仍然是其对客服务的主力人员。同大部分酒店专业高职学生相比,本科生在理论知识、外语水平等方面具備较为明显的优势,在专业技能上往往不如高职生纯熟,在灵活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上也有待提升,但毋庸置疑酒店对本科生的需求量仍旧很大。
1.2.3 对酒店文化的塑造。酒店行业的服务性使其文化性容易被忽视,城市型大学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应注重对酒店文化复兴重塑的目标。酒店行业文化自然融合在整个酒店发展史中,从古时的驿站、客栈,到大饭店时代,再到商业饭店无比发达的今天,众多老字号、享誉品牌几度浮沉。借用丽兹卡尔顿酒店的一句著名的座右铭――我们是为绅士和淑女服务的绅士和淑女,城市型大学的酒店专业人才培养应重在输送深谙服务理念于本质的“绅士”和“淑女”,而不是来客接待型的服务人员。
2 目前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课程设置的滞后性
城市型地方大学为所处城市服务,而专业课程的设置需系统化、专业化,遵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但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少有酒店行业专家参与,更多是高等院校内部人才的意见汇总,学术性系统性强,但与酒店行业发展缺乏同步性,尤其是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4到8年来付诸实践,不考虑前瞻性就必然存在滞后性。从目前酒店管理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来看,和十年前相比差别不大,仍然主要为《酒店管理概论》、《酒店前厅管理》、《酒店餐饮管理》、《酒店客房管理》、《酒店英语》,相对较为新颖的课程或是换汤不换药,或是内容空洞,教学大纲所体现的内容较为滞后,很难与所在城市的酒店业发展前沿相匹配。
2.2遴选教材的局限性
本科院校对于专业课教材的遴选上要求尽量避开高职字样,然而酒店管理专业很多实用性较强的教材往往是高职适用。而国外原版教材首先要学习管理学原理作为基础,有一定难度,另外由于国际酒店分级制度的差异,部分外版专业教材不适合国内教学。因此,适用于本科专业的酒店类教材就显得凤毛麟角。对于大多数普通教师而言,自拟教材在单打独斗的基础上又很难实现,需团队合作提高效率,然而每位教师的侧重性差异较大,合编的教材只是形式上的组合,较难做到真正的有机统一。
2.3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单一性
通览国际知名酒店学院的培养模式,大多对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很高,大多数学院更倾向于在酒店真正展开实践或实习,借此培养学生酒店管理运营能力。然而,对于国内大多数城市型地方高校来说尚不具备如此优越的教学条件。同时,由于本科专业的教学目标不仅要体现专业应用性,仍需体现与职业技术学院的培养差别,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虽然在教学经费充盈的条件下,高校可以建立酒店管理专业实验室、购买酒店运营管理软件,但在实际教学中利用率不高,软件的维护也存在滞后性,教学成本的高投入与产出不对称等也影响了教学软件的更新。而对于目前通用的现场教学法来说,学生的融入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酒店正常的运营秩序,尤其是酒店前厅课程很难在酒店现场教学,大多数学生只是走马观花参观酒店,把现场教学当作是“娱乐活动”,并没有促进其深入了解酒店的概况和发展动态。
2.4 教学效果与城市酒店行业人才需求的差异性
由于在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滞后,教学效果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标准,课程考核结果并未真正反映出学生的实际从业能力,在与本地酒店行业对接时形成了较大的需求差异性。比如大多数酒店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具有较为系统的酒店管理理论知识,也具备英语和计算机的中等水平,综合素质入行酒店业显得绰绰有余。然而酒店人力资源部门在校园招聘的过程中并不看重课业成绩和英语笔试水平,而是侧重于学生是否具有亲和力,是否热爱酒店行业,是否具备良好的英语口语水平,甚至小语种口语水平,是否具有一定的酒店实习经验等,几经筛选之后,真正能够胜任酒店管理工作的学生已是凤毛麟角,大多数学生只能以实习生身份在酒店进行一线服务,积极性备受打击,也摒弃了对酒店行业的执念。从而形成了酒店、学校、学生之间的需求差异。
3 改进措施
3.1 结合城市服务特点设置切合实际的课程体系
3.1.1 基础课程的设置。酒店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隶属于旅游学、管理学范畴,然而由于专业的实用性在基础课的选择上可以做大胆的取舍,空泛却无用武之地的课程可做删减,吸收专业理论的精华部分即可。可鼓励学生自学相关较为通俗易懂的基础性知识,而把宝贵的课堂教学留给针对性更强的专业课程。
3.1.2 专业课程的设置。酒店专业课程无疑是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重头戏,目前大多数本科院校采用的前两年理论后两年实践的模式,看起来理论与实践平分秋色,实则不然。众所周知,大四年级的学生具有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硬性任务,真正留给专业课学习的时间只有大三一年或是延伸至大四上半年。因此,学生的针对性学习比重并不大,也导致了不够专业化的职业状态。因此,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需要改进的不仅是内容的更新,更需要学习时间上的充足保证。
3.1.3 辅助性课程的设置。城市型大学的酒店管理专业应设置专业辅助性课程,如在有师资条件的前提下,扩大语言类课程的可选性,结合地方旅游业客源地的特点,开设韩语、日语、法语、德语等小语种课程,实用性强、含金量高,可拓展学生的从业门路。另外,也可开设新媒体运营课程,真正学会制作公众号,推广公众号,在网络时代大有可为。
3.2 利用城市資源丰富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
城市酒店的类型五花八门,囊括高星级、经济型;商务型、度假型;主题型、民宿型等。而酒店行业的从业者不仅包括酒店运营管理者、个体民宿经营者、一线服务人员,还包括酒店传媒运营者、酒店培训机构等。以上资源均可为大学所用,校企合作的步伐不能只停留在挂牌实习基地,名誉教授等表面功夫上,而是真正互补互利,共同发展。比如目前在杭州、桂林等地均设有民宿学院,这对于传统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院系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充分利用校外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的有益补充,对学生的眼界开阔和教师的教学创新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3 改变考核侧重点缩小人才对接差异
根据不同城市类型和核心需求培养侧重点相异的学生,是缩小人才对接差异的有效途径。如旅游城市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应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明确服务对象,重视外语能力的培养,偏向旅游类综合人才的输送;沿海城市应培养相对稳定的专业化、高端化人才,力求高素质、高薪酬,满足高端酒店的中坚高层管理人才需求;中心城市要突显专业特色,突出竞争力,力求在人才市场竞争激烈、资源集聚化明显的行业发展背景下,培养综合素质较好的一线从业人员及不可多得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在课程考核方式上应分别注重以上侧重点所对应的能力点、技能点、知识点,可用过程性考试替代传统期末考试,重在考核学生的从业能力而非应试能力。
“互联网+”时代下,酒店管理专业的发展面对更大的挑战,城市型大学应立足自身特色、借助地域资源优势办好、办活酒店专业,教师应不断引入新教学理念、新教学方法,挖掘酒店管理专业的内在发展动力,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技能、有信念的专业化酒店管理服务人才。
[参考文献]
[1] 邱果,汪令江,屈路.城市型大学办学定位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61-62.
[2] 韩宪洲.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7(1):1-5.
[3] 孔繁嵩,程宗宇.国内外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旅游纵览,2018(8):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