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新旧教材,完善教学建议
2019-02-14廖龙凤
廖龙凤
【摘要】教材是教学的基础依据,教材的改编体现了学科教育的时代性和发展性。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基本地理知识和学科素养的载体,新教材的改编,更加关注学生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的养成。文章结合新旧教材的对比与梳理,从更好地运用新教材、发挥新教材的教育功能上,提出教学建议。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旧教材;完善建议
地理教材的改编,对于地理学科教学而言,也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新教材更加强调“能力为重、终身发展”,教师更要拓展地理课程的构建视野,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发展。现笔者结合新教材“地球上的水”一章为例,对地理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一、新旧教材中“地球上的水”教学异同梳理
1.新旧教材的编写理念异同
使用新教材,对于地理教师而言,更需要对比新旧教材的异同,把握新教材的教改方向,更好地促进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发展。我们以“地球上的水”一章为例,对新旧教材知识点及教学侧重点进行梳理对照如下。首先,体现在教学指导思想上。旧版教材,强调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统领各章节地理内容,但在知识点细化方面,不够明显。新版教材,在“人地关系”主线下,更加明确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并通过教材知识点的编排,来渗透可持续发展思想。其次,体现在整体框架设置上。旧版教材,在自然地理部分,突出以“圈层”为框架,强调各圈层的知识体现,包括一些概念、地名、数据等识记型知识。在人文地理部分,强调环境保护,突出人地关系,但并未体现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在一些知识点呈现上,存在脱离学生生活实际问题。新教材在架构上,体现了五个方面:一是环境与发展、人与环境的关系,并强调可持续发展理念;二是整合自然地理知识点;三是强调人类活动部分,突出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培养;四是综合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知识,也融入环境问题;五是将人地关系、可持续理念贯穿教学主线,形成整体,体现素质教育目标。最后,体现在教材内容上。旧版教材,在地理知识体系衔接上,虽然侧重系统性,但一些知识点专业性过强,反而脱离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到学习有难度。新版教材,在知识点内容设置上体现多样性,拓展学生知识面,关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启发。如在案例上更加生活化,能够联系生产、生活,增加了灾害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环境观,另外,也融入了地理学的新成果。
2.“地球上的水”教学内容异同
从具体章节“地球上的水”为例,对比新旧教材,其异同表现在:一是呈现方式不同。新教材以“章”代替旧版的“单元”,更显条理性。旧版“地球上的水”在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的第3、4、5节,而新教材自成一章,体现其在教材中的重要地位。新旧教材正文与非正文比例不同,旧版正文占比较大,而新版正文占比较小。以“海水运动”为例,新教材以“读图思考”“案例”“活动”为正文,而非正文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内容。在内容上不同。旧版主要包括“海上的温度与盐度”“海水运动”“陆地水与水循环”,新版增加“问题研究”栏目。另外,在新增方面,新版增加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在厄尔尼诺知识点上增加拉尼娜现象表述,辅以图表来说明其形成因素及对环境的影响。新版的“活动”栏目更多,且列入正文部分,多以案例分析为主,强调对学生探究性的发展。如“沙漠中的奇迹——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一节,将缺水环境下水资源的利用作为探究主题。除此之外,新版教材以“问题研究”结尾,体现了地理教学的实用性,着重发展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对新版“地球上的水”的教学建议
立足新版地理教材,以“地球上的水”一章展开教法革新,充分强调“以生为本”理念,着重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意识,提高地理教学成效。
1.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建议
本节知识点有两个,一个是“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另一个是“水循环的过程、环节和意义”。建议本节安排1课时。第一,明确教学定位。本节知识点,总体难度不是太大。梳理本节重点,主要有:运用运动和联系的哲学观,来认识地理知识。如“水圈的形成”,让学生认识水体,认识水循环,从概念、类型等方面切入,借助图表信息来学习。学生通过读图,了解地球上的陆地水体中,淡水占2.53%,而仅有1/3可以利用,说明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对“陆地上水体及相互关系”的分析,对“水循环示意图”的学习,让学生以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来加深知识点的理解,并结合“活动”内容,展开问题探究。教师在教法设计上,对“相互联系的水体”,要侧重于读图、析图,让学生从图表信息中提炼地理知识点,加深对各类水体关系的理解。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问题思考,组织学生开展疑难点探究,特别是小组活动中,可以增加“湖泊或水库对径流的调节”让学生以“黑河与长江”为例,讨论内流河与外流补给关系。对“水循环过程与意义”,要放手学生自主学习。如自主画水循环示意图,然后展开小组交流;教师引领学生对水循环相关过程进行点评、补充,归纳水循环的意义,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另外,适当增加多媒体素材辅助教学,让学生对水循环过程加深了解。
2.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建议
本节知识点,主要有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建议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讲学“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作为难点和重点,需要从洋流的分布规律入手,结合区域分析影响气候的洋流因素。教学中,可以配合洋流模式圖示,让学生把握洋流的分布规律。第2课时讲学“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该节知识点较广泛,难点是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教学中,可以结合案例讨论方式,引领学生认识相关问题。本节知识点为本章重点,为了突出教学目标,可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用大气运动规律,推理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在学习洋流概念时,着重结合图表及教材,划分寒流、暖流,让学生了解寒流、暖流的性质,以及对气候的影响特点。结合海水运动及影响因素,让学生自主学习表层洋流分布。在课堂组织上,可以围绕“活动”问题,展开自主学习,补充相关模式图,让学生在讨论中增进认识,归纳洋流分布规律。教师作为课程引领者,要把握几点。对学生放手,结合教学目标,让学生自主去学习。如北半球冬季图示观察,让学生观察表层洋流的分布特点,分析洋流方向,逆时针还是顺时针?东海岸、西海岸洋流性质有何不同?北印度洋冬夏季洋流方向如何?让学生将北半球高纬度洋流方向与南半球同纬度洋流方向对照分析。借助于这些问题,引领学生激活地理思维,展开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在引领学生展开地理知识点学习时,还要强调对学生自主意识、合作精神的培养。如围绕洋流的分布图,如何去画,如何来归纳洋流分布规律,可以让学生结合世界气候分布来共同探讨,增进学生对洋流的全面理解。教师在课堂组织上,要鼓励学生发言,对各组的观点展开评价,启发学生读图、绘图,总结规律。
3.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主要有水资源及其分布、水资源与人类社会、合理利用水资源三点。知识点相对不难,但考虑到案例教学与探究活动,建议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对“水资源及其分布”,以及“水资源与人类社会”展开讲学。在课堂组织上,要突出趣味性,借助于课堂活动来构建问题情境,挖掘教材内容。拓展教学资源,可以引入网络、书籍材料,对水资源的概念、分布展开交流;在自主学习环节,引入案例教学、问题驱动,以问题来深化合作探究。如对于“水资源及其分布”,可以结合初中地理水资源分布,联系当地水资源状况,来整合知识点,从共性问题来拓展教学内容。在课堂活动组织中,也可以结合当地水资源状况,对比以色列水资源利用措施,从中进行比较和借鉴。本节知识点相对而言应用性更强,不必死记硬背,教师要注重对不同区域水资源状况进行梳理,分析存在问题,查找具体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来完善。在制定本节教学思路上,要注重脉络的衔接。可以围绕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导致各地水资源短缺现象,让学生认识水资源的重要性,增强节水意识。同时,本节知识点细碎,一些知识点枯燥,在教法上,教师要善用情境法,如引入教材圖文、网络素材、视频资源等,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展开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活动。在水资源合理利用上,从“开源”与“节流”两个层面,提出不同的建议和措施。同时,结合地域水旱灾害事件,对本节知识点进行拓展性学习。针对“水危机”,也可以联系生活案例,引领学生开展讨论,培养学生地理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另外,在课程衔接上,要注重扎实推进教学目标,细化教学点,适时引导,确保课堂教学高效。
三、结语
通过对高中地理新旧教材知识结构的对比,以新教材为教学起点,对课时、学法、教法等展开梳理,并从新教材编写特点上,注重地理知识点的整合,更恰当地明确重难点,优化教学设计方案。在教学建议上,提出要突出对学生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的发展,充分发挥“活动”“案例”“问题研究”栏目,调动学生地理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一帆. 高中地理新旧教材的比较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5.
[2]赖治和.巧用高中地理新教材培养学生学习能力[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11):97-98.
[3]余培刚,方雨薇,夏白云.高中地理新教材的特点分析——基于人教版新旧高中地理教材的比较[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6(02):103-104.
[4]聂柳. 高中地理新教材的教学功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