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维导图促进绘画内容表现的研究
2019-02-14殷红霞
殷红霞
【摘要】思维导图是由英国教育家东尼·博赞首先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传入中国之后,开始广泛应用于各个教育阶段及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开发,使其绘画内容更具表现力。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如何借助思维导图促进绘画内容表现。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美术;绘画内容表现
作为一种高效的学习工具,思维导图在现如今小学许多学科教学中都得到了应用,其在小学美术课程的应用能够为教师提供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思维导图的原理是通过绘图的方式调动人的发散性思维,且使其思维过程变得更加具有条理性,可见其与美术教学存在共通之处,因此将思维导图引入到小学们美术教学中,提高儿童绘画内容表现力完全具备可能性。
一、绘画内容表现
绘画是美术学科中的一项重要艺术形式,它是指通过线条、色彩、块面以及造型、构图等艺术语言和手段的应用,塑造出具有一定内涵和意义的平面视觉形象。绘画在美术学科中占据基础地位,从艺术角度来看,绘画不仅包括上述提及的艺术语言和手段,同时也涉及了一些其他美学形式。而从技术的角度来看,绘画则是以平面为支撑面,通过颜色添加表达出创作者的想法。
在小学阶段,美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们通过观察外部世界之后,经过自己的想象处理后创作相应的绘画作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给予一定的指导,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其独立完成绘画作品。根据小学生的身形发展特点,其绘画作品往往表现出明显的直觉性和形象性特征,这就使得成人在观看学生绘画作品时往往无法理解其表达的内涵和意思。
本文研究所提到的绘画内容表现是指学生绘画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的美术形式,包括色彩、线条、构图等。学生们在绘画作品中融入了自身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感受,因此通过对其绘画作品的分析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儿童的发展情况。
二、思维导图概述
1.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是英国教育家东尼·博赞创造的思维工具,也被称作心智图、脑图。该工具诞生于东尼对人脑和思维的思考与研究,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思维研究领域的发展。思维导图就是其实验研究的成果,一种通过图形来表达放射性思维的工具。思维导图的创造者在提出这一工具时就给出了明确的定义:思维导图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因此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是打开大脑潜力的万用钥匙。自诞生以来,思维导图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在人类行为表现改善塑造方面发挥出了不俗的功效。在引入中国之后,我国许多学者也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北京师范大学赵国庆将思维导图概括为“促进思维激发和思维整理的可视化、非线性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在对事物进行处理时模仿的是人脑的运作模式,它能够帮助人们厘清事情的脉络,更准确地表达思维。
2.思维导图的特征
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思维导图的特征共有四项:其一,焦点准确清晰且集中地反映在中央图形上;其二,以特定主题主干为分支呈现出从中央向四周放射的形式;其三,思维导图的分支一般由关键图形或是关键词构成;其四,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
3.思维导图的构成要素
一个完整的思维导图主要由五要素构成,分别是线条、联想(或想象)、颜色、图形以及关键词。其中关键词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中心主题词和节点关键词,各分支线条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4.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美术教学的积极意义分析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思维导图相较于其他教学方法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则是绘画创作中最需要的一种素质。结合以往教学实践来看,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其创新能力,使其感受到美术造型、设计的趣味性,提升其对美术的感知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样有利于学生长期保持对美术学科的兴趣,为其综合应用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思维导图对学生潜能的开发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建立美术学习和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促进學生知识的发散和融会贯通。
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美术教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内容完整、条理清晰的知识体系。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的一个过程,它会帮助学生将现有知识进行联系整合,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其次,思维导图可以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兴趣。思维导图形式多样、要素丰富,对小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再次,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小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学生学习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难度将大幅度降低。在新课改背景下,美术课程中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时所依据的标准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学生创造性思维、兴趣培养逐渐成为美术教学的主要目标。最后,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将不同学科有机联系起来,构建覆盖广泛的知识网络,可以推动多个学科教学水平的共同提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案例分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以思维导图促进绘画内容表现
1.案例一
为了验证思维导图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并示范如何利用思维导图来促进绘画内容表现,本文选择苏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我种的植物”为例进行实践教学研究。
在课程第一环节,教师首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本次课程。例如,“同学们家里养花吗?”“养的是什么花?”
在引出课题之后,教师可以使用电子课件对一些常见家养植物的组成部分进行讲解,包括各类花朵、叶子的形状,引导学生们意识到所有植物的形状都可以通过以往学习掌握的一些基本图形进行表现,如三角形、圆形、五边形等,引导学生们观察班级内养殖的花草并思考它们的花朵和叶子可以使用什么形状进行表现。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引入思维导图,指导学生绘制花和叶子形状的思维导图,由教师进行总结,如何将植物描绘下来。
完成新课讲解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一些名家作品进行欣赏,看一看画家们是如何表现花草植物。
最后进入艺术实践环节,让学生们自由选取班级中的各类植物,或是回忆家中养殖的植物,不限数量,不限大小,完成绘画作品。并在班级中进行展示,由教师进行点评,或是由学生们共同推选出最优秀的作品,给予一定的奖励。
综合上述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以引导启发的方式让学生们思考花朵和叶子的形状,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在使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地进行示范。例如,首先确定中心词植物,之后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画出若干个分叉,如吊兰、芦荟、君子兰、月季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划分,确定节点关键词:花和叶子的形状、颜色。其中形状可以使用具体的图形进行代替,颜色则可以涂上相应的颜色。这样就完成了一副思维导图。在思维导图的指导下,学生们可以充分发散自己的思维,并根据思维导图的层层提示完成一幅绘画作品,将自己喜欢的植物生动地表现出来,使各类植物的花朵和叶子跃然纸上。思维导图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降低了绘画难度,同时也提高了绘画内容的表现力。
2.案例二
第二次教學实践研究中选择的是苏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我设计的未来建筑”这一课。
首先,依旧是采用问题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适当地介绍一些比较常见的建筑形式,让学生们初步了解建筑的构造。为了提高讲解的有效性,可以配合播放PPT图片,如居民楼、办公楼、景观建筑等,让学生们观察了解各式各样的建筑及其所具备的功能。
其次,教师应进一步带领学生对建筑设计意图进行探究,如各类建筑造型的出现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让学生们探讨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如建筑和环境之间的协调融合等。为了进一步启发学生的建筑设计构思,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预先搜集到的各类新式建筑,以此激发学生们的设计灵感。在设计作品展现环节,则可以引入思维导图:若想要设计一座未来建筑,需要考虑建筑外观形状和颜色、内部构造、顶层采用的形式,以及功能上独特创新之处,具体是通过哪些部位来实现的。
最后,是作品展示环节。学生们要上台说一说自己建筑作品的设计思路,包括造型、实用价值等,最后由教师和同学们共同评选出最好的作品在班级内进行展示。
在本课中,为了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设计出具有科技感、创新性以及独特性的未来建筑,在开始设计前,应利用思维导图将设计思路尽可能地表现出来。有的同学反映,在思维导图绘制的过程中,会不断涌现新的创意和想法,对建筑设计起到了良好的帮助作用。首先,确定中心主题——未来建筑。之后从划出分叉,包括外观造型、内部构造、实用功能、科学原理等,构建具有符合逻辑的未来建筑。这样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意识的培养,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艺术修养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变得越来越重要。绘画作为美术课程的基础,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为了提高学生的绘画内容表现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思维导图工具,让学生们在艺术实践之前,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对绘画内容以及思路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开展绘画创作,使作品更具表现力。
【参考文献】
[1]李鑫源.试谈思维导图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辞赋,2019(05):205-206.
[2]王上上.思维导图在美术创作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11):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