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体验 突破概念
2019-02-13陆晓兰
摘 要:“升和毫升”这两个容量单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体验生活实践、体验自主探究、体验知识生成、体验互动感悟这四步体验实践环节,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概念,理解概念的本质。
关键词:操作体验;操作实践;概念建立
“升和毫升”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学习内容,这两个容量单位是学生所接触的全新概念,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升和毫升的概念建立虽然能给学生比较直观的呈现,但是很多学生在学习了“升与毫升”之后,依然很难判断容器的容量到底有多少。显然,仅凭一些体验活动还不足以在学生的心中建立一个相对清晰的“参照模型”。学生仍然缺乏足够的、直接和有效的经验,“数量感”难以有效发展。如何让学生优化对升和毫升的体验,真正建立起对容量的认知,本文立足教学中的体验与实践,通过“可视化”的实践操作,帮助学生建构抽象的数学知识,掌握“升和毫升”概念的本质。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数感,积累更多基本的活动经验,提高数学素养。
一、 融入实际,体验生活实践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立足“生活”这个大背景,优化教学内容,将生活资料、生活经历和生活情境作为重要资源,以帮助学生体验和理解。
在教学“升和毫升”这一单元之前,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课前调查,以充分发展生活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有助于分散学习难点,激发学习兴趣,感受容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鼓励学生走进超市,调查了解一些日用品的容量,让学生对升和毫升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观察用滴管要滴多少滴水才大约是1毫升;1升水可以装满几个玻璃杯等,学生通过查看,比较,测量,估计等实践活动,可以体验感知1毫升、1升液体到底有多少。此外,还可以根据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容器,如一次性纸杯、矿泉水瓶、热水壶的容量,作为参照物进行大胆估计。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体现了数学的实用性和現实价值。
二、 尊重个性,体验自主探究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经验、生活背景和思维方式,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会产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并以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欣赏他们体验探究学习过程,让这些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完整的学习体验。
在“升和毫升”的教学中,学生通过个人经验观察“升”,并充分感受到1升液体到底有多少。随后列举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容量,丰富了对1升的概念认知。比如一个热水瓶大约可装1升水;一大瓶可乐差不多是1升;小一点的脸盆大约能装1升水……学生们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自己的感觉,对“1升”到底有多少进行具体而真切的描述,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帮助学生真实地在心中构建对“1升”概念的感知。
在关于“升与毫升”之间关系的教学中,可以准备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容器,一个容器内倒入了两瓶市面上常见的550毫升的矿泉水,另一个容器内倒入1升水。通过比较玻璃容器内液面的高度,可以得出“1100毫升>1升”,并且大胆推测“1000毫升=1升”的想法。随后,使用量杯准确测量出1000毫升水,观察发现量杯上的刻度1000毫升就是1升,从而得出“1000毫升=1升”的关系。新课程倡导用多样化方法解决问题,尊重学生的选择,在操作实践中,让学生体验自我探索和数学学习的乐趣,在获得数学经验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的个性化发展。
三、 拓展时空,体验知识生成
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他们多观察、多动手、多思考、多交流,在体验数学活动过程中动态生成知识。
其实学生在学习“升和毫升”这一单元之前,已经接触过有关容器容量的相关问题,比如他们能根据饮料瓶上的容量数据判断哪款饮料更多些。然而这并不表示他们就理解掌握了容量单位,事实上,真正建立1毫升和1升的容量概念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显然,单单依靠老师课堂中的语言描述并不足以帮助学生真正体会这两个容量单位的概念,必须借助一定的生活情境和学生的已有经验。教学时,可以选择学生熟悉的实物,比如小卖部里的各种饮料、家里的容器器具等,组织学生以市场调研或者是超市购物的形式,进一步了解常见生活实物的容量,让学生在有所依据参考下更形象具体地认识到1升或几升、1毫升或几毫升到底有多少。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意识、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四、 引导反思,体验互动感悟
学习的过程少不了反思与自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体验实践中获得经验,加深对知识的认知。在教学“升和毫升”的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而后组织学生系统性回顾反思本课内容,从而促进学生对升和毫升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和内化。
新课程标准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体验式学习就是让学生通过实践不断地去感悟数学,理解数学的本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慢慢学会运用辩证思维来研究问题,并学会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发掘学生的潜能,锻炼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奇妙乐趣。
参考文献:
[1]雒晓霞.初中数学概念类知识的可视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3).
[2]田阳.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广角”教学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7.
[3]张保中.浅谈小学数学教育的生活化策略[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15(5).
[4]管辉霞.浅析八年级学生学习现状与数学教学[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3(2).
[5]贾先爱.论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途径[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22).
[6]陆宽祥.浅谈“体验”式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J].速读(上旬),2015(3).
[7]陈明.体验数学 收获喜悦——体验式数学学习方式的探索[J].新课程(教研版),2012(2).
[8]朱倩.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养成[J].读写算(教研版),2015(8).
[9]杜艳华.实现数学教学向生活的回归[J].科学大众,2007(6).
[10]陈银文.小学数学体验教学探究[J].学周刊,2015(1).
作者简介:陆晓兰,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陆家中心小学校。