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段古诗教学,不妨适当“横向”引导
2019-02-14梁广安
梁广安
摘 要:当前古诗教学的导入环节比较单一,多以教师讲解诗人生平或以生动多样的形式介绍古诗时代背景等。然而,教师应在历史长河中,通过“横向”梳理,找出同一时期不同诗人及诗作之间的联系,较为立体地呈现给学生,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达成课标要求。
关键词:古诗;历史事件的“横向”讲述;诗人王维的“朋友圈”
许多人爱读历史书籍,教师更甚。相信许多爱读书的教师都是历史学中的“高材生”,除了阅读,在语文教学的课堂里,教师还把自己的阅读所得融入课堂,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更好地品读课文、理解课文、感悟课文。可以说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适当的课外知识材料的引入和补充,对语文课堂学习的质量和学习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尤其在学到与历史相关的课文和古诗时,这种引入更为必要。
说到古诗教学,我以小学高年级(第三学段)为例,这个年段的学生有了一定程度的语文知识积累,尤其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课内外积累了不少古诗词,同时能较好地落实“了解诗人—理解诗意—背诵古诗”等学习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古诗教学优秀的教学案例和设计有很多,但我发现,古诗授课的导入环节比较单一,多是教师讲解诗人生平或以生动多样的形式介绍古诗时代背景等。新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古诗文教学的要求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但由于古诗创作的时代离现在较远,学生的认知和知识积累有限,不能把自己所积累的知识溶于了解诗人背景和古诗创作的历史时代,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古诗的学习产生“隔阂”感,对古诗的学习仅限于背诵和理解,无法融入古诗情怀,难以实施新课标的要求。这时,授课一开始的古诗导入显得尤为重要。
从一般的课堂授课来说,古诗教学导入中的“介绍诗人生平”和“古詩创作的时代背景”都与中国历史有关。历年来,与中国历史相关的书籍,大部分以“编年体”和“人物传记”的编写方式为主,以“大事件”为主,历史细小故事和历史细节较少,如《中国通史》《上下五千年》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按时间先后顺序“纵向”陈述较多,且大部分学生都阅读过或听说过历史各个重要时期发生的重大故事内容和发生的先后次序。学生未能代入学习之余,授课教学过程的第一步——“激发兴趣”便无从谈起。我们不妨先“跳出”古诗教学导入的环节,放眼到当今市面上的中国历史书籍中。近年来,挖掘历史细节故事的历史书籍悄然增多,如《显微镜下的大明》,以六个生动的历史故事来说明明朝的户籍制度;如《长安十二时辰》,故事虽然虚构,但真实地还原了当时长安人民的生活和官民之间的矛盾,许多历史细节为日后的“安史之乱”埋下伏笔……其中,有一种历史书籍是“横向”历史故事的讲述,也就是同一年或同一个时间段发生的历史故事或人物,更令人开拓眼界,趣味盎然。如《大明王朝1566》《万历十五年》等,它们都在一个特定的年份里讲述同时发生的一件较大或几件看似“不起眼”的历史事件,看似毫无关联,实测为王朝日后的兴衰和国运的走向埋下伏笔。这样“横向”的讲述,聚焦点高,更能深刻地剖析事件,同时能清楚地分析在一件历史大事件中,其他历史细节或“小事”对这件事情最后走向的影响。历史事件还原度高,并且把同一时期的不同历史人物串联在一起,人物立体丰满,从不同角度讲述,让我们能全面地了解历史故事,如果把这种方法运用在古诗教学中,会让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诗人的时代背景以及发生在诗人身上的故事。
我以统编版五年级上册古诗——王维的《山居秋暝》教学为例说说自己的想法。备课时,我先查阅诗人王维生平,但同时也翻阅与诗人王维所处时期相关的历史书籍,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王维的一生(公元701年~公元761年)中,与他直接认识或间接认识的诗人朋友并不少:李白、王昌龄、张九龄、高适、孟浩然……这些诗人学生非常熟悉,且对他们的诗作朗朗上口。我突发奇想,假如以诗人王维为中心,为他划分一个朋友圈,给学生介绍与王维有关系的诗人以及重温这些诗人的佳作的话,学生必定非常感兴趣,既能重新复习旧知,又能加深对诗人王维的了解,一举两得。于是我定下以“公元719年”作为一个“横向”讲述历史的时间节点,这个时间节点发生了三件事情:(1)广西一个官宦人家的小女儿出生了,名字叫杨玉环,后人称“杨贵妃”;(2)湖南省岳阳楼竣工;(3)河南省,一个七岁的孩子开始学写诗,他的名字叫杜甫。这几件事的人物分开讲述的话,学生都知道,但没想到都在这一年有趣地聚在了一起,学习古诗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我继续讲述:这一年,唐朝的都城——长安举行了一年一度的“诗词大会”,会上的评委就是当时的宰相张九龄。接着出示张九龄写的古诗让孩子诵读,再引出王维,他在这一届诗词大会上大放异彩,过了两年,果然中了进士,进京当了官……然后介绍王维的好友李白,李白的好友孟浩然,孟浩然的发小王昌龄,最后用“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和王维作小结,正式引出本诗作者王维。这个通过时间节点“横向”比较的导入故事,学生听得如痴如醉,深深沉浸在盛唐诗人汇聚的饕餮盛宴中,同时把看似毫无关系的诗人用“朋友”这条线联系起来,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历史的细节,深化了主题,巧妙地对学生渗透了诗人生平的了解和心中情怀的感悟,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达成了课标要求,也复习了旧知,为下面《山居秋暝》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师拥有扎实的教学功底、丰富的语文历史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把自己心中的这“一桶水”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汲取更为重要。我们应当在备课时多思考语文教学的多种方法,从学生的认知理解程度出发,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让语文课堂更高效。
注:本文是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Guangzhou edu-c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2016年度课题《小学语用型课堂诗歌教学的实践性研究》(1201544823)研究成果。
编辑 冯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