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村“空心化”看湖南省农村土地撂荒
2019-02-14陈旭尹振环袁岳驷
陈旭 尹振环 袁岳驷
[摘 要]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大量地向城镇转移,导致农村“空心化”,而“空心化”加剧了农村土地撂荒。文章从湖南省农村“空心化”和农村土地撂荒的现状入手,探讨了农村“空心化”与农村土地撂荒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湖南省农村土地撂荒问题的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空心化”;土地撂荒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农村呈现出“空心化”的格局。在农村土地面积不变,农业生产效率没有显著提升的背景下,由于农村劳动力人口流失,导致湖南省农村土地闲置撂荒,造成土地资源较大浪费。因此如何有效地解决由于农村“空心化”所导致的土地撂荒问题对湖南省农村农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 农村“空心化”的内涵
各学界对农村“空心化”都有研究,但在研究内容方面各有侧重。周祝平、刘巍认为农村人口“空心化”过程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农村剩余人口以大龄劳动力以及非劳动力为主。刘祖云等所说的农村“空心化”主要是指在现代化发展背景下,由于经济结构的转变以及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大量转移而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并引起农村人才、农村产业、基础设施等多方面“空心化”的一种现象。本文的农村“空心化”是指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中大量适龄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致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为中高龄劳动力,农村留守人口多为儿童、妇女、老人的现象。
2 湖南省农村“空心化”现状
据相关数据统计,2017年湖南省农村人口为4849.39万人,其中农村常住人口为3113.1万人,占农村人口的64.2%。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规模已达1551万人,占农村人口的32%,这表明有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失。从图1中变化可知,湖南省农村农业劳动力流失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02-2008年,农业劳动人口下降迅速,从2019万人减少到1877万人,同比下降7%;第二阶段为2008-2012年,农业劳动人口变动幅度较为平稳,2012年农业劳动人口依然保持在1857万人;第三阶段为2012-2017年,在该阶段农业人口下降迅速,由1857万人减少到1686万人,同比下降9%,相对于2002年下降了16%。且据报告,湖南省农村常住人口中有高达95.8%的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和90%以上的0到19岁的婴幼儿童、青少年年均在农村居住生活6个月及以上,而大量的青壮年在农村居住生活的时间较短,总体呈现“中间少两头多”的趋势,即低幼化和老龄化并存,婴幼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大多在农村长期生活居住,而青壮年人在农村生活居住时间较短。
3 湖南农村土地撂荒的现状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湖南土地撂荒问题日益严重,尽管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政策来鼓励农民种植,但效果并不显著,土地撂荒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土地撂荒按照撂荒类型可以分为显性撂荒和隐性撂荒。据统计,1949—1999年湖南耕地面积总共约减少了18.91 万 hm2,年均减少 0.36 万 hm2 ;到2002年,全省土地抛荒面积已占农业用地的10%至20%,局部地区甚至高达20%至30%;据2010年研究结果表明,湖南土地撂荒面积已超过66.67万公顷,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7%。经农业部门统计,近五年来湖南的粮食播种面积在不断地减少,2014年粮食播种面积为497.5万公顷,2018年减少到474.7万公顷,相比减少23.1万公顷。
隐性撂荒可由复种指数的变化得到体现,复种指数指一年内在同一块耕地上种植农作物的平均次数。自2007年“双改单”浪潮出现后,季节性撂荒的问题逐渐凸显,2006-2017年湖南省的复种指数(如表1)从2.20下降到1.99,下降较为明显,复种指数的降低表明农民每年种植农作物的次数减少,对土地的利用率降低,进而造成季节性的土地撂荒。
4 农村“空心化”对湖南农村土地撂荒的影响
4.1 “空心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造成农村土地撂荒
农村“空心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农村劳动力人口流失。湖南省农业中主要产业为种植业,有高达91.1%的农业劳动力从事种植业,而种植业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农村劳动力流失会降低粮食产出,为维持较高产量,则需增加农机、化肥等农业用品的投入,加大对农业的投资,改善种植业当前的资本有机构成。加大资本投入意味着种植成本升高,根据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如果所获收益不足以达到农业生产的预期收益,则会使劳动者减少耕地的利用。
4.2 “空心化”改变了农民收入结构,导致农村土地撂荒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工资性收入逐渐取代经营性收入成为农村劳动力的收入来源。据统计,2017年湖南省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为3459元/月,远高于普通农业生产的收入。在普通农村家庭,农业种植规模小,所获收益不高,而外出务工的收益高于农业生产的收益,一方面使得青壮年更倾向于获取工资收入;另一方面由于家庭赡养的需要使得向农村的转移支付增加,大大降低了农民对农业的依赖程度,降低了农业生产积极性,农民逐渐从精细化耕作转变为粗放式经营,造成土地撂荒。
4.3 “空心化”导致高龄劳动力增多,造成农村土地撂荒
农业劳动人员逐渐高龄化,而新一代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导致湖南省当前农业生产人员的年龄结构呈现出在业的青壮年劳动力不足而高龄劳动力居多的现象。据相关研究,从农业劳动力年平均劳动时间来看,高龄劳动人员的农业劳动时间偏长,30岁以下劳动力的年平均劳动时间为109天,而40-59岁劳动力的年平均劳动时间约为141天,中老年劳动力的生产效率明显低于青壮年,劳动时间过长会导致对土地的利用不足,进而造成农村出现土地撂荒。
5 解决“空心化”背景下湖南省农村土地撂荒的对策建议
5.1 丰富农业补贴方式,提升农民种植积极性
当前我国主要实行四种补贴方式:粮食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但除这些补贴之外,还可以以其他的补贴方式来提高农业补贴力度,提升农民种植积极性。一方面以农业生产低息贷款的方式鼓励农民进行生产,解决因资金不足问题所导致的生产限制。另一方面实行农产品从量补贴,鼓励农民扩大种植面积,获得更高的产量以及更多的补贴,增加其农业收入。
5.2 完善土地流转服务,提高土地流转率
农村“空心化”所导致的土地撂荒大多分散不集中,不利于统一管理,通过土地流转将闲置的、撂荒的土地集中到土地承包户手中,进行统一耕种,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效益,并能使闲置土地持续产生收益,让土地流转的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部分,进而有效解决土地撂荒问题。具体举措有:一、政府应采集管辖地区土地相关信息,对土地信息进行规范化、数字化、模块化的集中管理,形成科学管理体系,为土地高效流转做好准备;二、政府应委托相应的数据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平台,使土地的供需双方信息更加透明对称;三、政府及相关机构要做好相关服务保障工作,解决流转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5.3 推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针对“空心化”所导致的劳动力不足问题,政府可大力推广农业机械,搭建农机信息化服务平台,建立农机服务机制,进行区域试点,有效发挥示范、推广和服务作用,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业生产服务产业化,形成完整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产业链。使生产性服务业更有效地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解决劳动力不足所导致的土地撂荒。
[参考文献]
[1] 周祝平.中国农村人口空心化及其挑战[J].人口研究,2008(02).
[2] 刘巍.农村人口空心化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1.
[3] 張吉香.湖南省农村环境质量评价[D].湖南师范大学,2014.
[4] 胡雪枝.老龄化对种植业生产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