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谈小学数学教学四维目标整合的策略

2019-02-14

教育界·上旬 2019年12期
关键词:整合策略小学数学教学

齐 冰

【摘要】数学新课程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数学课堂教学要努力实现从过去的偏重知识技能的落实这单一的目标转向体现“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四维合一的多元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四维目标的有效整合是优化教学的首要条件。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四维目标;整合策略

“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四维合一的多元目标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使数学课堂教学不仅限于让学生获得必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关注学生在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全面和谐的发展[1]。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对教学目标进行有效整合,使多维教学目标和谐统一,从而助推课程目标的实现。

一、把握学科教学的整体目标,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整合

新课标的总目标和学段目标是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价值取向,根据“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思考与态度”四个维度来建构展开的。四个维度目标相互渗透,彼此交融,缺一不可。知识技能目标是实现其他三个目标的载体,实现其他三个目标是实现知识与技能全面可持续提升的必要条件,体现了数学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实的“双基”培养和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开发。

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要跳出认知技能的条条框框,注重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如应用题教学不仅仅是结构和数量关系的分析;计算教学不能只满足于让学生掌握、运用法则进行计算;概念教学不是让学生去记住一些概念、定义和公式。

如在教学“图形的运动——轴对称”时,教学目标不能仅定位于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轴对称图形”“怎么画轴对称图形”。新课程教学目标应当定位于让学生学习这些数学知识的同时,充分让学生感受“轴对称图形”之美,把学生引出教室,离开课本到现实生活中观察、发现哪些事物是轴对称图形,亲自感受到所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学好数学知识就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时笔者设计了以下的练习:

(1)观察国旗图案,问:你能找出哪些国家的国旗是轴对称图形吗?(2)古今中外,有许多著名的建筑也是对称的,让学生欣赏图片——人民大会堂、故宫、中山陵、埃菲尔铁塔等等,感受它们的奇妙和美丽。问:你还知道哪些著名的建筑是对称的?让学生课后收集一些对称建筑的图片,在同学之间交流。再让学生观察一下,能在你居住的环境周围找到对称建筑吗?(3)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之一,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出示一系列剪纸,让学生说说哪些是轴对称图形。问:你知道是怎么剪成的吗?你想剪出一个漂亮的图案吗?准备怎么剪?

这样,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生发出“轴对称”和“对称轴”的概念,并借助人文知识背景把这些概念抽象巩固在数学学科的知识框架内,从而加强了学科之间的渗透,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发现美,感悟美,欣赏美,并创造美,初步体验了数学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关系,了解了数学的价值,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二、明确具体课时教学目标,实现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的整合

所谓显性目标,就是课堂教学中可以及时检测到的目标,即认知性领域的目标,如学生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会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等。所谓隐性目标,是指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的教学方法、渗透的数学思想以及对学生进行的能力培养及习惯养成,即发展性领域的目标,如了解转化思想,学会自主探究,培养语言表述能力,在学习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等。在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前者忽视后者,这是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和要求的。在实践中,我们要求一节课既有可检测的显性目标,也要有隐性目标,两者形成多层次教学目标的相互照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如“除法”第二课时“分橘子”的教学目标确定为: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会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并会用竖式进行正确计算。这是可检测的显性目标[2]。隐性目标有: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过程,提高解决相关除法问题的能力;2.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3.在利用分物过程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精神和独立思考意识,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只注重显性目标,那就是只注重知识技能的教学,不能充分体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也不能使学生体验到参与学习活动和主动探索的快乐。教师如果只注重隐性目标,让学生一味地动手练习分物,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而忽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提炼与巩固,就不会使学生有扎实的基础。两者相互照应,才能既使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又能实现高效教学。

在实际操作中,两者并重并不是平均使用力量,更不能忽视知识技能目标而热衷于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等目标的教学。必须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这是教学的基石,只有夯实基石,我们才能借助知识和技能这一载体,实现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因此,教学中要以显性目标为主线,将隐性目标穿插其中。以教学“长方形面积”为例,其显性目标为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能够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其隐性目标是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在尝试、交流、讨论中体会算法多样化,初步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通过设置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知识能力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整合

当教学目标确立之后,教师就需要针对如何达到目标去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教学過程,最重要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3]。

教学时要努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去操作实践,去和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基本知识,形成技能,掌握数学方法,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精神等。

如在传统的计算教学中,教师只需要按教材选定的一种算法进行讲解示范,学生模仿学会,然后进行强化训练,把算法看作对学生的“规定”,把会算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然而错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掌握算法,熟练正确计算”训练的层面上,应定位于让学生“自主探索算法,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多样化,探求算法最优化”的教学目标。新课程的计算教学是把算法看作学生的“创造”,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理解算理,通常会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计算的欲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算法,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在交流中确认修正算法,以理解算理,允许学生在练习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再引导学生在练习中比较反思,优化算法。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不是只听教师讲解,而是主动参与,合作探究,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建构知识,不仅对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也有利于培养探究精神和学习能力。

如“认识分数”单元中“分一分(二)”[4]的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单位“1”是一个整体,由许多物体组成的集合也是一个整体,也可以用单位“1”表示;2.在经历运用分数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中,建立数感,发展抽象思维,在实际剪分正方形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探究、交流、比较、分析和归纳的能力;3.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探索的兴趣。首先让学生拿出平均分成9份的正方形纸,涂上3种不同的颜色,并说一说每种颜色的小正方形占大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再让学生将涂色的小正方形剪下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会发现“虽将整体分成个体,但总量并没有变”,掌握并深化了单位“1”的概念。從涂、剪、比中,学生发现单位“1”的特征,然后把自己的发现说给大家听,激发了对数学问题探索的兴趣。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愉快感和成功感。

综上所述,教学目标应是多个维度的整合,它体现出对人的培养的全面要求,既增长知识,又培养能力。数学教学必须从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为唯一目标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和谐发展上来。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而且应着眼于学生在探索学习过程中的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与目标,更是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蒋玉国.把握四大观念设计教学目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例谈[J].基础教育参考,2017(10):50-52.

[2]胡仰珍.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制定[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08):103.

[3]苏奕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优化[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03):106-107.

[4]孙柏尧.找回教学目标在我们心中的位置——例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7(01):42-44.

猜你喜欢

整合策略小学数学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整合策略浅析
谈小学作文教学方法的整合
例说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整合策略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英语阅读策略与课堂教学的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