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生态安全研究综述

2019-02-14邓丽娟李永前肖洪磊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24期
关键词:研究综述乡村振兴

邓丽娟 李永前 肖洪磊

[摘 要]随着农村向城镇化的发展,农村生态安全的问题日益突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正是着眼于解决我国农村生态安全问题的重大举措。在乡村振兴的大环境下,作者对知网的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发表的,关于农村生态安全的文献进行了总结与分析,综述了现有研究文献的成果与不足,提出了将来的研究方向,使研究成果能更好地指导农村生态的安全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农村生态安全;乡村振兴;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2000年国务院发布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提出了“生态安全”的概念,其中有两层含义,泛指对生态环境的过度使用会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表现在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的供给量下降对经济的支撑能力减弱。从政治角度来看,生态安全是指生态环境遭到恶意损毁导致资源变得匮乏,从而使人类加剧了对自然资源存量的恐慌与焦虑,如环境难民的增长导致国家局势的不安定。可见生态安全直接关系着国家安全,在我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农村生态安全的研究应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相关研究人员的重视。

2 研究主体的样本确定

本文以知网上收录的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文献作为研究对象,这两类期刊主要是用来检索中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收录和文献被引用情况,文章品质较高且有研究深度,文章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前瞻性和影响力。选用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上的文献作为目标样本池,对研究综述的结果将更具有参考价值。

首先,对知网上所有发表的生态安全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初步筛选。确定了“生态安全研究”主体的研究,包括具体区域、具体领域、各种体系建立、影响因素和问题与解决方案施的研究,同时对一些无关于以上主题的研究文献进行剔除。然后,对样本文献进行最终确定。第一步,在中国知网的一级检索中选择高级检索,并确定文献样本池为期刊类别;第二步,在文献的二级检索条件中,输入“农村生态安全”开始检索,此步骤一共检索出127篇相关文献;第三步,在期刊来源处,勾选核心期刊、CSSCI期刊两类,最终检索出的40篇核心文献,为作者本次对农村生态安全文献综述的最终样本文献。(注:因本文预设的目标样本为所有年限“农村生态安全”主题的文献,故并未对文献年限做设置)

3 研究主体的总体状况

经过以上样本主体文献的确定,作者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内容维度等方面对农村生态安全的主体样本文献进行了梳理和述评,对农村生态安全文献的数量演变过程和未来的趋势做出了研究和预判。

3.1 样本文献的时间维度

从图1的年份和数量显示得出,农村生态安全的研究起步较晚,从2006年至2018年总共的研究文献有40篇,核心期刊和CISSCI期刊每年平均产出农村生态安全的文献为3篇,总体来看,关于农村生态安全研究的发表文献一直处于平缓的发展。其中2009年、2010年各产出了五篇文献,数量稍多,内容主要从如何构建农村生态安全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和阐述。从期刊的年份和发表数量来说,我国对农村生态安全的研究重视不够,国家、政府和相关教研机构应加大对农村生态安全的研究和成果转化,来指导广泛农村地区更好地展开生态安全活动。

3.2 样本文献的空间维度

从图2可看出,农村生态安全的样本文献,从空间维度上主要分为西部、中部、东部。对于西部、中部、东部三个区域的比例显示较为均衡,各占研究文献总量的17.5%;以全域视角研究的文献占样本文献总量的47.5%比例。由此可见,全局视角关注的学者远多于区域性视角关注學者的人数,区域性视角关注的研究学者多为长期处于分布区域内的人员,这也直接表明区域性的农村生态安全问题,受相关学者和大众的重视程度不够。

3.3 样本文献的内容维度

为了对农村生态安全研究文献内容有更具体更全面的了解,将对目标样本文献内容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细分研究。

从表1可以看出,学者们对农村生态安全的研究内容主要可分为影响因素、评价体系、问题与对策、构建理念和其它。其中,各种理念构建文献占样本总数的42.5%,文献的年代分布也多为近几年,受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影响,人们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正逐渐重视;影响因素研究只占样本总数的17.5%,这与研究主体有很大关系,学者们很难脱离大环境只研究个体;对于只占样本总数12.5%的评价体系文献,作者认为与基础理论的专业性有关,大量的定量分析对支持的数据要求太高,对于一般的学者研究有难度;问题与对策的研究总数与影响因素的占比相同,为17.5%,这一方面内容的研究是最具有实用价值的,也是促成研究成果转化的关键。

4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安全研究述评

农村生态安全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通过对我国农村生态安全文献的整理,对农村生态安全研究的内容进行了多方面多视角的细分。从影响农村生态安全多样性要素问题的提出,到多层级的治理依据,以及治理效果的评价指标等农村生态安全研究成果的总体发展状况展开综述。

4.1 农村生态安全的现状与主要影响因素

通过对样本数据的统计分析,总结出对农村生态安全所面临的要素问题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农村生态安全建设正处于“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尴尬阶段, 学者们通过调查分析总结出,各地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工程,并不能弥补上世纪生态透支和人口生存的需求,各地在处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上成效并不明显,生态植被“蚕食”现象屡见不鲜。二是,农村生态水域受农业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的破坏严重,有学者分析主要原因是,农村不具备污水处理能力直接排放造成的水体污染,后果可能将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疾病多发。三是,农村土地不但资源较为匮乏,同时还面临污染恶化现象,一些学者分析得出,这是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因素,除了重金属污染对经济带来的损失,还导致如大气污染、地下水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等其他生态安全问题。四是,农村生态面源的污染,主要表现在不宜降解的固体垃圾正大举“入侵”农村,这是大多数学者一致的结论,且大多数地区对这些农村固体废物并不重视,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五是,学者们还对农村生态空气的污染源做了调研,显示主要来自于一些农村家庭使用高污染的生活燃料,且没有合理的排烟处理系统,由此产生的有害物质;其次是乡镇工业废气和粉尘,其排放量约占我国工业总排放量的一半,但由于农村人口密度低并未引起重视。

总的来说,关于农村生态安全现状的研究以影响因素研究为主,主要是通过相关机构的统计数据来获取,然后进行数据的实地检验。笔者认为在乡村振兴的大环境下,关于农村生态安全的建设,要深入实地去了解农村生态安全的现状,才能总结出对其影响的不利因素,对于提出的解决方案要进行跟踪与评价,最终形成理论,更好地指导农村生态安全的进行。

4.2 农村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农村生态安全评价是农村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安全评价指标则是开展测评研究的基础,因此学者们对于农村生态安全评价指标的研究,主要是基于最基础的生态环境以及细分点来展开研究。

对农村土地生态安全的评价指标,有学者运用了多层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BP-ANN)构建了15个隐含层神经元的3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对重庆市某县土地生态敏感特性和区域实际情况进行评价;还对农村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的空间分异现象进行了分析;还使用因子分析法结合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对土地生态安全的因素进行研究。相较而言,这种分析法更偏向于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能更精确地运用评价结果指导保护区域土地生态;还有学者建立了某县闲置农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基础建设要素、经济要素、自然要素、生物要素、土地要素及环保要素等12个指标进行深入研究,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设计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回归,进一步对某县闲置农地的生态安全水平进行评价。

对关乎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生态环境的质量进行了研究,有学者构建了生态环境动态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体系主要运用的模型框架是压力-状态-响应(PSR),研究了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由于农村生态安全质量影响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学者从时间维度对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进行了动态跟踪研究。确定了以农村社会发展、农业生产环境安全、农业资源安全作为生态安全的基础指标,再根据某省的发展现状,制定出与发展现状相关的具体评价指标。学者在经过长期研究和咨询相关专家后,根据其选择独特性制定出了18项评价指标,最终确定为某省生态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除以上对农村生态安全主体的评价指标外,学者还引入了相关客体对主体影响的评价指标。主要表现在农户兼业行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运用的是AHP-DEA模型。此模型的特点体现在对农户兼业类型进行了划分,分别为:非农户、非农业兼业户(II兼户)、纯农户、农业兼业户(I兼户)四种。农村生态环境的作用主体是农户,农户主要通过不同的兼业行为来影响农村的生活环境、生产环境以及资源环境。

总体来说,样本文献对我国农村生态安全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对农村生态安全主体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整体上处于较为初步的阶段,研究的多为显而易见的微观指标因素,而对影响深远的宏观指标因素研究较少;大多数的学者都是就某个区域的单方面进行研究,研究的广度不够;我国地大物博区域差异明显,有些学者只是单纯地基于模式框架指标,而忽略了其它作用相关性的研究。基于此,影响着农村生态安全的各类作用客体研究,将是未来农村生态安全研究的主要方向。

4.3 农村生态安全多层次的解决方案

通过对样本文献的总结,对农村生态安全问题多层次的解决方案综述如下:

有学者从微观的角度提出,要重视农村生态安全问题,就要强化农村村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农村生态安全意识薄弱,多是由落后的农村生态现状决定的,而落后的农村生态现状又制约了农村生态安全意识的普及,二者互相影响,互为缘由。有学者提出,可在农村加大生态文明宣传,提高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和生态全局观意识;加大普及生态环境恶化将对农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危害性;向村民倡导生态理念,合理地利用现有的生态资源;有意识的保护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做到人与自然共发展。

有学者从宏观的角度强调,做好农村生态安全的保护需要加强对农村生产生活要素资源的保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颁布的20个一号文件中都提及了与农村生态环境的相关政策,这体现了我国对农村生态安全的认识与管理已逐渐重视起来。对涉及农村生态安全主要要素进行了合理的开发与保护;积极落实好各项农村生态安全保护工程措施、技术措施和政策措施;加强对农户的技术指导和培训,提倡科学用药,种植绿色有机农产品。

有学者认为,农村生态安全的关键在于强化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能力。提升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能力,加大生态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农业生产废弃物和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实施乡村清洁与循环利用工程;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农民生产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和卫生监察系统;提倡和推广农村科学卫生生活方式。通过一系列完善农村基础卫生设施的建设,改善村民生活质量,改变农民生活恶习,使农村生态安全硬件与软件同步发展。

5 结论与展望

农村生态安全研究,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关研究的热门主题之一。通过对样本文献的整理与分析提出如下观点:样本文献中的区域性农村生态安全研究分布较为平均,但是就我国目前生态安全的全局形势来看,西部地区的生态安全指数要低于中部地区;加之西部地区受经济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等影响,人口综合素质和环境综合质量远低于东部地区。综上,学者们在今后的农村生态安全课题研究中,应着重偏向于西部地区。在我国大力推进乡村振興战略实施的背景下,要有前瞻性地加大对西部地区农村生态安全的研究。国家可从宏观的角度给予最利于农村生态安全发展的政策支持、培养与农村生态安全相配套的监管体系、规划建设有利于农村生态安全的基础设施,相关学者与科研机构要有敏锐度,选择有代表性、影响性的区域来进行研究以及研究成果的推广,切实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做好助攻。

[参考文献]

[1] 梁伟军,胡世文.农民理性视角下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基于荆门市x镇农民的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4).

[2] 邱生荣,梁康迳.闽侯县闲置农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06).

[3] 于法稳.绿色发展理念视域下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对策研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01).

[4] 杨人豪,杨庆媛,曾黎,陈伊多.基于BP-ANN模型的农村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重庆市丰都县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7(03).

[5] 王晓君,吴敬学,蒋和平.中国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价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J].自然资源学报,2017(05).

[6] 肖轶,尹珂.农户兼业行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以三峡库区212户农户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07).

[7] 田春艳,吴佩芬.现代化视阈下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探析[J].农业经济,2015(10).

[8] 魏后凯.对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J].环境保护,2015(17).

[9] 于洋.“美丽乡村”视角下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J].农业经济,2015(04).

[10] 高宏伟.农业生态安全视角下的农村土地流转分析[J].经济问题,2015(02).

[11] 张云兰.加快广西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4(23).

猜你喜欢

研究综述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儿童旅游研究综述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微学习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