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败絮 取金玉
2019-02-14圣霞
圣霞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推动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素质的提升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新的教学思维引领下,总结了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庞杂而低效的朗读、想入非非的侃大山、肤浅可笑的课堂表演、形式化的讨论交流等不良教学现象。从现象着手,进行解剖和分析,试图找寻这种普遍现象的内在动因和发生机制。最后,在新的教学思维下,对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提出了一些建议:一是活动“巧”在突破时,激情入境;二是活动“巧”在疑难时,激思释疑;三是活动“巧”在赏析时,激悟积累。
关键词:教学活动;语文课堂;反思;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能力。在这样的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思维引导下,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满堂灌”“满堂问”“串讲串问”的现象减少了,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学生活动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变得频繁起来,或朗读,或提问,或讨论,或表演,或画画,或歌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得到空前的尊重。
然而在这些可喜的变化中,我们也不难看到当前很多课堂活动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与教改的初衷和目的相背离了,这些活动纯粹是为活动而活动的,流于形式,没有制订相应的计划和内容,造成表面上“欣欣向荣”,但实际上学生“学无所用”“学无所得”,“作秀”成分远大于“教学”内容,直接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改的进程。
一、课堂教学中的“作秀”现象
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安排,本应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实践能力的最佳场所,寓教于学、寓学于动,动静交融,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课堂实践。但细细分析,课堂教学活动中偏离教学本质、误解活动本身的作秀现象却较为司空见惯。
1.现象一:庞杂而低效的朗读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常见、最实用也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开口的习惯,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充分理解课文的内涵。但在部分教师的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具体要求,热热闹闹地读了一节课,如泛读、齐读、自由读、个别读、配乐读、分角色读……学生却不明白为什么读,如何去有效地读?学生也难以在朗读的过程中汲取课文有机的养分,充分理解文字背后所蕴含的要义,并将课文的内容、写作方法等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为自己写作提供充足的“弹药”。
2.现象二:想入非非的侃大山
脱离课本的遐想是教学活动中常见的现象之一。如一位教师在执教《三袋麦子》时,教师先让学生熟读课文,一节课解决着小猪、小牛、小猴收到麦子后各自是怎么做的?最后归结到一点——谁的做法最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忙得不亦乐乎,辩得面红耳赤,却忘却了最核心的要素——课本。脱离课本的遐想,讨论一些与课程教学无关的内容,尽管调动了学生兴趣或课堂的积极性,但是无暇顾及课本的事实,却触及了教学的根基——文字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说,这种侃大山式的教学活动,无论是对提高学生的素质,还是满足学生的应试,都是毫无益处的。
3.现象三:肤浅可笑的课堂表演
适当的肢体语言和师生的互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课堂的生动趣味性。但如果掌握不好这个度,则很容易将课堂活动演变为无聊的表演,乃至更为荒诞的闹剧。如有教师在教学《半截蜡烛》一课时,教学之初只让学生读了一遍课文,然后就让学生分组表演,但是这个表演却不是为了增强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而是完全脱离了课本,让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轮流表演,最后选出最佳演员,让一节语文课活生生地变成了一节表演课,成了选拔演员活动。这样的课堂,貌似非常精彩活跃,但是无疑与教学改革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二、教学活动不良现象的反思
1.反思一:要抛弃变相的“照本宣科”
文本是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读来完成。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读是一项最基本、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朗读的策略,用朗读让学生与课本之间进行“零距离”对话。在解读时,我们不能抛开文本的价值取向,无视学生认识偏差,而应让学生在不断的朗读对话、碰撞中去提高。否则,这种表面热闹,热烈好像水面上的泡沫,学生并没有作深入的思考,思维深处依然是一潭死水,常常是“卖椟还珠”、舍本求末。反映在语文阅读上,常常是不合理的“误读”,表现为随心所欲,胡乱猜想,走马观花,妄自尊大,固执己见,失之偏颇,失之公允。
2.反思二:要强化教学的“以书为纲”
侃大山式的课堂教学活动,呈现最多的是学生小手争先恐后地高举,听得最多的是学生小嘴毫无惧意地侃侃而谈。学生一目十行或浮光掠影地瞟一眼课文,毫无深刻领略课文内涵的意思,便开始跟着自己的感觉和想象任意奔驰,使思绪如那无根的浮萍,话语如那滑溜的西瓜皮,直接导致课堂成了以课文为“话茬”的“聊天会”。课堂之中完全抛弃了文本的课还叫语文课吗?因此,强化教学的“以书为纲”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最基本的要求,是避免侃大山式的聊天的有效举措。
3.反思三:要紧扣“寓教于学”的主旨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角色,能够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世界,并获得真切的体验。但“表演”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不能作為学生活动的唯一方式。表演是为了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所有的表演不能流于形式,而是要紧扣“寓教于学”的形式,不能不看课文内容,不考虑学生的年龄层次,不顾表演难度,而要把学生当作专业演员,在教室这样的“外景地”,让学生去表演。否则,这种不是将教学贯穿于表演过程,而纯粹以表演为目的的活动,其结果往往是浪费时间,收获了哗笑。有的课文虽然适合学生表演,但必须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取得最佳效果。离开课本的表演与表演评价,只能是生硬僵化,或与文本的价值取向失之千里。
三、新时期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建议
把创新思维的课堂教学活动演变成“作秀”的秀场,显然违背了教改的初衷,但“因噎废食”取消语文的实践活动则更不可取。我们应学“标准”原文,悟“标准”原意,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理念。根据“标准”的要求,加强课程的创新性设计,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契入教师精心设计的具有创造性、教育性、探索性的活动,通过巧妙的活动安排,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实现事半功倍的目的。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实现“巧妙”的安排,需要教师在“巧”字上狠下功夫,不断琢磨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能力。
1.活动“巧”在突破时,激情入境
新的教改思维引导下的教材课文大多文质兼美,情景交融,作者将他们丰富而深厚的情感流于笔端,凝聚于字里行间,在语文教学中以“情境活动”为突破口,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如教学《两个朋友》一课,教师可创设一个“听一听、闻一闻”的情境活动。播放大熊步步逼近的动感音乐,为学生营造一个紧张急迫的氛围,再描述“闻了又闻”这一情景:“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屏住呼吸,现在大熊闻到你的头发了,闻到斧脸蛋了,闻到你的胸脯……然后慢慢地走开了……同学们,感觉怎么样?”孩子们纷纷长舒一口气,道:“好险啊!”有了这一真切体验,孩子们读起书来,紧张的感觉溢于言表。
这样的活动,以课文的内容为核心,通过课文内容的核心场景模拟,强化儿童内心的体验,实现以课堂教学的活动调动学生知识和活动的积累,让学生在内心与课本文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激发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并产生共鸣,使学生深刻享受读书的无限情趣。
2.活动“巧”在疑难时,激思释疑
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问。针对这些疑问,教师应当及时梳理归纳,有的可当场解答,有的则可以放到“探究活动”中解决,引导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在讨论与交流中,渐次领会作者写作的目的。如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时,有的学生提出:“一开始洪教头就向林冲挑衅,林冲却一让再让,岂不是太没有习武之人的气节了吗?”对此,有经验的教师或者有创新意识的教师,会不失时机地在学生中开展“我说林冲”的辩论活动,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辩论中有的学生与提问的同学有同感;有的则认为林冲一让再让说明他有涵养,能够分清问题的轻重缓急,不会一时冲动,破坏要事;有的再读课文认为林冲当时正在押送途中不想再惹是生非;有的则认为林冲很聪明,这样能更好地观察洪教头……整个活动过程,没有教者费力的讲解,没有咬文嚼字的痛苦,而是通过学生间相互辩论,不仅有效提升了课堂的生动性,而且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从而使得大家心中对林冲这个主人翁的形象更加丰满了。
3.活动“巧”在赏析时,激悟积累
要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就必须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感悟和运用。那么怎样感悟、怎样积累呢?有的课文通过丰富的活动,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东方明珠》一文中,东方明珠晚上的灯都亮了,最美丽。怎样让学生体会“五光十色”一词的细腻、美丽呢?教师出示“(1)塔上的灯都亮了,非常好看”与“(2)塔上的灯都亮了,五光十色,非常好看”两组词语,并请班上的同学分别根据(1)(2)两句话各画一幅图,模拟语句中的场景。几分钟后,同学们展出两幅迥然不同的作品,显而易见,根据不同文字描绘,画出的作品差异极大:一幅灯光色彩单调,一幅灯光五颜六色。这种寓教于活动的形式,简单而生动地使学生在比较活动中领悟到教学的内容,领悟到积累这些优美的语言的重要性。
四、结语
叶圣陶曾经在一封书信中说过:“为活动而活动,当然不好。任何事情,遗其本旨,流于形式,均属不好。”这段话告诉我们,活动有重大意义,但不能滥用,我们应选准契机,掌握方法、策略,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真正做到“舍败絮,取金玉”,只有这样才能激活我们的语文课堂,使之更精彩。
参考文献:
[1]李明辉.小学教学管理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6(1):14-15.
[2]司泰祥.浅议“以人为本”理念下的小学教学管理工作[J].科学咨询,2016(11):27.
[3]张霞.小学教学管理的现状及完善措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5(8):18.
[4]孙立朋.新时期小学教学如何做好管理工作[J].课程教育研究,2019(6):155.
[5]张新让.新时期小学学校管理有效模式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6(10):12.
[6]楊香寿.浅析新时期小学学校管理方法的有效运用[J].未来英才,2015(12):23.
[7]蒲洁.小学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7(34):185.
[8]赵园园,孟金柱.动物遗传学课程教学体系优化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11):21-22.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