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019-02-14王媛
王媛
摘 要:儿童歌舞剧是儿童戏剧剧种之一,是以歌、舞、剧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儿童戏剧,是综合了剧本、演员、舞台、道具、灯光、服装、化妆、音乐、舞蹈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艺术,它已成为新教改下校园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儿童歌舞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就现在的普及情况来说,只有少数学校在“投石问路”,考虑到涉猎的范围广,对师生的综合能力要求高,老师对剧本的编创和剧目的排练还是一头雾水、迷惘不清,因此,目前多数学校还处在观望状态。有幸在歌舞剧试点学校交流学习一年,参与到学校的剧本创作和编排中,对于儿童歌舞剧的创作与编排也略有心得。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整合各方资源,这看似阳春白雪高深莫测的儿童歌舞剧,也并非曲高和寡遥不可及。针对儿童歌舞剧的剧本的创作和编排的一些方法和心得进行粗浅的分析与总结。
关键词:儿童歌舞剧;创作;编排
儿童歌舞剧是以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审美为标准,以歌唱为主线,由儿童表演的包含有故事情节、角色扮演、歌舞音乐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早在我国新音乐开始起步时,黎锦晖先生就以“平等、自由、博爱”为道德内涵,并融入音乐的创作之中,创立了儿童歌舞剧。时至当下,儿童歌舞剧的传承与发展也正是顺应了新课改中的关注个性、鼓励创造,提倡注重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宗旨。
儿童歌舞剧是以完善儿童音乐教育为目的的具有“实用性”和“教育性”的综合舞台剧。因此,在编排剧目时,将会涉猎多个领域和学科,大致包括以下内容:剧本的写作、演员的选定、音乐的选配、日常的排练、道具的准备等。
一、我们演什么——剧本的创作
剧本是一部剧的奠基石。儿童歌舞剧的剧本创作,由于受众群体是儿童,因此在创作时要充分结合音乐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在音乐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的要求,结合歌舞剧充满乐趣、载歌载舞、寓教于乐的特点,创作一些具备科学教育内涵,适合儿童,且同时具备观看性和艺术性的剧本。
优秀的剧本要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冲突。那么剧本从哪里来,查阅书籍和网络,适合小学阶段的好剧本简直是凤毛麟角,那要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一)我的剧本我做主
儿童歌舞剧是一个涉猎多个学科的艺术形式,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可以让语文与音乐学科相结合,两个学科的老师共同协商剧本立意、主题,然后由语文老师指导学生撰写剧本,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如结合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进行创编的儿童歌舞剧《大扫除交响曲》,就是取材于班级日常大扫除的情景,讲述的是老师不在时,孩子们之间调皮互助的故事。由于是学生熟知的身边事,因此剧本创作起来一气呵成,十分顺利。
(二)整合教材资源
在儿童歌舞剧剧本创作的过程中,首先要充分发挥和利用现有资源,将音乐教材中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具有故事性、教育性的优势资源提炼出来,将其与儿童歌舞剧有机结合,根据歌曲大意,进行内容填充,使之成为一个小型儿童歌舞剧的剧本。
仔细翻看苏教版小学音乐教材,可以进行剧本改编的歌曲还真是不少,比如以下三个课例。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欣赏歌曲《雨天等妈妈》,是一首感人的叙事歌曲,讲述的是小朋友在下雨天焦急地等妈妈下班的故事,歌词生活化,朴实而上口。这首歌曲的内容就十分适合改编成剧本,孩子们联系自己在生活中的情景,说说自己和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贴近生活,创作起来也是信手拈来。
从音乐教材原有歌曲出发,大胆发挥想象创编更有趣的歌舞剧表演剧本,如学生在学习歌曲《八只小鹅》时,鼓励其大胆积极地根据原有歌词进行改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从清晨,远处走来的一群鹅开始,让孩子们分组商讨下边的剧情,有的设计小鹅刚刚出生还不太会游泳,央求鹅妈妈教自己游泳,刚开始时小鹅很胆怯不敢下水,经过鹅妈妈的鼓励,小鹅小心翼翼地将小脚一点点伸进河水,随后小鹅学会了游泳,胆子也大了起来,竟然喊着哥哥、姐姐们与它来比赛,它们请来了小青蛙当裁判,在呱呱的发令声中,一场激烈的游泳比赛开始了,小鹅奋力地向前游着,河岸两边欢呼声一片……一个活灵活现的歌舞剧剧本就诞生了,学生演着自己设计的歌舞剧乐在其中,这样的方法也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创作与表演的积极性。
将语文教材中,戏剧冲突强、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课文提炼改编成剧本,只需要适当进行二度创作,降低完全原创剧本的难度即可。
(三)传承经典,大胆创新
泱泱中华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在历史的长河里积淀了太多优秀的文化,诗歌、散文、轶事比比皆是,从中选出具有教育意义的进行加工改编。如大家熟知的童话故事《龟兔赛跑》,故事的起承转合丰富且完整,在这部剧的创作上,可以在秉承经典的基础上加上一些大胆创新,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创作出《新龟兔赛跑》。
例如,兔子赛跑输给了乌龟后,一直很不服气,在家寝食难安,于是它又跑到乌龟家,对乌龟说:“乌龟,上次的比赛你凑巧赢了,你敢不敢再和我比一次?”乌龟谦和地说:“当然可以,兔子大哥。”“好,终点还是村外的那棵柳树。”兔子说完急匆匆地跑了。第二天一早,兔子和乌龟一起来到了起点。一聲哨响,只见兔子已经跑得无影无踪了,可是乌龟还在慢慢地爬。过了一会,动物们惊奇地发现,乌龟的速度越来越快,转眼间竟也无影无踪了。再说兔子,它吸取了上次失败的教训,所以这次赛跑头也没回,可是他觉得身边好像有一阵风吹过,接着一个“影子”闪过就不见踪影了。等兔子到终点时,乌龟早就到了。原来乌龟在自己身上装了一台发动机,所以才跑得这么快,乌龟利用了现代技术,兔子又一次输得一塌糊涂。
经过对经典故事的大胆改编,剧目一出,会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故事的人物形象也更加丰富鲜明。
二、剧由谁来演——演员的选拔
演员,是一部剧的纽带。在选拔演员是要注意以下三个原则:首先,看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即同时具有一定唱、跳、演基础的学生;其次,根据具体角色选择具有某一方面特长的学生;再次,根据角色设定的人物性格选择和其性格相仿的学生来演,因为学生毕竟不是专业演员,尽量本色演出,可以大大降低表演难度。如在排练儿童歌舞剧《小兵成长记》时,共有5个主要角色,选演员时老师前期先对班级学生各方面素养和性格有初步了解,把能唱会跳会演的学生挑选出来,再将5个角色的台词给每个人试演,根据每个人的情况最终确定角色归属。
三、到底怎么演——排演的方法
排演,是一項细致琐碎的工作。通过每个演员的演绎将剧本要表达的思想变成鲜活的舞台艺术。在排练时也要遵循两个原则:即先局部,后整体;先粗化,后细化。具体说来就是先将剧本中涉及的所有唱段、舞蹈和对白分开来练习。
在排练《小兵成长记》时,拿到剧本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剧中有几处歌、舞表演,分别都是在什么地方出现。这部剧中歌舞是同时出现的,即边唱边跳,歌曲中加入了舞蹈,就加大了对体力的要求,在最初的排练中有些小演员体力不支,要么是唱得气喘吁吁,要么就是跳得动作不到位。这就迫使我们要增加除了剧目本身排练外的体能训练,还要每天陪着小演员练习深蹲起、爬楼梯。随着每天的练习,学生的体能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在第一次联排时,学生兴奋又紧张,出现了多次忘词和接不上的现象,每当有这些现象出现时,排练的老师都会鼓励学生,并给予提示,使整部剧能够顺利演下去。由于这种不间断的联排,让学生认识到,在表演剧目时,并不是只单单记住自己的台词就万事大吉了,还是记住别人的台词,这样在演出中才能顺利地表演下去。
四、应配什么乐——音乐的选择
如果说剧本是歌舞剧的奠基石,那么音乐就是歌舞剧的灵魂。既要能准确清楚地交代剧中各个人物的性格,又要表现出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可以是多种风格,演唱或者演奏形式的,音乐的选配大概有以下几种方法:在经费充足的情况下,可以请专业的作曲家,根据剧本情节创作全新的音乐;或者是找一些符合故事情节的现成音乐,采用改编歌词等手段,恰当地编配到剧目当中。比如,在歌舞剧《小兵成长记》中,有一幕班长讲述自己身世的桥段,在音乐的选择上就根据现有歌曲《天亮了》进行歌词改编,歌词改编得恰如其分,旋律渲染出来的效果催人泪下,成为整部剧的点睛之笔。
五、道具怎么用——道具的使用
在歌舞剧的演出中少不了道具的选择和使用,究竟该如何选择道具呢?其实很简单,遵循四字原则——恰到好处。道具的作用是为了交代剧目发生的环境背景、渲染舞台气氛,推动剧情的发展,提示空间时间的转换。在歌舞剧演出中宜精不宜多,不能为了过度渲染剧情而过多地安排道具。如《小兵成长记》中,用复合板打造了五个可以移动的长方箱体,箱体分别印有不同画面,一面是训练时用的打靶杆,一面是熄灯就寝时用的床铺,一面是班长出走时城市夜景中的公共电话亭。这些景物全都在一个道具上完成,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小演员们翻动箱体即可完成场景的变换,由于是多面箱体,这一个道具完成了三个道具才能完成的任务,这个道具的设计就是简洁高效。
一部儿童歌舞剧的成功演出,凝聚着方方面面的心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从剧本的创作、演员的选定、每次的排练,每一个学生都是重要的,学生在排练中不是孤立的,需要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无形之中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同时还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儿童歌舞剧是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其目的不是为了培养歌唱家、舞蹈家、表演艺术家,最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艺术形式,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兴趣,提高艺术素养。学校重视儿童歌舞剧的开展,不仅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更能提高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水平,今天我们在学生的心田种下一枚热爱生活、热爱音乐的种子,假以时日孩子们定能成就一片绚丽的艺术之林。
参考文献:
[1]夏艳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简编[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屠锦英.黎锦晖儿童歌舞剧的价值评析及当代启示[J].音乐研究,2011(5).
[3]韩乐.小学音乐课本剧的实践研究[D].西南大学,2011.
[4]刘靓.音乐剧走进中小学艺术课堂的初步构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6.
编辑 冯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