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河南地区汉代壁画墓的题材演变
2019-02-14夏培朝张雅雅
□夏培朝 张雅雅
一、河南地区汉代壁画墓的分期及壁画题材
汉代壁画墓的发现相比于画像石墓、画像砖墓来说并不多。据《中国考古学·秦汉卷》统计,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发掘的汉代壁画墓仅70余座[1]。其中河南地区目前至少发现16座,这些壁画墓向世人展示了当时高超的绘画技巧以及丰富的壁画内容,同时反映出了作为汉文化核心区域的中原地区之文化及思想风貌。这些壁画墓为我们展现了汉代壁画墓发展的特点以及丰富的壁画内容,每一座壁画墓都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根据河南地区发现的这些汉代壁画墓的题材内容,同时参考相关研究[2],笔者将其发展分为四期:第一期,西汉早期;第二期,西汉中晚期;第三期,新莽至东汉早期;第四期,东汉中晚期。
(一)第一期:西汉早期
迄今为止,河南地区西汉早期的壁画墓仅发现了一座,即位于河南永城的柿园汉墓[3]。该墓壁画共有三幅,其平面形状为长方形,三幅壁画皆位于主室西部,顶部一幅,南壁和西壁交会处一幅,第三幅位于西壁北部。这三处壁画皆在周围绘制有边框,在边框之内绘云气纹、绶带纹等装饰性纹饰。顶部的是一处大型壁画,在这幅壁画的中间有一条巨龙,巨龙身体的上下两侧分别绘有一白虎和朱雀,在巨龙的前面绘有一条被龙须所缠绕的鱼身龟首的怪物,应是玄武,但也有人认为是白虬龙[4]。巨龙身负两翼,作腾飞之势,白虎俯身咆哮,朱雀身形优雅,玄武则充满了神秘感,另外在整幅画面的空隙中亦填绘有灵芝、云气纹等作装饰,因而称之为“四神云气图”(图1);南壁和西壁汇合处的壁画绘有仙山、一只豹、一只朱雀、灵芝等(图2);西壁即墓门的两侧绘有灵芝草和云气纹图案。另外主室彩色壁画边缘四周绘有许多直线穿璧图案,有研究认为是寓示墓主人通过穿越玉璧圆孔这种方式实现灵魂与肉体的分离,在青龙、白虎、朱雀等瑞兽的护送下踏上升天成仙之途[5]。
(二)第二期:西汉中晚期
目前河南地区西汉中晚期发掘的壁画墓有三处,均位于洛阳地区,分别是卜千秋壁画墓、浅井头壁画墓及烧沟61号壁画墓。下面分别介绍它们的壁画题材内容。
1.卜千秋壁画墓
卜千秋墓壁画主要分布在该墓的三个部分,分别是门内上额、后壁及墓顶脊砖上[6]。按照内容和空间可分为前中后三部分,依空间关系层层递进。首先向人展示出来的是绘在墓门内额的人首鸟身像,该人首鸟身的怪物张开翅膀,目视前方做飞翔状,绘制在墓门处应该是有着守护墓主的含义(图3)。中间部分是壁画的核心部分,最为精彩,绘制于墓顶平脊之上,画面是从东向西依次展示的,表现的是墓主夫妇的升仙场景。整幅壁画呈长方形,绘制在白底之上,四周饰红色边框,壁画内容为男女墓主人分别乘龙持弓、乘三头凤鸟捧金乌,以持节仙翁在前引路,在朱雀、白虎等瑞兽的簇拥下,走向升仙之路。值得注意的是,自此伏羲和女娲开始出现在汉墓壁画题材中(图3)。该墓壁画内容丰富,展现了墓主仿佛身在仙界的景象,同时其中的龙、白虎及朱雀等也蕴含着辟邪含义,与绘在墓室后壁山墙上的辟邪图遥相呼应。
2.浅井头壁画墓[7]
该墓壁画主要分布于墓顶。墓顶由两部分构成,为较窄的墓顶脊和两侧的斜坡。墓顶脊砖上的壁画是该墓壁画的主体部分,按内容可分为不同的两种,第一处是长卷式壁画,描绘了仙界情景,共有十三部分,现仅存五部分。这十三部分内容依次为展翅飞翔的朱雀、乘云驾雾的伏羲、象征光芒的太阳、昂首张口的白虎、曲尾相交的双龙、飘然驾龙的仙翁、又一朱雀、二龙穿璧、四肢张开的蟾蜍、人首龙躯的神人、内有蟾蜍玉兔的月亮、人首蛇躯的女娲、墨线勾勒的瑞云等。第二种是瑞云图(图4),在壁画的空白处绘上彩色的流云(图5)。另外,在墓顶脊砖的斜坡处分布着对称的云气图。
3.烧沟61号壁画墓
该墓壁画主要分布于顶部、门额、隔墙及后壁处[8],壁画主题为驱鬼辟邪、引魂升天、仙界景象、历史故事。顶上的壁画主题是分布日月星辰的天空,共有十二幅,应该是为了表现现实世界的情景;在门额的中上部浮雕着一个绵羊头,羊角下垂并向内卷,嘴巴前突,圆眼竖耳,古代“羊”字通“祥”,推测这个浮雕应该是为了表达吉祥含义。浮雕下侧绘制了一幅《虎食女魃图》,一棵树上挂着红衣服,树上环绕着三只黑燕。在树下面一只长着翅膀的猛虎匍匐压着一个裸体女人,张开大口咬住她的左肩,右爪抓住她的头顶。隔墙上的壁画内容主要有展翅欲飞的朱雀、十三个大小不同的人物像和山峦、案等,展现了《晏子春秋》中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图6)
(三)第三期:新莽至东汉早期
这一时期的汉代壁画墓主要以新安磁涧镇里河村壁画墓、偃师辛村壁画墓为代表。
1.新安磁涧镇里河村壁画墓[9]
该墓壁画绘于空心砖底面,壁画内容可分为五部分,分别为女娲月象、伏羲日象、白虎、人首龙身神怪、云气,壁画内容新颖,形象生动。女娲月象中有凤鸟、异兽、赤龙以及黄龙,围绕着女娲月象;伏羲袖手做拱状;白虎龇牙咧嘴,昂首吼啸;人首龙身神怪为女相,做奔走状;云气图则流云满饰,展示了一种仿佛置身仙境的情境。(图7)
图1 柿园汉墓四神云气图
图2 柿园汉墓主室南壁及西壁左侧壁画线图副本
图3 卜千秋墓墓顶主壁画
图4 浅井头西汉壁画墓长卷式壁画
图5 浅井头西汉壁画墓云云图
2.偃师辛村壁画墓
该墓壁画绘制在墓室和两耳室部分,该墓其他部分未见壁画[10]。此处壁画墓出现了绘制在门边的持有武器的门吏,各画于耳室门北侧之上,应该是受到了画像石墓的影响。这两处门吏画像头上均戴发冠,衣服袖子较宽,下摆亦较长;主室门上横额则描画有关于神话传说的三处人物图,分别是伏羲、常仪及方相氏,应是辟邪的含义;中室西壁有两幅图,一幅表现的是厨师烹饪,厨师做切物状,其两侧各站有一位男侍,手托餐盘,准备把食物递给客人(图8);另一幅是六博宴饮图,图中描绘的是几人饮酒作乐,其中两老者在玩六博,场面相当热闹;中室东壁也有两幅图,与西壁遥相呼应,这两幅壁画场景均表现的是宴饮,其中的一幅还描绘有对舞的画面:一男一女在相对而舞,一老者坐在中间观赏,他的身边站着一位侍女捧酒而立,老者欲接过饮之,此老者即应为男墓主人(图9);另在中、后室之间的横额正中绘有西王母,图中有祥云升腾,云端端坐着王母,容貌端详,其旁边有一玉兔,还有蟾蜍、狗状动物、朱雀和一男子等。该墓壁画内容主要描绘了墓主人的现实生活场景,亦有辟邪内容的表现。
图6 烧沟61号壁画墓二桃杀三士图
图7 新安磁涧镇里河村汉墓女娲月相壁画副本
(四)第四期:东汉中晚期
到了东汉中晚期,壁画墓的分布范围和影响力更加扩大,全国范围内这段时期的壁画墓数量越来越多,河南境内该时期的壁画墓亦不在少数。发现有洛阳北郊石油站壁画墓,偃师杏园村壁画墓,西工东汉壁画墓,洛阳朱村壁画墓,洛阳3850号壁画墓,河南荥阳苌村壁画墓,密县打虎亭2号壁画墓,密县后土郭1号、2号、3号汉墓这几座东汉晚期的壁画墓。本文在这里以偃师杏园村壁画墓、洛阳朱村壁画墓这两个有代表性的壁画墓来简述一下这一时期的壁画墓特点。
1.偃师杏园村壁画墓
该墓壁画分布在前堂从南壁甬道口开始,依次转折到西壁、北壁,画面依次衔接,内容层层相扣[11];壁画内容为墓主人车骑出行图(图10),其下还有一小幅作坊宴饮图。而车骑出行图则是壁画的重点,共画了九辆车,七十多个人物,五十余匹奔马,场面壮观,多人簇拥,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出行队伍,该壁画着色深沉厚重,人物马匹神态栩栩如生。
2.洛阳朱村壁画墓
图8 偃师辛村壁画墓中室东壁宴饮图副本
该墓由于早年被盗扰,壁画只残余三幅,即夫妇宴饮图、车马出行图、吉祥动物图[12]。在墓室北壁的西部绘制的是夫妇宴饮图,图中一对夫妇坐于帷帐之中,应为墓主夫妇。二人端坐在席子上,衣着华丽,目视前方,似在观赏,其身后恭敬地站立着四位仆人,二男二女,桌上放着食物(图11);车马出行图描绘在墓室南壁中下部,画面壮观,画面自东向西站立一人,身穿长袍,身体微微向前倾,双手前伸,做迎接状,其前方跪卧着一男子,头伏在地上,双手捧盾于胸前,也做迎接状,在他们的前方有数辆车马,皆为一车一马,做奔驰状,形象逼真;吉祥动物图中有一卧鹿,昂首目视前方,目光温和,黄色身躯,身上有白色鹿斑,前脚前伸,后脚踞坐,神态安详。
二、汉代壁画墓不同时期的题材特点与演变
西汉早期壁画墓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丧葬艺术形式的产生。壁画中的内容,是对之前丧葬文化的继承,主题是升仙及永生。西汉早期丧葬绘画以永城柿园汉墓壁画为代表,以引魂升仙和天堂仙界为主题思想,它是目前最早的壁画墓。
图9 偃师辛村壁画墓东壁六博宴饮图副本
西汉早期壁画墓的题材风格沿袭了楚地绘画的风格,同时也表现出浓厚的道教思想。从先秦时期丧葬艺术及习俗的发展来看,丧葬绘画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一体系具有特定的作用和象征意义,而它的形成时间最晚也是在战国中晚期。战国中晚期的丧葬绘画尤以楚地风格为代表,汉文化在政治上承袭秦,而文化艺术上则大量吸收楚文化。西汉建立之初,民生凋零,百废待兴。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和休养生息的政策,“黄老无为”的道家思想成为西汉初期的主流意识形态,因而在壁画题材方面,则是对前期丧葬文化的继承,并在融合了道教思想之后形成这种艺术风格。
西汉中晚期壁画墓题材主要是驱鬼辟邪、引魂升天、仙界景象、历史故事等内容。相比较于西汉早期,壁画内容更加丰富,并逐渐由仙神鬼怪等虚幻世界向市俗生活转变。早期的引魂升仙的画面在这一时期布局显得更为复杂,也更具有情节性。天堂仙界的内容也显得更加宏大和丰富,现实生活和历史故事等内容开始出现并得到发展。但壁画题材还是以仙界景象、驱鬼辟邪和引魂升仙为主要内容,并新出现了历史人物故事,如烧沟61号墓壁画“二桃杀三士”。
图10 偃师杏园汉墓车骑出行图
图11 洛阳朱村壁画墓夫妇宴饮图
新莽至东汉早期是西汉向东汉的过渡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都处在一个转变阶段。壁画墓的壁画题材内容也处在过渡时期,王莽篡位,开始进行改革,在丧葬制度与习俗方面也加以改变。墓室壁画的祥瑞图像较前一阶段增多,因为这一时期迷信更加盛行,“谶纬”之说在儒家思想中大行其道。“符瑞灾异”的理念在当时的儒家思想中影响广泛,因此在这一期的丧葬文化中除了升仙和仙界景象之外,镇墓辟邪的内容也有较多的出现;新出现的宴饮庖厨、车马游猎、乐舞百戏等表现墓主人现实生活场景的题材应该也是当时儒家思想中的“天人感应”的写照。
东汉中晚期壁画经过新莽的转变,在东汉厚葬奢靡的风气影响下,题材内容进一步向市俗生活转变,开始主要以生活场景为主题,如车骑出行图、宴饮图,都展示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景象,“事死如事生”的观念更加强烈,壁画题材更加生活化,引魂升仙、驱鬼辟邪等题材已基本消失。葛兆光认为,在西汉以后,虽然墓主人升仙的壁画少了,转而表现墓主生前的生活尤其是官位仪仗与事迹,似乎现实意味被突出,标志着上层人士的精神生活中神异色彩的淡化与世俗意味的加强[13]。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已经与西汉有了较大差别。东汉地主庄园经济的快速发展反映在丧葬文化上就出现了表现宴饮庖厨、车马游猎、乐舞百戏等场景的壁画题材。这些壁画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社会关系和物质生活的时代特点,是地地道道的历史画卷[14]。
三、结语
河南地区作为汉代统治的核心地区,对汉代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政治制度的改变及思想文化的流行趋势反应较为敏锐。汉代壁画墓作为装饰墓的一种新形式,它的产生和发展内在原因是早期丧葬文化及当时社会主流思想文化的共同影响,外在原因是当时的政治、经济的改变反映在其中。两汉统治延续四百余年,不同历史阶段政治、思想的表现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主导思想也在改变,从西汉初期的“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到西汉后期的“谶纬”之学。这些改变也反映在壁画墓的壁画题材之上。河南壁画题材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历程,从引魂升仙、驱鬼辟邪到历史故事、现实生活,壁画内容逐渐成熟,绚丽多彩的壁画为我们展示了丰富的图画内容,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壁画,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人们的思想意识以及社会生活,对研究古代社会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