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拓展,获得个性化阅读体验
2019-02-14王一菲
王一菲
【摘要】阅读是个性化的体验。在阅读教学中,多维度地拓展文本,充分挖掘文本背后的材料,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并注意充分结合不同文体,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探究阅读和对比阅读,将会使学生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探究能力、交往能力和创新精神等。
【关键词】深度阅读;探究阅读;对比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课堂,如何搭建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舞台呢?我认为可以多维度地拓展学生的阅读,引发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让学生在阅读中与文本展开多重对话,从而获得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智慧。
一、挖掘文本背后的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
每一篇文本背后都有作者独特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和心灵体验。如果把这些抛开,单单对文本进行表面化的解读,那会只停留在文字表面,难以走进作者的内心。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与文本相关的背景文章,让学生走进作者身处的时代,走进作者的家庭,走进当时作者的处境,那么,学生一定会对作者的感情有更深刻的理解,对人物的认识也更为全面和丰富。
苏教版第11册《钱学森》一文,生动地记叙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以及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及发射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赞扬了他时刻不忘祖国的高尚情怀。文章语言简洁、朴素,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篇好教材。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感悟钱学森的爱国、报国之心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可是,钱学森身处的时代距离现在的学生有些遥远,他们无法体会当时国家有多么落后,国家对钱学森这样的科技人才是多么的渴望,也无法想象钱学森在美国享受的生活条件是多么优越,待遇是多么优厚,当然更不知道钱学森为了回国所遭受的种种阻挠。而如果学生了解了这些,再来解读课文,一定会对钱学森的这份拳拳爱国心和殷殷报国情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也会深深被他打动。
因此,在教学时,我把学生分成了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领到了不同的主题:钱学森在美国的生活或小故事,钱学森为了回国遭受了哪些阻挠?最后是靠谁帮助?怎样回国的?回国后对我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哪些卓越的贡献?这些学习主题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各个学习小组课后积极搜集资料并进行整合。课上,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进行了汇报和交流。由于是他们自己搜集来的资料,而不是老师准备的现成的补充资料,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阵阵感叹,对钱学森产生崇敬之情。
有的课文选取的只是故事的中间部分,其实课文还有前传和后传。像这样的课文,教师可引导学生去拓展阅读课文的前因和后果,作为补充阅读的材料,让学生自主进行深度阅读。
苏教版第11册中《负荆请罪》一文,提到廉颇处处与蔺相如作对,才有了后来廉颇的负荆请罪。可是将相失和的原因是什么呢?课文中并没有提及。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两个故事,也可引导学生补充阅读“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句话的来历,让学生对蔺相如和廉颇的人物形象有更全面的认识。
苏教版第11册中《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结尾是肖邦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那之后怎样呢?肖邦的心脏最后有没有回到他魂牵梦绕的故土?是怎样带回去的?现在埋葬在哪里?这些问题能引导学生课后自主搜集资料,补充课外知识。有意思的是,当我向学生们提出这一连串的疑问时,学生间竟发出阵阵惊呼,大概他们认为“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只是一句嘴上的口号,是肖邦一种爱国的表现吧,根本没有意识到是真的。所以,这更反映了现在的大多数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教材,而没有成为教材的主人,没有开动脑筋去阅读文本。
二、尊重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阅读
文本是静止的。在阅读文本时,就是在和作者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和对话。在阅读教学前,教师要研究文本,充分挖掘文本可利用的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的阅读,与文本及作者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与心灵上的碰撞。学生在自由探究的基础上,形成自己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课上的讨论也对提升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苏教版第11册中《船长》这篇课文,记叙了诺曼底号轮船遭遇撞击即将沉没之时,哈尔威船长沉着镇定地指挥船员和乘客进行自救,最后自己以身殉职的感人故事。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对船长哈尔威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感悟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成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其实,在这篇文章中,有几处如果能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思辨和讨论,发表个性化的观点,将使学生对船长的人物形象有更深入的认识。
第一处:“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 ‘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实际上船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教学到这里,我设疑:哈尔威船长是真把自己给忘了?还是假的把自己给忘了?
孩子们各抒己见。
“我认为他是真的把自己忘了。因为在当时那个混乱的情况下,船长要赶紧指挥救援工作,他满脑子都是救人!”
我补充:“船长工作得太忘我了,是吧?”孩子马上点头,其他孩子也纷纷投来赞同的目光。我用眼神给予他赞许。
这时,又有别的孩子站起来说:“我认为他是假的把自己忘了。因为他在说这句话时,已经决定要和他的爱船共存亡了,没想过要自己逃走。这是他的使命和职责!”我也表示了认可。
第二處:“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的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教学到这里,我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船长会不会真的开枪?
孩子们也分成两派意见。
“我认为会。因为当时的情况很乱,如果照这样乱下去的话,必定会船毁人亡。哈尔威船长为了拯救船上大多数人的生命,开枪打死一两个不守秩序的人,也是有可能的。”“对,这样也是杀一儆百,杀鸡儆猴呀!”
“我认为不会。因为船长在下达第一道命令的时候,就已经说了要把60人全都救出去。救人是船长的职责,他一定会把大家都救出去的,一个也不落下,他只是在警告那些不守秩序的人,吓唬他们一下。”
第三处:课文的最后,哈爾威船长最后随着轮船慢慢沉入了深渊。看起来是为了救其他船员和乘客,自己来不及逃生以身殉职的。那么,我们可以大胆假设,如果当时还有时间和其他乘客一起逃生,船长会不会走?
“我认为船长不会走。他是一船之长,船就是他的生命。诺曼底号都沉没了,他还活着干什么呢?他要和船永远在一起,沉到海底。”
“我认为船长还是会走的。他救出了所有的船员和乘客,已经完成了他船长的职责和任务。如果还来得及,他完全可以和大家一起逃生。”
以上的三个问题,从文中似乎无法得出明确的答案。那这样的讨论有没有意义呢?我想还是有的。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讨论,船长身上的光辉品质——舍己为人、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和船长的威严就完全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和文中那些乘客一样感受到船长“伟大的灵魂”,对船长油然而生敬佩之情也水到渠成。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品质是孩子们自己通过大胆的假设、推理和想象得出的,比教师反复引导提问、灌输给学生要好得多。在对三个问题的讨论中,哈尔威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孩子对船长的感受也更为全面和深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当然,教师也要尊重孩子的这些阅读体验,及时鼓励和点拨,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对学生的一生都是非常重要的。
三、充分结合不同文体,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
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引进教材时已经进行了相应的改编,晦涩难懂、言简意赅的古文被改编成了通俗易懂、语言生动优美的白话文,更利于不同阶段的学生更好地学习。而不同的文体,将展示给学生不同的语言风格,也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效果,学生获得的体验也不同。将课本中的白话文教材与配套的小古文对照阅读,不失为一个拓宽学生眼界、体会中华语言博大精深的好机会。
如《自相矛盾》《拔苗助长》这类寓言故事,改编成教材后,课文对当时的情景、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更为丰富,给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但古文也有其精妙之处。古文言简意赅,读起来抑扬顿挫,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意义深远。将小古文和课文对比阅读,让学生感受不一样的语言所带来的不一样的美,得到自己的个性化体验。
再如苏教版第12册《螳螂捕蝉》一文,补充习题上有一题恰好是对照的古文节选,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照课文进行古文的对比阅读,这对即将进入初中系统学习古文的六年级准小学毕业生来说,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史群峰.重组教材,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阅读[J].语文世界,2013(3):13-14.
[2]周涛.新课标指导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3]张天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互动”教学初探[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