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9-02-14邓标
邓 标
【摘要】数学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中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伴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推广实施,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要求更高,教师不但要教授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要传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文章主要探讨了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意义与对策。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应用
初中数学是一门兼具抽象性与空间性的学科,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同时要求教师积极采用高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一步步展开数学知识点的学习,逐渐形成数学问题思维,在探索与练习中解决数学问题,并内化为自身的学习能力。问题导学法是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将其应用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上应用的意义
数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综合性的学科,不但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能够内化为思维与能力,学以致用,用以指导实践,解决生活难题[1]。初中数学知识衔接了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和高中数学的深度内容,是数学知识由易到难的过渡,为高中数学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不但承担着传授数学理论知识的任务,而且要尽可能将数学知识引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激发学生应用联想能力去发现问题,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应用问题导学法开展数学教学,由问题的引出鼓励学生自主去探索答案,解决问题,不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而且有助于提升问题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与过去的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上,不少教师都采用反复机械式讲解问题的方式带领学生被动学习,难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养成发掘问题、重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忽略了问题引导对数学知识领悟产生的作用,还会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一定的排斥心理,无法保障数学教学效果。应用问题导学法,在数学课堂上引入针对性的导入问题,让学生自主进入到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当中,追求教师的引导思路,更主动认识和了解课程知识重难点,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才能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学生的亲身参与与主动探索能强化解题的体验感,不但加深了对解题思路的印象和理解程度,而且能从中获取一定的学习愉悦感和成就感,激发数学学习兴趣,为后续更深入更长远地主动求学奠定基础。
二、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一)针对性导入问题
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上应用问题导学法的本质在于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主动认识新知识,提高探究的自主性与效率。良好的问题导入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而且能发挥精准导入的作用,使学生根据问题直接进入数学重难点知识的学习状态,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只有确保问题的导入有针对性,才能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其中。但在导入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设置的问题必须与学习内容紧密相连,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和能力水平,避免问题的针对性不足或难度不适宜而影响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
比如在学习“实数”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入学生有一定学习基础的有理数内容,设置递进性的相关问题。
1.有理数包含哪些?
2.将3、-、、、这些有理数整理为小数形式,观察小数之间有什么规律?
3.小数的类型包含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外,还有哪些?
4.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有限小数及无限循环小数以外的数,即存在有理数不同的数,这些数叫作什么?
5.根据自己的所见所想,探讨无理数有哪些形式?
通過这些循序渐进的导学式提问,学生逐渐对无理数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再将其与有理数进行对比,深入了解无理数的内涵,并通过最后的提问和总结掌握无理数的类型,不但更好地学习了本章数学知识点,深化了记忆,还有利于后续的学习。
(二)在数学规律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涉及较多的法则、公式、性质知识,系统化学习有助于学生发现和掌握数学规律。数学新课标提出:“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强化知识的引导与讲授,同时又要指引学生自主探究,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索问题,发现规律,解决问题,提高学习能力,培养探究精神”。
比如在教学“勾股定理”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功能为学生播放科学家利用无线电波向宇宙发射勾股定理的相关图形、图片和视频内容,激发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数学知识的兴趣,并指导学生理解勾股定理的原理。随后,结合勾股定理的性质和教学的重点,教师要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问题进行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例如:
1.在观看的图片中求解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长;
2.分析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3.如果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为a与b,那么斜边长c以及两条直角边长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4.再次观察视频中的图片,由上述问题与结果总结出结论。
众所周知,勾股定理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而这一系列的情境与问题实际上是学生在认识、了解和掌握勾股定理过程中思维的形成。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学生进入情境,根据导入的问题一步步地进入探究的环节,参与到勾股定理形成的整个过程中。这时学生既是问题的求解者,也是自身学习思维的引导者,伴随问题层次的加深,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也将得到满足。问题情境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
再比如教学“等腰三角形”时,教师可开展具有实践性、参与性的剪纸活动,要求学生用剪刀或直尺制作一个等腰三角形。学生可利用自身的方法进行操作,完成后分别说出自己制作等腰三角形的过程和依据。完成这一步以后,学生基本对等腰三角形的理解目标掌握了一半。随后按照教师的要求,将等腰三角形沿折痕对折,使其完全重合,在这个过程中思考等腰三角形边与角之间的性质和关系。最后根据上述的操作以及一步步深化实践得出的结论,学生通过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整合各自实践中的观点和意见,对第一步操作中得出的结论进行补充,进一步深化认识,巩固了关于等腰三角形数学知识的理解。
三、总结
鉴于问题导学法的应用符合初中数学学科特征、学生思维形成规律以及初中生学习过程中心理的发展,将其应用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上有着良好的效果,不但能激发学生对数学活动参与的热情,而且能使其在自主学习中提升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因此,教师在应用问题导学法时要将其紧密联系数学知识点和学生的思维形成规律,适时导入问题,用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王启元.基于问题导学法的初中数学教学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 2018, 651(31):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