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待浅文本,焕发语文味
2019-02-14周静
周静
【案例背景】
《这么简单的课文,教什么》,这是特级教师于永正答一位江苏小学语文教师的问题——“苏教版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似乎太简单了,有什么可教的呢?”时发表的一篇文章。的确,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总会发现教材中的一些课文对于该学段的孩子而言,不论是内容的理解,还是情感的把握,都十分简单,几乎是一读就会,或者是,老师简单讲讲就懂,根本无需常规的课时量去完成。这样的课文我们可称为浅文本,如,四年级的《九色鹿》《我不是最弱小的》,五年级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等。这些课文就其内容本身而言都很简单,因此,很多老师会认为,这些课文没什么可教,简单读读说说便可了事。而于老师在他的这篇文章中则强调——“看似简单的课文,其实可教的很多,因为,我们教的不是课文,而是语文,课文只是个例子。用这个例子,认识汉字,积累词汇,训练语感,培养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可做的事,要做的事,很多!”笔者十分赞同于老师的观点。
笔者认为,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语文教学的内容并不等同于教材。教学的根本是学生,不管遇到难理解的还是简单的课文,教师都要思考如何建构教学的内容,思考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怎样才能创造性地、扎实地使用文本教语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遇到浅文本,如果仅仅还是谈谈理解,说说感受,那么学生的认知与能力只能是原地踏步,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大大下降,这是对学生认知需求与认知起点的不尊重,这样,教材的促进作用不仅没有发挥,反倒起副作用。因此,教師要厚待浅文本,使其教学焕发浓浓的语文味,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案例描述及反思】
思考:厚待浅文本的策略
浅文本如此简单易懂,又如何“厚待”呢?笔者从多年的自身实践与听课、阅读教学专注中体会到,语文教学的重点无外乎引导学生丰富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即注重学生的语文素养整体提升。当遇到浅文本时,我们最重要的是在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的前提下,细心分析学情,认真研读文本,把握文本的特点,挖掘最能发挥教材价值,即最适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切入点,深入展开教学,让课堂更加高效,让教材真正服务于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发展。
一、写法指导以厚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特别强调“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还明确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关系,善于将读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当遇到浅文本时,在把握文本内容,即理解文意、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文本内容和写法的主要特点,从学情和课标对本学段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出发,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点进行适当的写法训练,使得文本内容虽浅,却能恰到好处地提升学生写作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案例1】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文章语文简单、平实,本文主要讲述了萨沙一家出外旅游,在雨中演绎了一幕动人的戏:爸爸把雨衣让给妈妈,妈妈把雨衣让给了萨沙,萨沙却把雨衣让给了娇弱的蔷薇花。文章直白地告诉人们每个人都应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相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短小易懂。在北师大和人教版的教材中,本课还放在二年级进行教学。如果在教学中,仍旧让四年级的孩子去读一读课文,说一说道理,或者为了充实课堂内容,让学生大量地联系生活去看有哪些比自己弱小的人需要帮助,那这教学很大程度上要变成品德与社会课了。我们不妨再细细研读一下这篇文章,想一想,可以从哪里入手,让基于这篇文章的学习能更加丰厚,更具语文味。我们会发现,其实有两个地方可以作为写法的训练点。首先,文中有段描写雨景的语句:“突然,雷声大作,先是飘下几滴雨点,接着大雨如注”,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其实在写法上很有讲究,它按时间顺序,写出了雨越下越大的过程。四年级的学生对写景是有恐惧心理的,如果在教学时,巧妙地抓住这一句,通过想象、拓展补充词汇等引导雨景的描写,如播放雨声,提问学生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再放雨声,提问学生想到了什么?再放雷声、雨声交杂的声音,提问学生又想到了什么?最后再出示一张雨中图,让学生把先前的整合并写下画面。此外,文中还有一段是用了连动的手法:“萨沙朝着蔷薇丛走去。他掀起雨衣,盖在粉红色的蔷薇花上”。“走、掀、盖”一串连续的动作,使的文字像动画一样在脑中播放,很有画面感。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用连动的手法来写一写,提升写作技巧。
【案例2】五年级《滴水穿石的启示》,它是浅显的议论文,文章道理直白明了,事例浅显易懂。在研读文本时,我们会发现,这是经典的议论文,写作思路清晰可寻:描述现象,提出观点—理解事例,证明观点—总结全文,明确观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议论文的写作路子,并在生活中善于思考,有所启发后,将学习到的文章写法写下来。这样一来,教材的独特作用就充分彰显出来,学生的学习满足感大大提升。
二、综合实践以厚之
我们都知道,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那么就应要加强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而且,中年段学生要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因此,在遇到如《春联》之类的浅文本时,我们就可以适时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在文本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实践,进一步走近“春联”这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感受它所蕴含的无限魅力,而非仅仅是读懂了《春联》这篇课文:
【案例3】四年级上册《春联》教学流程
活动1:课外春联我介绍
学生到生活、书籍或网络中搜集春联,从中选择最喜欢的一副在班上介绍,介绍时鼓励采用绘画、书法、PPT、照片、朗读,个人介绍、合作介绍等形式交流诗歌的内容美、音律美、情感美。
活动2:春联搭档我来找
采用竞答的方式,将打乱上下联的春联一一对应起来,配对的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涨,也加深了对春联对仗特点的把握。
活动3:吉祥春联我来送
把不同内容、不同寓意的春联,送给不同身份、职业的人,表达不同的心意。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可深刻体会到春联在生活中的作用。
活动4:趣味对联我欣赏
由春联引向对联,欣赏有意思的对联,如纯数字对联,谐音对联等,把学生的视角引向对联的广阔空间,感受语文的奇妙。
把《春联》一课延伸为综合实践活动课,使得语文学习的内容更丰富,空间更广阔,形式更多样,由《春联》到“春联”,学生不仅学得知识,更体会到语文的生活性。同样可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浅文本还有不少,如,将《公仪休拒收礼物》演成话剧,由《小兒垂钓》和《池上》开展“儿童诗交流会”……沟通课堂内外,调动多种感官,提升合作能力,语文味再趣中渐浓,教材的“范例”“牵引”作用充分彰显。
三、口语训练以厚之
《九色鹿》是经典的老故事,学生对故事内容并不陌生。再看看它要揭示的道理:“人无信不立”,学生亦是从小就接受诚信教育。怎样才能发挥这个浅文本的教材价值,让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所提升呢?我们可以找到这样一个切入口——复述。学生往往听过、看过很多的故事,可他们对于讲故事很不在行,甚至有畏难情绪。而课后正好有个要求,要复述课文。引导孩子把这个故事生动精彩地复述好,提升口语交际能力,就能让这篇教材的价值更加丰厚:
【案例4】四年级下册《九色鹿》教学流程
环节1:激发讲述欲望
环节2:熟悉故事内容
要想把故事讲得流畅,讲述者首先要对故事内容熟悉,理清故事梗概与人物关系。
环节3:品味精彩词句
要想把故事讲生动,就要结合故事中生动词句。
环节4:把握人物特点
要想把故事讲得生动,就要把故事中人物的心理、个性揣摩到位。
《九色鹿》是四年级的课文,中年段课标在口语交际上就明确提出要“讲故事力求具体生动”。以讲述故事为抓手展开教学,使得这浅文本切实为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服务,焕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总结反思】
也许,当我们遇到复杂繁冗的文章,苦于可挖掘的教学价值太多时,我们会去繁从简,把一篇“厚”文读“浅”,精简教学。但是,当我们遇到“浅”文本时,更不能蜻蜓点水,走过场,而应“厚待”之!当然,这“精简”与“厚待”本身并没有质的区别,都是从教材特点出发,从学情出发,从语文的角度出发,创造性地挖掘教材的价值,真正焕发教材的语文味,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正所谓“异曲同工”。
参考文献:
[1]于永正.这么简单的课文 教什么[J].七彩论坛,2012.
[2]于永正.其实,教语文很简单[J].小学语文教师,2005.
[3]林润生.洗尽铅华还本真;略论加定语的“语文”[J].小学语文教师,2013.
[4]梅书祥.“总览全片 巧妙切入”[J].小学时代(教师),2010(12):34.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