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优秀文化与大学生初心确立

2019-02-14许瑛乔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24期
关键词:中国文化社会实践

许瑛乔

[摘 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十九大的灵魂主线落在了“不忘初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力量落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在传承与创新中国优秀文化的同时要帮助学生觅得“初心”,还要完成“正心”、“守心”、“炼心”:带领学生“出而实践,退而思考;问学输入,践行输出”;帮助大学生树立起对中国文化的自信、确立起传递优秀文化的意识;以初心为激励源,通过“用以致学”、“习以致用”、“學会合作”构建完整的“思维体系”。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能、进而提升创造主流意识形态的能力。

[关键词]中国文化;确立初心;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十八大便成为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力量;十九大的灵魂主线落在了“不忘初心”。那“中华文化”的初心是什么? “灵魂工程师”的我们该如何帮助学生体察到深藏在民族血脉里的“初心”、积蓄起新时代意识阵地战里的“力量”?中华之初心在于千年的“痴心执念”——“爱与责任”,这份“初心”集结了最真诚的天人合一的利生之心、最质朴的圆通妙澈正道之行;这份初心以世界独有地姿态,将民众的直觉力、人心所向、集体人格归向于艺术的高度,锤炼出理念、智慧、神韵浑然一体的中华传统文化

1 觅得“初发心”

初发心,不与后心俱,最真实珍贵。庄子说人们平日学到的大多是“机巧之心”,互联网时代不乏此“心”,分分钟“侵洗”视界未明、心志未决的学生。老师在解读“机巧”之余试想“初心就是力量”,能入豁然。文化的渗透力是不言而喻的,它如华之气潜藏在每个炎黄子孙的灵魂深处,我们该如何辅助学生捕捉到这份深厚的“爱与责任”?我想引用“我思故我在”概括为以下三点

1.1 对于“我思”,淡化解决

席慕蓉的《初心》说:“初心”,不常显露,很难用语言文字去清楚形容,只能偶尔透过直觉去感知其存在,但在遇到选择之时,在不断地衡量、判断与取舍之时,往往能感知其存在。”哈佛公开课《公正——该如何做是好》在全球受到巨大的欢迎:提出真实案例中的两难,不同国家的大学生自由辩论,逐渐进入角色的听众、观众开始好奇下一个两难,课程背后的政治命题、文化分歧、哲学伦理逐渐淡化,课程的核心逐渐演变为自己会做出怎样的抉择,个体在巨大的社会背景下关于生命的自我追问——初心驱动下的“我”更明白了“我之初心”。没有答案的“淡化解决”建立起个体思维的发散式对话,学生在回答自己的同时表现出的文化共性、思维共性、哲学共性都透出民族初心的统一指向性,“问题”背后的问题、“追问”背后的追问贴近了学生的“初心”而不是我们要的“雏形”。

1.2 对于“我故”,泛化解读

弗朗西斯﹒培根为艺术下过一个定义:艺术是人与自然相乘。中华文化始终将现实的思考延伸至想象的意境、抽象于简洁而愈发深刻,抵达天与人的相乘。“天造”与“人设”完美地统一让中华艺术始终“师天写实,而犁然有当于心;师心造境,而秩然勿倍于理。”自然与人,虚化实体、泛化解读、共臻化境。学生也是自然之体,自有结构与变易,我们对他们的分析、理解只能是接近与融合。不必追求“教与学”事无巨细地“契合”,学生看似不着地的“想象分析”是他实现初心之源力呢。溶化在感觉里的过程意识只需泛化,只有灌输出来的人生意识才需要细化,过分地细化自然会偏离人的天之属性、破坏人性的结构系统。

1.3 对于“我在”,内化感应

越是深刻的内涵,越需要广泛的感应。学生心理认知上的“全收而归” 本就需要广泛地去体验生活、实践自我,积累阅历才有改易意识的决心与信心。文化的深刻性源自生产生活的实践深刻性,实践力升华为“直觉力”是内化人生理念的重要进程。时机未到,功夫未至,初心未识,一个人表现出偏狭、乖戾等等都是为了“欲试”生活、“感应”真理罢了,只要未离开自身的真诚就无碍。作为老师在此时此刻给予学生内化感应的尊重、陪同好此人的此段人生是最好的仁爱之心,让他们对真、善、美的认知与体悟裹卷着初心一起成长。

2 守得“初发心”

中国第一位帝王之师伊尹将道德教育看成是帝王“守天下、守民心”的大事,老师“傅立德义”的形象也由此确立。《史记·殷本纪》皇甫谧注云:“尹,正也,谓汤使之正天下。“正天下”便是以身作则,师范天下。可见老师这一职业从诞生便是德义守道的督导与臣仆。任重道远的是“锤炼初心”是极私人的体验:“我”在人文社群体系中自省察智后过滤出一个怎样的视角,提炼出一个怎样的德行根本——这其中涉及的“初心高低、是非决断、修为束放”都是不易的“正心”、“守心”、“炼心”过程,对于年少的大学生走弯路不可怕,最怕误入歧途、走火入魔。在新时代,在党中央强调思想阵地意识建设的当今,千年瑰宝的中华文化是蕴藏良药的,我想以下三剂是基本即中华之德离不开中国之智、中国之美、中国之神。

2.1 中国智——凝练之德

生活日新月异,网络给了学生太多的可能,层层叠叠中如何让大学生确立初心?现在学生的特点是看图不看字、游戏混日子。太大的道理、太深的知识、太多的对话,学生都会人在曹营心在汉的似听非听。简洁凝练、一语中的、切中该生的要害,反倒能让他刮目、倾听。一旦真正的交流打开,学生的本性初心自然会流露,毕竟他们对老师是有天然亲切感的。了解学生,往往需要能力秉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反映、表现。新生刚入学,校园活动不匮乏,但是缺乏高度整合,学生普遍是尝个新鲜便不堪纷乱而不想再继续参与下去。

融合是有效地凝练途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与模式的构建可以以传授类、交流类、文体类、主题类、专业类、双创类为实践的角度、将中国优秀文化作为实践的载体,通过注重实践项目的高度融合,用“凝练概括”提高传播的广泛性,摆脱网络的速朽;另一方面,知识的不断更新让大量宣泄式的表达覆盖不止,如何让学生学会归纳、学会提炼?凝练有着让学习者开启思悟、乐于总结概括的作用。实践环节的优化、实践效果的深化,实践过程的强化让知识在完成凝练的转型后成为最便捷记忆、最丰富可能、最完满表达的“知付宝”。

猜你喜欢

中国文化社会实践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风”
拓展语文外延 提升核心素养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高等美术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研究分析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建立探析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