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深度学习”的实践摭谈

2019-02-14叶秋英

新课程·小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深度学习语文教学策略

叶秋英

摘 要: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托,分析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存在的学习现象;厘清语文课堂教学中“深度学习”的核心概念;从深度体验,构建广阔的知识体系;抽丝剥茧,挖掘文本深层意蕴;捕捉瞬间思维闪光点,促动态生成;深度开发,迁移延伸四个方面着力探索有效促进小学生语文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深度学习;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结合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做了深入研究,也积累了许多可贵经验,但由于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原理、实施策略等方面理解不到位,使得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与新课程理念不符的问题。

调查发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了许多新颖的教学手段,一改以往教师“一言堂”现象,课堂上老师“精心”准备的问题一环接一环,“吸引眼球”的多媒体课件一幕接一幕,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探究学习”呈现的是“自主”学习的热闹课堂。这与以往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的“填鸭式”学习相比,学生仅仅停留在愉悦的浅层知识学习状态,缺乏对核心问题深层次的探究,对于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局限。导致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一是广大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精髓理解不到位,导致课堂实践变样;二是由于教师对文本解读过于单一,目标定位过低,导致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过于肤浅;三是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引领学生深度学习的方法缺失。因此,我们要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探索有深度的课堂,引领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构建个人的知识体系,引发高阶思维,解决有深度的核心问题,产生深层次的阅读体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二、对语文教学中“深度学习”的理解

何为深度学习?国内学者何玲、黎加厚在研究中指出:“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地学习新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笔者认为,就语文阅读教学而言,深度学习是指学生在初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创设阅读情境,让学生自主在真实的阅读情境中与文本对话,引发学生的深度的、批判性的思考,在阅读实践中层层递进,提炼出隐含在文本深处的真实问题,学生利用有效的、有深度的学习活动解决问题,并实现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运用。这种自主学习能力的习得与迁移应用就是深度学习真正发生的过程。

例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中,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这篇童话故事的情节,建立起自主预测的意识,然后,放手让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提炼问题,小组组员联系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进行深度讨论,得出有理有据的与文本内容不一样的预测;接着,教师创设真实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学法迁移,拓展实践,使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师:看,小蚂蚁也遇到困难,需要老屋的帮助,老屋会怎么办呢?

师:请你想想,还会有哪些动物需要老屋的帮助?如果你是老屋该怎么做?

师:老屋最终会倒吗?

……

生1:还会有燕子提出要求。

生2:会有小兔提出帮助。

生3:会有狡猾的狐狸骗老屋,老屋与之周旋,最终倒下了,惩治了狐狸。

……

三、语文教学中“深度学习”的实施策略

对于深度学习的研究已有多年的经验积累,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方向。笔者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探索,总结出能有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深度体验,构建广阔的知识体系

教育专家皮亚杰曾经说过,每个孩子都是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每一项活动都会受到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兴趣为先决条件。可见,要让学生有超越常态课堂的思维,进入深度学习状态,首先需要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发学生高度专注,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建构广阔的知识体系,学生的高阶思维才能被激活。

以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找春天》一文为例,这是一篇语言生动活泼、充满儿童情趣的课文。题目一个“找”字,说明文中描绘的景象是早春时节,文中运用了大量生动的词语、传神的语句和一幅插图来表现早春景象,但是,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要深入寻找早春特点,这还远远不够。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游览、探秘等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组建体验学习小组,并结合具体的文本资料,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阅读文本想象中走进早春的美妙世界,再回到師生共同创设的真实情境走一回,以此体验寻找早春的乐趣和发现景色的美好。

(二)抽丝剥茧,挖掘文本深层意蕴

阅读教学中,教师对文本的处理过于单一,缺乏层次感,导致学生停留在浅层的学习层面,阻碍思维能力提升。教师要做好解读文本的设计师,善于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由表及里地引领学生品味重点,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并在次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新知,提升能力。

以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独坐敬亭山》为例,《独坐敬亭山》写的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独游敬亭山的情景。此诗表面写的是生活情趣,但意境深邃,细嚼全诗,前两行“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表达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烘托出诗人的厌世情怀,其深含之意则是写诗人怀才不遇的厌世情怀。本诗就其深含的意蕴,就有引导学生进一步挖掘的空间。

(1)读一读题目,从“独”字说起

师:诗人李白来到敬亭山下,有好友陪伴吗?想想还有谁与他一样孤独?诗人现在的心情怎样?(学生深入研读文本,挖掘蕴含诗中的意境,体悟诗人心情。)

师:板书“独坐”。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生解释诗题。)

师:如果你是诗人李白,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诗题?(生练读后回答:要以孤单、难过的语气读,读得缓慢和低沉。)

师:诗人李白为什么会独自一人来到敬亭山?为什么会忧伤和孤独?(生阅读预习准备的材料,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寫作背景。)

(2)理解诗文,深挖意蕴

师:“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联系写作背景想一想,“尽”“闲”除了指课文中写到的“众鸟、孤云”外,还可以包括什么?诗人眼里只有什么?(体悟诗人的处境,升华主题)这样的思考题,一是让学生理解古诗的表面意思,二是引导学生挖掘蕴含在诗中的情感。

师:孤独的诗人对敬亭山会说什么?敬亭山也会对诗人说什么?(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语言在读中得到训练,思维在训练中得到发散。)

教学中多数老师抓住诗中描写的景象设计了许多零碎的,思维肤浅的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景物?诗人在做什么?诗中哪些景物描写是静态的,哪些是动态的?从哪里看出诗人喜欢敬亭山?等没有深度、不能引发学生的高阶思维的问题。这些问题远远未触及诗情意蕴,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造成肤浅的学习现象。

(三)捕捉瞬间思维闪光点,促动态生成

精彩的课堂教学是无法在预设中完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一颗“慧眼”,善于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闪光点,哪怕是微乎其微,也要重组教学环节,引领学生对动态生成的知识进行深度挖掘、开发、引申和利用,这是促进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的关键。如学习《落花生》一课,在谈到花生不图虚名、默默无闻的品格时,有孩子说,现在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竞争激烈的年代,我们要学会推销自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不能只学习花生这种品质。对此,我没有反驳学生的见解,而是让学生即刻结合课文内容探讨这个话题,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互动,学生思维不断被激活,从课内到课外,从社会到人生,一个个意外的资源有效生成并发展。

(四)深度开发,迁移延伸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课本只是范本,我们不能只满足课文知识,应该在吃透教材和学情的理解基础上,找准知识切入口,对教材进行深度的二次开发,有效延伸语文教学的“宽度”和“广度”,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以教学《桂林山水》一文为例,《桂林山水》一文写作上运用了排比、比喻、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写出了桂林的美。在讲授到这些修辞手法时,有的老师会说:你去过那些地方旅游吗?谁能运用同样的修辞手法写一写你在旅游中看到的景象?这种处理就抓住了教材的切入点,对内容进行二度开发,不仅可以写桂林的山水,还能学法迁移,举一反三。因此,合理地二度开发,能有效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五)深度用心,素养养成

万事用心做即见成效,深度学习教学探索亦如此,只要我们在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上下功夫,学习就是深度、有效的。

参考文献:

[1]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现代教学,2005(5).

[2]吴海平.浅谈在迁移延伸中有效拓展语文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4.

[3]曾蓉.促进高一学生化学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2019.

[4]安富海.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11).

[5]胡芳.让“深度学习”走入语文课堂[J].科普童话,2019(7).

注:项目基金: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17年度立项课题“致力‘深度学习教学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201770243)成果之一。

编辑 冯志强

猜你喜欢

深度学习语文教学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